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5 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2023 年年會上,研究員、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表示,最近一段時期,一些産業看上去有 " 孔雀東南飛 " 的迹象,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區。他指出,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未必是壞事。
黃奇帆還強調,黃奇帆表示,近十幾年中國的人口優勢越來越轉換爲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在四十年前,我們一談中國的人口紅利、人口優勢一般是講無限供給的、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最近十幾年,随着我們經濟規模增大,工業和進出口貿易都成了世界第一,我們的人均 GDP 逐漸趕上并超越了世界平均值。超過平均值以後的人越多,GDP 規模就越大,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越來越體現爲規模優勢。
黃奇帆:一些産業轉移長遠看未見得是壞事
據澎湃新聞," 最近一段時期,一些産業看上去有‘孔雀東南飛’的迹象,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區。" 黃奇帆說,這裏面有多重因素。一是美國對華搞貿易戰,到現在爲止,加征的關稅絕大多數仍未取消。很多原來 " 在中國、爲美國 " 的産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轉移,轉移到東南亞了,目的是爲了取得原産地認證,規避關稅壁壘。二是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綜合要素成本短期内的确有一定比較優勢。這些年來中國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的确有所上升,這是事實。三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如越南加入了不少自由貿易協定,自己也采取了很多力度比中國還大的稅收優惠措施。四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後,利用原産地累加規則,一些企業即使搬到東南亞了,也可以免關稅進入中國内地市場,即實現 " 在東南亞、爲中國 "。
黃奇帆指出,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未必是壞事。一是轉移出去的不少産業是中國民營企業,出于規避關稅壁壘的考慮,适當調整布局,無可厚非。
二是目前轉移出去的企業多以服裝鞋帽等對關稅壁壘比較敏感的低附加值産品爲主,雖有一些電子元器件,多以裝配組裝爲主。這也是适應東南亞國家所處發展階段所需要的。而對中國主力出口的機電産品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産品,關稅壁壘不會形成大的影響。這幾年對美出口不降反升就是例證。
三是随着東南亞這些國家經濟增長,本地的需求也會驅動 " 銷地産 " 的基本邏輯,即 " 在東南亞、爲東南亞 ",所以一些跨國公司在東南亞開展布局,也是合理的,自然也會帶動原來在中國的配套企業跟着走出去。
四是 RCEP 産業轉移的目的地基本上是 RCEP 成員國。随着 RCEP 的實施,中國與 RCEP 國家将形成日益緊密的産業鏈供應鏈聯系,将來會出現 " 在中國,爲中國 "" 在中國,爲 RCEP"" 在 RCEP,爲中國 "" 在 RCEP,爲全球 " 等多種産銷模式。屆時,中國大市場疊加 RCEP 大市場、中國的雙循環疊加 RCEP 大循環将深刻改變世界産業鏈供應鏈版圖。
五是應對當前的全球産業鏈供應鏈調整,更爲重要的是要把握産業鏈布局的主動權,重點在于三方面,其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補鏈擴鏈強鏈。其二,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技能組織上中下遊産業鏈水平分工,又能實現垂直整合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同時要培育中國自己的生态主導型 " 鏈主 " 企業。其三,謀劃和布局一批符合未來産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産品。" 這是新一輪産業變革制高點。" 黃奇帆強調,事實上,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分别帶來了四到五個代表性的耐用消費品進入千家萬戶,成爲風靡一時的消費主流,這些産品中國往往是跟進者。今後二三十年,中國應該抓住類似像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家政服務的人型機器人、提供數字秘書服務功能的智能終端等符合未來産業發展方向的整機産品,使之成爲世界性的、具有萬億美元級别的耐用消費品。" 在這些領域,中國有的跟跑、有的并跑,還有的領跑全球。要積極進行前瞻性布局主動出擊,圍繞這些重點産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争力的産業鏈集群。"
黃奇帆:中國在勞動力紅利後迎來市場紅利
第一财經報道,黃奇帆表示,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在勞動力紅利之後迎來一個新的紅利,也就是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産生的紅利,即市場紅利。就規模而言,中國人口有 14.11 億,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接近 20%。就市場結構而言,中國是個單一的大市場。單一市場是指法律體系統一、稅務體系統一、商業規則統一、語言文化統一的市場。就工業基礎而言,中國是全要素全門類全産業鏈集成的經濟體。
這将産生 " 規模經濟 " 的成本攤薄效應。黃奇帆稱,進入中國市場的制造業,一旦規模上去了,就能夠大幅攤薄六項成本。一是研發成本。二是固定資産投資成本。三是采購成本。四是人力成本。五是物流成本。六是市場開拓成本。一般來說,規模經濟可以從以上五個方面影響到整個制造業成本,一旦達到了充分的規模,就可以把價格壓低 30% — 40% 左右,從而形成産業發展的核心競争力。
黃奇帆稱,在這個大市場的帶動下,跨國公司合理的産業鏈布局邏輯突出體現在産地銷、銷地産兩個方面。所謂産地銷,就是利用當地的綜合要素成本的優勢組織生産,面向本地市場和全球市場進行銷售。中國大市場的六個成本攤薄效應仍将是影響跨國公司 " 在中國、爲全球 " 的重要因素。所謂銷地産,就是面向本地市場組織生産,更好地組織供應鏈響應消費者需求變化,即 " 在中國、爲中國 "。中國有 14 億人口、4 億中等收入群體,這将是一個龐大的 " 引力場 "。從産地銷、銷地産這兩個角度看,一些人鼓吹 " 脫鈎斷鏈 " 是不會成功的。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澎湃新聞、第一财經、财聯社、公開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