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 " 裸采 " 增效降成本,但存在資金和生态挑戰。
進入 12 月,超市采購最大的工作,莫過于根據過往的銷售數據預估每一個供應商的年度銷售,并結合公司下達的下年度合同費用預算指标,開始與供應商的年度合同談判工作;供應商也在根據每個系統的供貨、退貨、費用實際支出及回款情況,統計費效比并做下一年度的談判規劃。
今年的情況與往年相比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從今年 9 月 " 永輝 "、" 家家悅 " 等大型連鎖提出了去除供應商費用,商品 " 裸采 ",許多商超體系紛紛跟進,此舉一出,不僅很多系統采購無所是從,大部分供應商也一頭霧水,在零售商業結構重建的期初,提高整體運營效率是能否能夠生存必須突破的瓶頸,商品采購環節又是商品架構調整、降低運營成本、增加或維持利潤空間的首要環節,是一刀切的返璞歸真,在競争中快速占據先發優勢,還是維持供應鏈生态穩定,在持續改進中徐徐圖之,各方意見相左者甚多,但做爲維護區域市場貨盤價格的供應商卻是進退維谷、左右爲難。到底商品裸采是能夠讓商超起死回生的 " 濟世良藥 ",還是加劇困境中商超的 " 飲鸩止渴 ",筆者和大家一起讨論此法的優劣之處。
商品 " 裸采 " 其實不是什麽新概念、新模式,隻是長期以來所說的 " 廠商直供 "、" 基地直采 "、" 現采 " 的一種更具侵略性的叫法,僅此而已。各類超市采取這種方式的曆史有長短,規模有大小,效果有優差,但迄今爲止,能夠跑出來的商超少之又少,除少數幾個全品類折扣品牌有所突破外,其它大量商超要不淺嘗即止,要不視同雞肋,明知是好方法,但受益者寥寥,爲何原因呢?
首先,商品 " 裸采 " 給商超帶來的優勢顯而易見,直接與廠家對接減少中間環節的層層加價,有效降低采購成本,在市場競争中獲得優勢,讓消費者享受更爲實惠的價格,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促進了快消品市場的流通和發展。同時,商品 " 裸采 " 加強了商超和廠家的直接溝通,産品信息的傳輸和市場反饋效率大大提升,從而推動了産品的創新升級,優化了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另一方面,商品 " 裸采 " 也存在很多難點,商超需要承擔原本供應商承擔的資金墊付、物流配送、庫存管理、促銷支持、商品退換等工作,一旦商超在這些方面缺乏足夠的資源和專業能力,很容易出現物流延誤、庫存積壓、缺貨、資金周轉等問題,影響銷售業績和顧客滿意度。此外,大規模商品 " 裸采 " 還會破壞原有的商品供應生态平衡,導緻部分供應商面臨生存困境,引發市場渠道的不穩定,進而影響一些廠家因失去經銷商出現市場拓展力量不足,産品推廣受阻的情況。
筆者認爲,商品 " 裸采 " 是商超體系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商超零售是貿易企業,不生産價值(加工類目除外)隻傳遞價值,在傳遞的過程通過服務使産品增值,從買和賣的差價中獲得利潤,這是古今中外商貿流通的根基,從 30 年前開始的以收取費用做爲主要盈利手段的方式,是特殊環境下的畸形産物,必将歸入曆史。那麽我們現階段如何做呢?各企業情況不同,應權衡利弊、因勢利導,結合自身的規模、運營能力、供應鏈資源、資金儲備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策,切不可人雲亦雲、盲人瞎馬,匆忙決策,最終邯鄲學步、東施效颦,墜入萬劫不複之深淵。
對于資金儲備雄厚、運營能力強、供應鏈資源豐富、生鮮經營具有優勢的商超企業,進一步強化自營能力,弱化供應商收費,完全掌握商品選擇的自主權,放大商品 " 裸采 " 規模,部分類别走出現有供應體系,學習和借鑒标杆企業供應鏈選擇方法和成熟經驗,獲取更優資源和逐步自有品牌的建設,集中力量探索和推進加工類商品類别逐步開發、市場檢驗、技工培養和産品叠代,與競争對手形成基于整體優勢差異化。對于基礎較弱的商超企業,先做好與顧客黏性最強的生鮮類産品(蔬果肉禽蛋)的自營,在不破壞現有供應鏈生态的前提下,從标品中尋找有品牌背書、顧客認知度高、差率明顯的大類别中的大單品,發起單品 " 裸價 " 采購,繼而打造硬折扣區、硬折扣類别,逐級推進,在鍛煉員工的自營能力的同時,在與最近的對手競争中獲得優勢,畢竟先 " 活下去 " 才能圖發展。
是藥三分毒,商品 " 裸采 " 即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 濟世良藥 ",也非讓商超企業望風而逃的 " 飲鸩止渴 "。認清自身、合理運用,是藥都有祛除病痛的功效,施法不同,效果迥異。
"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每個商超企業從始至今都經曆了不同的風風雨雨,經營者們現在更多的考慮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品牌大旗繼續扛下去,讓跟着自己創業和守業的員工都能有一個合理的歸宿,現在正面臨曆史的轉折點和周期性困局的十字路口,唯有選擇放棄固有執念、摒棄原有做法,創新從來不是颠覆,而是做以前沒做過的事,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從頭再來才能逃出生天、鳳凰涅槃。
零售圈始終關注行業發展,與零售從業者一起穿越周期,看見零售未來。如大家對此話題感興趣,可在下方留言,我們共同探讨。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零售圈 ",作者:零售荊言,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