我看過一本書,講古埃及人用一生來想象死亡。在王國的銘文中,作者将現實和來世之間的距離測定爲 1200 公裏。現代人考古發掘出的木乃伊,手裏大多握着金币,那是他們爲死後留下的買路錢。
我這輩子行走過的距離,都數不清有多少個 1200 公裏。但我連衰老都接納不了,怎麽能想象死亡呢?
作者 | 小魚
編輯|晏非
封面 & 題圖 | 《三悅有了新工作》
2020 年,我有三個認識的人去世了。
從小,沒人教過我怎麽面對死亡。童話故事《海的女兒》裏,小美人魚會 " 化爲泡沫 ";如果誰的親屬去世,其他人會說他 " 去了很遠的地方 "…… 現在我懂了,死亡是種醫學指征,是火化,是消失,是從此失去了可能性。
但該怎麽面對死亡呢?我還是沒學會。
最近,我寫了文章發在網上,評論區有 4000 多條評論,大家都在講自己和身邊人面臨的死亡。我突然意識到,死亡已經成了我們這代人要面對的問題,盡管我們還那麽年輕。
這篇文章上了熱搜榜前三。(圖 / 小紅書截圖)
作者文章下關于死亡的評論。(圖 / 小紅書截圖)
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去世的消息
2020 年的某天,我正和朋友閑聊,得知一個初中同學已經去世了。我們畢業後再無聯系,隻記得對方是個個子高高的男生,笑起來很可愛。春節他回老家,把國考上岸的好消息告訴奶奶,結果當晚煤氣中毒,沒救過來。
還有朋友的嫂子。我去她家裏玩,當時嫂子正給全家做飯。後來再聽到消息,已經是乳腺癌晚期。
面對死亡,年長之人也無法習慣。(圖 /《四個春天》)
年底,我第一次迎來了親近的朋友去世的消息。
朋友住長沙,我每次去玩,他都會帶我散步、吃好吃的、買茶顔悅色。有一天我刷朋友圈,看到好多人轉發水滴籌鏈接,當事人的名字我不認識。過了一會兒,發現幾乎整個朋友圈都在轉,我又一次打開、下拉,看到照片才知道是他。他有個筆名,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他的真名。
他得的是急性心髒病。我不怎麽懂,跟着捐了錢,發了消息問候。我們上一次聊天是過年的時候,他告訴我,他終于在長沙買了房子,現在在背房貸,工作很辛苦,經常熬夜加班,但是不敢辭職," 我好久沒寫東西啦 "。
我想,對于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生病無非是花錢的事。但後來再打開手機,卻刷到了他姐姐發的消息:他已經去世了,讓朋友們不要再繼續捐款。
我再也沒去過長沙。
我就這樣被迫學習接受離别,盡管我還不到 30 歲。去年,另一個朋友去世的消息,我同樣是通過朋友圈得知的。弟弟用她的微信發消息,說她在海南心髒驟停了。我第一反應是迷茫:我們不是差不多大嗎?
年長之人的去世總有預兆。(圖 /《不良執念清除師》)
我已經能接受年長之人的去世。他們的身體機能日漸變差,仿佛是爲死亡做好了準備。但和我同齡的朋友驟然去世,我接受不了,沒法相信。
我打開朋友圈,看到她前幾條動态:去年年底剛到海南,在看美人魚表演,11 月還轉發過各地的葬禮創意;平常喜歡搜集雲朵和日落,喝茶、在洱海邊跳舞,也會爲了參加婚宴而開心。
我們去年見了幾次。最後一次見面時她聊到,前不久,她住的院子裏,房東大叔去世了。平常她和大叔交流不多,偶爾見他坐在門口曬太陽。有天院子裏突然來了一大群人,開始布置靈堂,她才知道大叔去世的消息。
大理本地人葬禮要辦七天。那段時間,院子裏的住客都很有默契地出門活動。她說,她知道大家是害怕待在家,不想赤裸裸地面對死亡這件事。
但她怎麽突然去世了?
我寫到了去世的朋友,有同樣認識她的人找到了我。(圖 / 作者提供)
我看過一本書,講古埃及人用一生來想象死亡。在王國的銘文中,作者将現實和來世之間的距離測定爲 1200 公裏。現代人考古發掘出的木乃伊,手裏大多握着金币,那是他們爲死後留下的買路錢。
我這輩子行走過的距離,都數不清有多少個 1200 公裏。但我連衰老都接納不了,怎麽能想象死亡呢?
