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攝影|胡楠楠
一則被新加坡首富家族增持的消息,讓曾經的 " 豆奶大王 " 再獲關注。
港交所披露的信息顯示,10 月 7 日,信和置業主席黃志祥的胞弟黃志達,首次申報通過旗下公司楊協成及其家族辦公室,合計持有維他奶超過 5% 股權。對此,上市公司楊協成公告稱," 增持動作符合投資亞洲地區領導性企業的政策,增加了公司在中國内地、中國香港植物飲料行業的投資。" 同時表示,公司可能考慮進一步投資。
公開資料顯示,楊協成是新加坡的一家食品飲料上市公司,其所屬的黃氏家族由新加坡首富黃廷方創立。截至目前,楊協成旗下産品主要包括豆奶、馬蹄爽等,主要市場位于東南亞。來自中國市場的收入不算多,占比不到 10%,華南、華東地區爲楊協成的主要市場。
此前,楊協成就持有維他奶 0.4% 的股份。在外界看來,此次繼續增持,可能是看中了維他奶在中國内地的市場。
維他奶曾被稱爲 " 豆奶大王 ",也是中國豆奶市場的開創者。 公開資料顯示,維他奶由羅桂祥博士于 1940 年在中國香港創立,目前主要市場包括中國内地、中國香港地區,以及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新加坡等。其中,中國内地是其最大的市場。
據維他奶 2023/2024 财年财報(截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顯示,公司 62.17 億港元的收入中,中國内地市場收入占比達 54%。而占比最高時,維他奶在中國内地市場營收超 60%。
但近幾年,維他奶依賴的中國内地市場也陷入增長困境。除了其兩大主打單品豆奶、檸檬茶所屬賽道本身面臨激烈競争外,公司内部也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維他奶中國内地高層近年頻繁換人。2017 年,在維他奶任職長達 13 年的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袁傑離職;2018 年,來自達能的鍾廷毅成爲維他奶新任中國内地行政總裁,但他在 2021 年維他奶輿論危機後離職;2021 年年底,年過八旬的董事長羅友禮挖來蘇強,擔任中國内地業務行政總裁,但今年 4 月,蘇強也因個人原因辭任。
尤其是經曆了 2021 年的輿論危機後,維他奶至今仍在 " 回血 " 中。
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對《中國企業家》表示,維他奶這幾年的發展并不靓麗," 一方面因爲維他奶的主要銷量都集中在長江以南,沒有在北方建廠,這使它喪失了品牌外拓的紅利,也是它在業績上未能取得突破的很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維他奶面臨品類、品牌老化的問題,消費疲勞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對于維他奶在中國内地的市場規劃,《中國企業家》聯系維他奶方面,截至發稿暫未得到回複。
顯然,這個 80 多歲的老品牌,在當下仍面臨不小的挑戰。另值得關注的是,維他奶現任掌舵人羅友禮也已 83 歲了,目前,羅友禮仍是維他奶國際的執行主席。而在外界看來,可能成爲維他奶第三代接班人的羅其美,直到去年 11 月才被提拔擔任公司董事會副主席,但暫未接過她父親的接力棒。
1940 年,經過三四年的摸索後,羅桂祥博士終于推出了維他奶豆奶産品。随後,以中國香港爲總部,開始向澳洲、新西蘭、東南亞等國家出口,其豆奶産品曾風靡一時。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維他奶才開始進入中國内地市場。
1994 年,維他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同年,維他奶深圳工廠建成投産,随後維他奶便以華南市場爲主陣地,逐漸開始向全國擴張。
但剛進入中國内地市場那些年,維他奶發展的并不好。在豆奶品類,彼時中國内地也沒有一個領導性品牌。當時的背景是,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人均包裝豆奶的飲用量大約是中國内地人均飲用量的 10 倍或更多。
2008 年牛奶行業發生三聚氰胺事件,牛奶業受重創,這給了國内豆奶市場一次前所未有的增長機會。從 2008 年開始,維他奶的營收逐年上漲。财報顯示,2008 年至 2019 财年,維他奶中國内地的銷售額複合增長率高達 26%,遠超維他奶其他市場的增速。
到 2016 财年時,維他奶中國内地市場的銷售額已經開始超越中國香港地區。據中商産業研究院數據,2016 年在中國内地豆奶市場,維他奶市占率第一,高達 41%,成爲名副其實的 " 豆奶大王 "。截至目前,中國内地也是維他奶的最大市場。
