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李鑫,編輯:劉楊,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開年熱播大戲《狂飙》裏,高啓強有句很火的台詞:" 風浪越大,魚越貴。"
國内 " 服務器一哥 " 浪潮信息對這句台詞應該深有體會。由于 ChatGPT 火遍全球,在算力、算法、應用多點布局的浪潮信息短短 20 個交易日狂漲近 80%,成爲了近期資本市場最大的一條魚。而本周被美國納入 " 實體清單 " 之後,又令其股價遭受毀滅性打擊。
3 月 5 日和 6 日,浪潮信息接連一字闆跌停,短短兩天市值蒸發了近 120 億元。不過,抄底資金突然降臨,3 月 6 日一字跌停當天,成交額高達 119 億,創出近期天量,說明市場出現分歧。
從當天的龍虎榜來看,賣出席位中,有兩家機構席位合計賣出超 2 億,而買入前 5 位均爲營業部,說明非機構的遊資和散戶開始抄底。
那麽問題來了," 實體清單 " 爲什麽讓浪潮信息如此暴跌?巨量分歧下,浪潮信息能否站起來?
一份 " 清單 " 引發的暴跌
浪潮信息的股價瞬間崩塌,核心在于命門遭到攻擊。
浪潮信息算是老牌企業,成立于 1998 年,于 2000 年在深交所上市。從業務布局來看,公司 99% 以上的收入均來自于服務器銷售相關業務。
什麽是服務器?
服務器本質是一種高性能計算機,類似于個人電腦,服務器由 CPU、内存、硬盤、電源等硬件構成。隻是相比于個人電腦,服務器在計算能力、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要求更高。
而美國當地時間 3 月 2 日公布的 " 實體清單 ",可能導緻浪潮信息無法獲得來自英特爾等廠商的芯片,這也将使得其服務器業務無法開展。
根據規則,本次 28 家中國實體被納入 " 實體清單 " 後,美國企業向這些實體出口、再出口、轉讓美國《出口管理條例》管轄的所有産品和技術時,都要向美國政府申請許可。
此外,這 28 家實體中,包含浪潮信息大股東浪潮集團在内的 6 家實體,還特别受到了美國 " 外國直接産品規則 " 的約束,也就是說,隻要這些公司的産品使用了美國《出口管理條例》管控的軟件和技術,即使不在美國生産,也要獲得美國許可。
比如,上一輪被這一規則限制的華爲,如果旗下海思設計的一款芯片使用了美國政府管控的軟件或設備,即便這款芯片生産全在美國之外,也必須經美國政府許可。這使得華爲無法使用台積電代工的先進芯片,且與高通、微軟等美國廠商也隻能交易 4G 相關産品和服務,華爲的 5G 手機業務線因此折戟。
簡單理解就是,美方不想讓自己的任何一滴技術肥水,流向中國田。而這讓浪潮信息陷入重大不确定性。
雖然 2019 年以後的财報,浪潮信息已經将自己的前五大供應商隐去,但從曆史可觀測數據來看,英特爾應該仍是其最大的供應商。
數據顯示,2017~2019 年,浪潮信息前五名供應商采購金額分别爲 143.81 億元、283.46 億元、291.06 億元,采購金額占比分别爲 58.80%、59.34%、61.04%。
其中,英特爾是其最大供應商,浪潮信息同期向英特爾的采購金額分别爲 73.23 億元、145.76 億元、178.96 億元,占總采購金額的比值分别爲 29.94%、30.51%、37.53%。可以看出,無論是采購金額還是占比都在增加,粘性越來越高。浪潮顯然無法通過多元化供應商的方法來降低成本。
之所以判斷英特爾應該仍是浪潮信息主要芯片采購者,主要來自其當下的産業格局。知名分析機構 Counterpoint 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 年的服務器市場 CPU 的份額中,英特爾獨占 70.77%,排名第一,AMD 排名第二,份額爲 19.84%,這兩家公司都是美國國内公司。
所以,如果浪潮信息真的被芯片 " 卡脖子 ",情況恐不樂觀。對于此次制裁,浪潮信息向媒體回應,相關情況公司正在進行進一步的研讨和評估,暫時無法做其他回應;至于供應鏈是否穩定,公司正在開會判斷各方面情況。
不過,即便沒被列入實體清單,浪潮信息的處境也并不容易。
風浪背後的 " 算力戰争 "
服務器是一個尚在成長的行業,尤其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
根據 IDC 公布的數據,2017~2021 年全球服務器出貨量和收入呈現波動上升,2021 年全球服務器出貨量約 1353.9 萬台,全球服務器收入約爲 992.2 億美元,分别同比增長 6.9% 和 6.4%。
中國增速更快,2021 年中國服務器市場銷售額達到 250.9 億美元,增長 12.7%,持續領漲全球,在全球市場占比 25.3%,同比提升 1.4 個百分點,出貨量達到 391.1 萬台,同比增長 8.4%。
而近期以 ChatGPT 爲代表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則可能成爲推動行業下一輪增長的動力。這是因爲,人工智能對計算機性能、能耗、吞吐和延遲等方面要求較高,傳統通用服務器的負載能力有限,無法承受高負載的人工智能應用。
據 OpenAI 2019 年人工智能數據,自 2012 年起,人工智能訓練任務中使用的算力呈現指數級增長,其目前速度爲 3.5 個月翻一倍,服務器等硬件性能的持續提升是支撐人工智能算力的保障。