死亡以各種形式展現在我面前
其實,死亡早已經悄悄出現在我身邊了。
我小時候住在奶奶家,村子裏每每有人去世,就要搭白棚子、吃流水席、請人唱歌跳舞,熱鬧一晚上。那時候,死亡像一場盛大的節日。
小學時,有一次我爸騎摩托車載着我,經過一個路口,發現有圍欄隔出來一片空地。我伸着腦袋看,隻瞧見地上有個吃剩一半的漢堡,還有幾枚硬币。後來看新聞才知道,有個小男孩出車禍去世了,我猜他是買了漢堡邊走邊吃,口袋裏還裝着找零的錢。
後來我做了記者,第一篇稿子就要報道在景區跳崖的年輕女孩的故事。我硬着頭皮跑到了湖南,和家屬一起生活了幾天。
快走的時候,去世女孩的媽媽和我說,我跟她女兒差不多大,我在客廳翻的那本書,就是女兒前幾天剛在網上買的。書才送來,還沒拆封,女兒就自殺了。她把書拆封,放在那裏,假裝女兒還在。結果卻是我坐在那裏,翻了那本書。
自殺的女孩之前買了還沒有讀的書。(圖 / 作者提供)
那以後,領導覺得我适合做這類稿子,經常派我去。我寫過自殺的人、意外去世的人,見過鎖上了就不再打開的房門 ……
死亡以各種形式展現在 20 多歲的我面前。我去過剛剛發生過死亡的現場,地上散落着鞋子和塑料袋,新噴的白漆蓋住血液。後來我去到集市,老闆告訴我雞賣完了。當地人超度靈魂時,要用拴住腳的雞。
我曾在采訪時搭過的靈車。(圖 / 作者提供)
小城的靈車司機告訴我,他每每接到夜晚響起的電話,都代表着一個人甚至更多人的死亡。
一個剛給自己寫完遺囑的年輕人向我描述死亡:他送父親去醫院,隔壁病床拉起了簾子,去世的老人留下了大小便失禁的臭,這是死亡的味道。晚上回到家,腦袋裏還是醫療器械規律的 " 嘀嘀 " 聲。
一個自閉症孩子的爸爸,向我講述另一種社會意義上的死亡:他的孩子幾乎從不離開家,除了父母,沒人認識他。" 萬一我死了,世界上就再也沒有在乎我兒子的人了,他就相當于跟着我死了。"
我去采訪自殺幹預中心時,工作人員說,她每天都會接到很多電話,對方往往會說 " 我已經站在河邊了 / 站在樓頂了 "" 我的藥已經在手邊了 "。她會想辦法勸說他們,提醒生活還有很多值得留戀的東西,同時想方設法套出他們的所在地,再聯系當地警方和家屬。
其實大部分會給自殺幹預中心打電話的人,當時的求死欲望是沒那麽強烈的。很多人就這樣被他們勸下來了。
幹預成功後,她會在一兩個月後打電話回訪,詢問現在的情況。絕大部分時候,對方會說自己想通了,并對她表達感謝。但也有可能無法再聽到本人的聲音,有時是電話已經被注銷了,有時是家屬接起來,無奈地表示 ta 已經去世了。
影視劇中的死亡總是伴随家屬猛烈的哭聲。(圖 /《人生大事》)
我原來以爲,死亡都挺劇烈的。電視劇裏的死亡,總是伴随着是家屬猛烈的哭聲和長久的掙紮。那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死亡也可以這麽平淡,隻是一個沒打通的電話。
沒參加過婚禮,先參加了葬禮
我把這些故事發在了網上。很意外,居然收到了 4000 多條回複。
點贊最多的評論說,自己突然患癌,可以很平靜地接受離開這件事,但實在是舍不得女兒。我點進她主頁,有她第一次 EC 化療的日記。她拍了自己 " 锃光瓦亮的秃瓢 ",吐槽 " 諾雷得保卵針好疼 "。偶爾也有 " 一堆壞消息中的好消息 ":她的癌症是早期,有很大概率可以治愈。
其中有一張治療中的照片,是她抓着好大一把掉下來的頭發,我看着覺得自己也跟着疼了。
主頁中關于抗癌的記錄。(圖 / 小紅書截圖)
有人發了和媽媽最後的聊天記錄,媽媽說要打電話給她,但現在 " 再也等不來媽媽的電話了 ";有人說,沒想到第一次捧的骨灰盒是爸爸的;還有人說," 我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還沒有參加過同齡人的婚禮,先參加了大學同學的葬禮 ";有人分享前姐夫車禍去世的事,當時外甥才 4 歲," 以前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時,經常說‘讓我爸開車撞死你’,現在他再也不說這句話了 "……
在 4000 多條評論裏,我發現很多人死于急性心髒病和心髒驟停。這讓我更加确定," 祝你身體健康 " 是多麽真誠的祝福。
網友分享自己關于死亡的感受。(圖 / 小紅書截圖)
如今我終于懂了,爲什麽小時候大家會說去世的人是 " 去了很遠的地方 ",因爲那些大人也沒有做好接受死亡的準備。他們有時候甯願相信對方 " 去了很遠的地方 ",那也是美好的祝福。
有人至今還在給去世的師傅發拜年微信," 但再也沒人回我,叫我‘小師妹’了 "。有人說,最好的朋友去世了,辦完送别儀式以後自己很冷靜,一點感覺都沒有," 某天在下班回家的車上,突然聽到我們都很喜歡的歌,哭到看不清路,緊急停車,當時才意識到,再也不會有這麽好的朋友了 "。
遺忘才是永恒的消失。(圖 /《尋夢環遊記》)
我一度覺得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是必然到來的節日。前幾年我奶奶去世的時候,我沒有很難過,後來有次出門路過水果店,買了好多荔枝,想起來奶奶很喜歡吃荔枝,每年這個季節,爸爸會買很多荔枝帶回去。那時我才發現,死亡好像就意味着失去,比如水靈靈又很甜的荔枝。
通過死亡來看,
今天能不能更好地活着?
