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一周前的北師大校園裏,陳志新副教授因爲自己的《社會科學概論》課在本學期的教務系統裏沒被排上,正沿着教室一間一間地敲門,爲了盡量不打擾到正在自習的同學,他沒有過多解釋,隻是面帶微笑、安靜地将傳單遞到大家的手裏。
彩色打印的傳單紙張頗爲厚實,盡顯陳教授的真誠與用心。上面寫着 " 免費的,沒有學分,沒有作業,沒有問答,沒有考試,想來就來,想去就去 ",并配上了網課的具體地址,以及其本人的聯系方式和一張帥氣的照片。
人們被這種稍顯 " 笨拙的真誠 " 所打動,熱搜之下,B 站官方更是親自下場迎接陳教授的 " 到來 ",很快陳教授的 B 站賬号粉絲破了百萬。
" 總有人願意在名利場裏寫詩 ",是很多網友對此事的評價。
出于一個理科生對這門課的陌生與好奇,我去 B 站搜了搜陳教授講《社會科學概論》的視頻,發現相關課程包括了 " 如何讀書、曆史學、考古學、文學藝術、社會學、哲學 " 等内容,是典型的通識教育課程。
大概是我近些年看視頻内容的口味,被諸如羅翔這樣風趣的教授養的過于刁鑽,實話說,相比起來陳教授的課聽起來着實有幾分乏味,聽不太懂,感覺既無趣也無用的樣子。
我不禁聯想到先前有傳言說因爲北師大校内選擇陳教授相關課程的同學過少,達不到開課要求,所以教務系統未排課這樣的說法,即便後來陳教授對此予以否認,但倘若結合這些年此起彼伏的 " 新聞學專業是天坑 "、" 文科隻能考公 " 等輿論風波來看," 無用 " 可能真的在成爲學生不選某個專業的 " 原罪 "。
當代年輕人 " 務實 " 的風,或許已經吹到了 985 高校。
這不禁令人深思,年輕人選擇 " 務實 " 有錯嗎?這類 " 無用 " 課程對于普通人的意義究竟是什麽?以及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專業課?
教育應該注重實用性
首先,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質疑陳教授是否在沽名釣譽,畢竟一個臨近退休的副教授,想要以此進身之階的可能性幾乎趨近于零。
同時就學術水平而言,老先生也是發表了十幾篇的核心期刊。
陳教授也談起過自己在網上授課的初衷,就是因爲《社會科學概論》這門課相對比較繁雜,很難成爲一門研究性的專業,所以不少學校都在相繼取消這門課程。
而自己則想要填補這門課在校園内的 " 空缺 ",希望通過互聯網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課,進而對這個專業産生興趣。
所以陳教授的行爲,在某種程度上也像是一種自救。
然而,當我們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就會意識到短暫的流量狂歡,注定隻能點燃人們片刻的興趣與激情,單單憑借陳教授一己之力,恐怕也很難挽回這個專業的大勢已去。
沒有人會否定陳教授的努力與付出,但很多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一個悲觀的事實,那就是大學裏的很多專業和課程,早就喪失了實用性和與現實社會之間的聯系,僅僅隻是供人追求學術上的研究。
比如很多起源于上個世紀的西方理論課程、幾百年前就開始興盛的哲學,即便現在依然出現在大學的課堂上,但就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這些專業大概率會因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而逐漸被邊緣化。
而張雪峰認爲 " 選擇正确的專業,比選擇正确的學校更爲重要 " 這樣的觀點之所以能夠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就是因爲我們所學的專業、技能,勢必需要市場來驗證,需要市場來買單。
因此,一門沒有市場買單、" 無用 " 的課,即便是羅翔來講,人們頂多是湊過來看看熱鬧,依然不會有人趨之若鹜真的來學這個專業。
未來,或者說當下,隻有能教會學生如何在社會上立身、找到工作,能讓學生把日子過的更好這樣接地氣的課,才是普通學生真正需要和會去選擇的。