在這個增長的賽道中,浪潮信息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根據 IDC 發布的 2021 年度全球服務器最新市場報告: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三的廠商分别爲戴爾、浪潮、HPE,其中浪潮服務器市場占有率超越了 2020 年的第二名 HPE,上升至全球第二。在中國市場,浪潮在出貨量位居第一,占比達到 30%。而在更細分的 AI 服務器領域,浪潮更是全球份額第一,國内份額達到 50%。
不過,雖然浪潮信息具有一定的行業地位,但在産業中的角色稍顯弱勢。
如上文所述從産業鏈的角度來看,服務器上遊的核心元器件爲芯片,芯片行業的壟斷程度高,上遊供貨商議價權大。如此高的市場份額,浪潮信息難有話語權。
再看下遊,财報顯示,浪潮的下遊客戶主要是政府、大中型企業集團等,而且通過大型項目招投标方式獲取訂單,前 5 大客戶收入保持在 30~40% 之間。大客戶高度集中同樣體現出浪潮信息的議價能力不強。
略顯尴尬的産業鏈地位,或許是浪潮信息利潤率微薄的原因。2013 年以來,浪潮信息毛利率已經從 17% 跌至 12%,而淨利率更是低至 2.89%。
此外,浪潮信息的低毛利率和淨利率,有一部分或許是爲了低價搶占份額。因爲相比同行業中科曙光、紫光股份等 20%+ 的毛利率和 5%+ 的淨利率,浪潮信息數據有明顯壓低的可能。這也側面說明,行業競争依然激烈。
" 行業一哥 " 也缺錢
産業鏈地位不占優,競争壓力、供應鏈壓力,也讓浪潮信息的現金流常年不穩定。
典型如 2021 年,在淨利潤 20 億的背景下,浪潮信息當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卻大幅降低至負 82.9 億元。
爲什麽企業利潤爲正,反映造血的經營性現金流卻爲負?核心原因在于,浪潮信息的存貨和應收賬款暴增,占用了不少資金。
2021 年年末,浪潮信息的存貨達到 224 億元,同比增長 104.71%。之所以要備這麽多貨,浪潮信息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的解釋是:存貨增長,主要源于市場供應緊張、物料價格波動等市場不确定因素。
如果說,存貨隻是由于上遊供應緊張和價格波動,那麽應收賬款增加則來自競争。
對于應收賬款暴增,公司當年解釋稱主要是發貨節奏問題,第四季度的發貨量較大,相應貨款尚未到期收回導緻。
如果從數據來看,似乎确實如此,2021 年第四季度浪潮信息收入金額爲 208 億元,爲全年四個季度中最高值,和公司的解釋合拍。
但是如果仔細查看其 2021 年第四季度跌至 7.64% 的毛利率我們會發現,這應收賬款的暴增,很可能是公司降價促銷的結果。
毛利率下降無非兩種原因,成本上升,産品降價。如果對比同行的中科曙光、紫光股份,在當年依然在 20% 以上,并無明顯異動,可見成本上升不是擾動因素,降價促銷是大概率事件。
存貨、應收賬款的增長占用了資金,也讓浪潮信息加快融資步伐。
2021 年年末,浪潮信息賬面貨币資金由 101.34 億元下降至 72.77 億元,但是負債端的短期借款由 26.91 億元飙漲至 45.58 億元,長期借款由 6.10 億元同樣翻倍至 15.10 億元;另外,有息負債還包括 20.15 億元的短期應付債券。
同時,爲了補充流動資金,2021 年 12 月 30 日和 2022 年初發行了兩筆合計 30 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債券。
根據 2022 年第三季度财報,浪潮信息賬上貨币資金爲 79.91 億元,一年内需要償還的短期債務爲 78.53 億元。
回顧 2013 年至 2021 年的 9 年間,浪潮信息經營、投資、籌資性現金流淨額分别爲 -48.89 億元、-20.61 億元、137.73 億元。可見,企業長期總體自身造血能力不強,需要持續依靠外部融資維持經營的運轉和擴張。
總的來看,雖然浪潮信息屬于服務器領域的行業龍頭,但由于處在制造組裝環節,總體受到上下遊的擠壓。而其當下處境,也是國内衆多制造業公司的縮影。
1992 年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爲了 " 再造宏碁 " 提出了有名的 " 微笑曲線 " 理論。" 微笑曲線 " 說的是,制造端總體利潤率低,但是研發與營銷的附加價值高,因此産業未來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而以浪潮信息等爲代表的企業,剛好處于利潤率偏低的環節。
不過,制造環節也并非總是利潤微薄。台積電通過在芯片制程方面的技術優勢和大量核心專利,使得淨利率達到恐怖的 47%,甚至高于蘋果,實現反微笑曲線的利潤增長;爲優衣庫等代工的申洲國際則是通過垂直整合、自主研發、精細管理等方式提高了産品附加值和品牌溢價,從而實現了高利潤率。關鍵在于能否創造獨特的價值。
不過對于浪潮信息而言,苦練内功似乎是未來要考慮的事,當下來自美方的強打擊似乎已經無法躲避,如何挺過當下,或許是更緊迫的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李鑫,編輯: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