因爲經曆過身邊人的死亡,有人承認 " 現在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就嫉妒 ";有人在親人去世後,決定辭職,背包旅行;有人把頭像設置成了 " 生命正在倒計時 ",提醒自己要過好每一天。
我有朋友組織了 " 死亡咖啡館 ",她會定期邀請一群人去咖啡館談論死亡。朋友告訴我,死亡咖啡館的意義是讓人思考:" 如果我真的死了,那我之前活的是足夠的嗎?"
" 我想要通過死亡來看,自己今天能不能更好地活着。我的終身目标是開悟,是不害怕死亡。" 朋友說," 我問過很多人,大家會把‘去冰島’當成死之前要做的事,但是如果真的想,其實明天就能去做。"
爺爺去世後,我讀了《存在主義》。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就是不斷告訴你,人是要死的,人生是有限的。
我在老家參加了葬禮,葬禮上有一疊疊漂亮的 " 小點心 ",燒給祖先吃。那時候我發現,中國好像沒有死亡文化,我們隻是假裝人不會死。
人們總是習慣不去談論死亡。(圖 /《尋夢環遊記》)
佛家講輪回,道家則說人會回到自然中,變成花和蝴蝶,反正沒有消失。我們燒貢品,燒冥币,聚餐時多放一對碗筷,甚至發明了和祖先對話的方式。但有人真心相信印刷廠印的紙币能在死後的世界流通嗎?
不去讨論死亡,是對死亡最深層的回避,也是最大的恐懼。所以,我開始談論死亡了。
愛丁堡的墓地很漂亮,有人躺在草坪上看書。(圖 / 作者提供)
後來我去了英國旅行,去看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國許多領域的偉大人物埋葬在此,包括牛頓、霍金、達爾文和很多王室成員,此外教堂裏還有一座莎士比亞的雕像。印象很深的是,教堂裏随處有椅子可以休息,導覽也會告訴你哪裏可以休息,甚至會提醒你休息。
在愛丁堡,我去到一個墓園,看到許多人躺在草地上看書。有人在墓碑上寫冷笑話:" 感謝你對我墓碑審美的認同。" 這讓我感覺,死亡是一場冒險,是新的旅途,也沒那麽可怕。
豆瓣有一個 " 親人去世互助小組 ",組内的每一條内容都讓人傷心。怎麽永久保存語音?怎麽整理遺物?去世親人微信怎麽找回?怎麽辦理身份證注銷?每條帖子,都是無奈寫下的 " 經驗 ",沒人希望自己用得上。
面對死亡,總是會感到無助。(圖 / 豆瓣截圖)
我看到一條年輕人的評論。她是 2001 年生的," 今年 9 月 13 日那天剛好打開了好久沒用的 QQ,突然彈出來一條生日提醒。點開一看,發現是高考那年患白血病去世的同學的生日。他人走了,QQ 還在提醒我送去生日祝福,就像他人還在一樣 "。
我發現,人去世後,留下的東西真的太少了。于是,我把朋友圈三天可見的權限打開了。會點進朋友圈的,總是關心我的人。
如果生命果真如此無常,總要留一些可供想念的東西給大家,别隻是一條橫杠,徒留遺憾。不管是親人還是朋友,大家都希望你開心、健康。
校對:鄒蔚昀,運營:嘻嘻,排版:陳澤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