我想,在當前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像《社會科學概論》這樣面臨着挑戰的專業應該還有很多,這也是市場供需變化所産生的結果。
因此,教育的改革是有必要的,專業設置要能适應這個社會的變化。這裏面并不是說哪門課程曆史悠久,哪門課程就更有價值,它們之間并不存在這樣的必然聯系。
通識類學科的重要性
說到這裏,也許會有人認爲我在倡導 " 文科無用論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我倒是認爲随着物質條件的日益豐富,我們更應該把通識教育當成學習的必備基礎,甚至說是一種學習目标的升華。
就拿陳教授的《社會科學概論》這門課程來說,裏面不僅包括了文學、哲學、經濟學、政治學,還包括了人口學、管理學、民族學等内容,幾乎涵蓋了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升學生人文科學方面的素養。
我們普通人在選擇專業和學習科目時,之所以盡量避開這樣的通識教育,就是因爲它們不具備明顯的短期利益回報,畢竟絕大多數人還是希望通過讀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以此來安身立命。
這對于普通家庭的學子而言無可厚非,畢竟倉廪實而知禮節。
然而,在世界頂級的教育系統下學習的孩子們,因爲沒有生存和就業的壓力,往往會采用循序漸進、逐步貼近事物的本質,從而認識人類和宇宙真理這樣的步驟來學習、開智、培德,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先學通識教育。
頂級的教育理念是 " 無用 ",但普通人大多物質條件并不富足,不足以支撐起自己或者是孩子擁有一個 " 自由但無用的靈魂 "。
因爲靈魂自不自由沒辦法輕易被看到,通常都會被掩蓋得很好,可這并不意味着問題并未發生。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那些學曆和智商都很高,但卻明顯的精緻利己主義、功利主義,他們對社會、對人都很冷漠,甚至說會犯罪。
所以早在 1929 年,哈欽斯出任芝加哥大學校長的時候,就提出這樣一個核心教育理念:
大學教育不是教導青年如何謀生,也不是爲工業界培訓人力,而是爲國家和世界培養負責任的公民。
而在中國四書之一的《大學》中,同樣有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因此,通識教育是在教人成爲 " 人 ",而非 " 器 "。這是基礎,也是根本,不存在 " 無用 " 一說。
" 務實 " 并非回回都赢
" 務實 " 的風在 985 高校吹的越大,帶來的結果就是那些爲 " 研究 " 而設立的專業會越來越少,爲 " 實踐 " 而設立的專業就會越來越多。
坦白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也許會有不少人怨怼張雪峰把那些聽起來高大上,實則 " 無用 " 的專業濾鏡無情地戳破,事實上他隻不過是加速了這個認知的傳播,提前讓很多仰望大學的人祛魅罷了。
人生真正理智的熱愛是什麽呢?我覺得應該是認清了某個專業 / 某件事無法爲你帶來短期收益的真相後,依然堅定地想要選擇它。
如果你真的熱愛過一件事并爲之投入過,就一定知道 " 興趣和熱愛可抵萬難 " 向來不是一句空話。
它真的能把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上限拉的很高,這個上限絕不是金錢驅動所能夠比拟的高度。
相信我,在物質的驅動下,你頂多把一件事做到 85 分,但熱愛能讓你把這件事做到 95 分。
我有時候也會幻想,如果有一台時光機可以帶我回到學生時代,我會怎麽去選擇呢?
我想我一定要多讀幾本經典,接受一些通識教育,這樣我就會知道不必因爲老師 / 父母覺得 " 學文科沒前途 ",就去選擇學自己既不擅長又不感興趣的理科,導緻高考考了一個很爛的分數,進了一個并不喜歡的專業,浪費了很多年的光陰,兜兜轉轉走了很多的彎路。
因此你看,在絕對的 " 熱愛 " 面前," 務實 " 倒也并非回回都能占據上風、快人一步。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