但好景不長。看到豆奶市場的高速增長,乳業巨頭以及其他快消品牌都先後進入豆奶市場。2017 年 4 月,達利推出豆本豆豆奶,上市兩個月銷售便破 2 億元,2017 年銷售額近 10 億元;同年底,伊利推出了即飲豆奶新品植選濃香豆乳,正式入局豆奶市場 ……
随着競争加劇,維他奶 " 躺賺 " 的日子也一去不返。2017/2018 财年至 2020/2021 财年,維他奶内地市場收入增速從 39% 降至 10.68%,同期淨利率從 12.08% 降至 7.8%。
豆奶市占率下滑後,另一單品維他檸檬茶接過增長的接力棒。2016 年,維他檸檬茶開始在社交平台上爆火。據了解,維他奶加大了在中國内地市場的品牌營銷力度,使得維他檸檬茶走紅。2017 年,維他檸檬茶銷售折合件數 4630 萬件,銷售額近 20 億元。
但檸檬茶的火爆也難掩近幾年維他奶的業績疲态。2019/2020 财年,公司實現收入 66.08 億元,歸母淨利潤 4.9 億元,同比增長 2.36% 和 -17.98%;2020/2021 财年,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 -3.83% 和 -5.35%。
2021 年的輿論危機則讓業績下滑更明顯。2021 年 7 月 1 日,維他奶曾因公司層面的不當言論而導緻品牌受到重創,彼時很多超市、商店都下架了維他奶的産品。據 2021/2022 财年财報顯示,維他奶也經曆了近 20 年來的首次虧損,維他奶内地收入驟降 28%。盡管 2023/2024 财年,維他奶已經在扭虧的基礎上有所改善,但距離過往水平仍有差距。
創立 80 多年來,維他奶和維他檸檬茶一直以來都是維他奶公司的主力産品。據了解,這兩款産品皆是創始人羅桂祥任職時期推出的産品,皆有幾十年的曆史。
但當下,兩款主力産品皆面臨挑戰。《中國企業家》近日走訪了北京多家線下商超發現,相比維他奶,維他檸檬茶的鋪貨較多,幾乎大型商超、社區商店都有銷售。但維他奶更多隻有在大型超市才在售。
在一位超市老闆看來,維他檸檬茶算得上是業内的通貨産品,也就是流通性比較高的。而維他奶和維他新産品相較而言流通性則差了些。
實際上,近幾年,維他檸檬茶已經超越維他奶成爲中國内地市場的營收主力。根據自媒體 " 食品闆 " 的市場調研及經銷商采訪,在維他奶的内地市場中,兩大明星産品茶飲料和豆奶的占比,大約爲 7:3。
維他奶所處的植物飲料賽道增速已經放緩。據阿裏平台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植物基飲料市場整體年同比增速僅爲 2%。且另一大單品檸檬茶市場,近兩年也面臨着無糖茶飲以及現制檸檬茶的擠壓。
維他奶也沒閑着。事實上,維他奶很早就布局了新産品。比如,2018 年維他奶就開始進入無糖茶市場,但截至目前,其所占市場份額并不大。
記者走訪發現,維他無糖茶産品的鋪貨率并不高。在線下,記者僅在北京物美超市發現維他無糖茶産品在售;在線上,美團旗下的小象超市有維他無糖茶,但都标注着 " 臨期特惠 "。這也可以看出,維他無糖茶的銷售情況并不太好。上述超市老闆則稱,維他無糖茶産品,她沒聽過。
但對于維他奶公司而言,無糖茶已被當作增長的新抓手。在今年 6 月的财報業績會上,維他奶公司 CEO 陸博濤坦承," 無糖茶市場對我們非常重要 "。但他也承認,維他奶在中國内地市場引入無糖茶相對較晚,因此想在内地市場取得成功,不能簡單複制在中國香港或者日韓市場的經驗。
但無糖茶市場的挑戰不小,畢竟市場競争在今年已經 " 白熱化 " 了。不光有頭部的東方樹葉以及三得利的無糖茶産品,不少新銳品牌如果子熟了、讓茶等也在激烈厮殺。
除了在産品上發力之外,更核心的在于渠道。上述超市老闆告訴《中國企業家》,維他檸檬茶雖有業務員到店,但給終端的費用隻能用 " 一般般 " 來形容。而在業内,那些市場做的好的飲料品牌,基本都在終端投入了不少費用。
維他奶可能還在彌補幾年前犯下的錯誤。據食品内參報道,2019 年開始,由于維他奶過分重視電商渠道,追求更多的利潤,從而導緻經銷商竄貨嚴重,有部分線上電商平台的銷售價隻比經銷商進貨價貴 0.5 元,導緻線下經銷商體系被破壞。
生産線的布局也限制了其進入更多市場。進入中國内地市場 20 多年,維他奶的優勢區域仍主要集中在華南市場。據維他奶中國内地官網顯示,維他奶在中國内地主要有 5 個生産運營中心,分别在深圳、上海、佛山、武漢和東莞。
對維他奶而言,如果想改變頹勢,找到新的增長點,可能還有很多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資料:
《一年賣出超 60 億港元的豆奶和茶 維他奶 CEO 陸博濤:将繼續擴張份額,重視無糖茶飲市場》,每日經濟新聞
《維他奶失守内地》,斑馬消費
《" 成瘾性 " 與高估值:維他奶的檸檬茶故事》,元氣資本
《維他奶找來快消老将擔任内地業務新帥》,界面 · 新聞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中國企業家雜志 "(ID:iceo-com-cn),作者:胡楠楠,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