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新媒科技評論
今年 " 雙 11",頭部主播們的表現似乎都不太理想。剛剛經曆完 " 花西子事件 " 的李佳琦直播間," 雙 11" 預售首日的總交易額爲 95 億元,跟去年的 215 億元相比,銷售額直接腰斬,甚至不如 2021 的 105 億元。
但李佳琦已經是一衆頭部主播中成績最好的一位,快手 " 一哥 " 辛巴在 21 日單日銷售額達 34 億元;小紅書 " 一姐 " 章小蕙銷售額破億;抖音 " 一哥 " 小楊哥因主打低價路線,銷售總額更隻有李佳琦的百分之一。
" 超級主播 " 的直播間光環不再,但中小主播的日子也并沒有更好過,不少電商人均表示,近年來薪資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滑。直播帶貨的競争越來越激烈,那麽在夾縫中生存的 AI 主播們,還能搶得到流量嗎?
AI 主播沒火過半年
借着 ChatGPT 的東風, AIGC 時代也在加速到來。前幾個月爆火的 " 妙鴨相機 ",所應用的正是 AIGC 技術,借助 AI 技術重構用戶的場景式形象設計。
AIGC 有着高通量、低門檻、高自由度的生成能力,可以廣泛服務于各類内容的相關場景及生産者。在這一技術的加持下,AI 主播也開始悄悄進入到直播間中。
實際上,"AI 人 " 并不算是新鮮事,虛拟偶像洛天依、虛拟博主 AYAYI 早已成功破圈,讓大衆感受到二次元的魔力,還有應用在客服系統的智能語音,本質上都是 "AI 人 ",但今天我們主要讨論的是出現在直播間、短視頻中的 "AI 主播 "。
直播間裏讓人分不出真假的 AI 主播到底是怎麽來的? 一般來說,制造 AI 主播可以分爲公用模特、主播定制和源碼系統集中模式,價格從百元到幾萬元甚至百萬元不等,主要的差别是拟人化的真實程度。
最便宜的公用模特,是生産 AI 人的平台從模特經紀公司采購肖像授權,然後批量制造得出。" 公模 " 的單月費用隻需要幾十到幾百元不等,但缺點就是非常容易 " 撞臉 "。
想用自己形象出鏡的,一般會選擇主播定制模式,但價格比較參差,從幾十萬到幾百、幾千元不等,而且每生成一次視頻都需要另外計費。如果想要自己給 AI 主播下定義,則可以選擇最貴的源碼系統集中模式,價格在數萬元到百萬元不等。
最近在演講中被質疑數據失真的财經大 V 潤米咨詢創始人劉潤,就曾在去年自曝使用 AI 主播來錄制短視頻,自己隻需要提供一段音頻,就能驅動 AI 主播自動生成短視頻。
不少網友感慨道,劉潤的 " 分身 " 确實真假難辨。但業内人士也指出,如此高階的 AI 主播制作價格或高達百萬元,對大多數隻是奔着多賣貨的中小商家來說,更便宜的 " 公模 " 才是首選。
在大多數中小商家看來,之所以選擇 AI 主播,主要是因爲 " 他們 " 可以全年無休,不用繳納五險一金,價格還比真人主播便宜的多。
有服裝批發店的老闆表示,自己也曾組過一個直播團隊,最少也要主播、運營、剪片三個人,再加客服、采購等後勤,一個直播團隊每月至少要投入 10 萬元,還有每場直播的推廣投入,一年投入了數百萬,賺到的錢還不夠給團隊發工資。
這時候,隻需要幾十元到幾百元一個月的 AI 主播就變得非常吸引了,但事情可能遠沒有那麽簡單。
最開始發現不對勁的,是第一批入局的商家們。一位老闆介紹道,當時一個做 AI 主播的廠商給他介紹,隻要 17000 元就能成爲代理商,自己可以招攬下線,也可以自己生成 AI 主播,自用還有 7 折優惠。
但很快就有同一個平台的代理商聯系他,可以給到 3 折的優惠。AI 主播的代理價格非常混亂,有時候官網渠道甚至比代理價格更便宜,這難道不是 " 割韭菜 "?
據《豹變》報道,浙江溫州一個 AI 主播平台曾在招商大會中表示,隻要 6.6 萬元就能成爲市級代理,每開發一個商家就能從它的 GMV 裏抽傭 4.8%,成功開發 300 個商家還能全額返還技術服務費,年入百萬不是夢。
但問題是哪個行業還能 " 坐着收錢 " 呢?業内人士表示,目前 AI 主播代理市場比較混亂,有的采用類似微商的代理模式,一級代理商直接從研發公司拿到較低折扣,就開始招募下級代理,簡單來說是 " 賺人頭差價 ",下級代理、商家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在閑魚等二手平台上,部分代理商還會以極低價格出售 AI 主播,但要求收取直播額 50% 的提成,這也是另外一種套路。
面對這樣的市場亂象,今年 5 月抖音正式出台規範,要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時需要帶上明顯标識,并要求 AI 主播在平台進行注冊。此外,商家使用已注冊的 AI 主播形象進行直播時,必須由真人驅動進行實時互動,不允許完全由 AI 驅動進行互動。
雖然,抖音沒有明确禁止使用 AI 主播,但完全由 AI 驅動的主播已被列入封禁對象,這意味着通過 24 小時直播,商家坐着就能擁有不間斷收入的設想,似乎難以實現。
AI 也難解直播難題
事實上,AI 主播要成爲直播間的主流,甚至取代真人主播,恐怕在短期内都無法實現。一方面,AI 主播當前的直播質量還不過關。
有商家表示,自己花了 20 萬元定制了一個 AI 主播,但在輸入文案、視頻素材後,AI 主播隻能生硬地将内容結合在一起,不少粉絲都留言表示 " 很假 ",在面對粉絲的詢問時,AI 主播也不會有所回應,或者隻會回複 " 稍後給您聯系 " 這樣的标準答案。
另一方面,不少商家寄希望于 AI 主播平台能幫助解決直播背後的 " 麻煩事 ",但實際上很多平台的配套服務還跟不上。比如商家拿到 AI 主播之後,其實還需要多次訓練,但如果沒有平台的幫助,對于連直播都搞不懂的商家而言,訓練 AI 模型則更是一項艱難任務。
此外,一場直播背後還有選品、運營、話術、編導等工作,不可能隻推出一個主播就能解決問題。有業内人士表示,自己的平台做過數據監測,數字人直播效率不到真人的 20%。
最後,AI 主播能否快速發展,其實更多是取決于最大直播平台抖音,但抖音的态度明顯是 " 嫌棄 " 的。不少商家表示,如果直播内容長時間重複,或是 AI 主播一直重複同一套話術,就很有可能被抖音判爲錄播從而封禁。
另外,如果很多商家同時選定了同一個 " 公模 " 形象,導緻這個 AI 主播同時出現在多個直播間,也很有可能會被判斷爲錄播。
不少商家表示,因爲頻繁被封禁,AI 主播壓根就用不上。去年高調宣傳自己使用 AI 主播的劉潤,其抖音也已經好幾個月都沒用過 AI 主播了。
事實上,抖音這一态度也跟平台的整個直播生态有關。跟淘寶、小紅書等平台相比,抖音的興趣電商主打的是興趣、情緒,這要求主播能夠跟用戶積極互動,通過調動情緒刺激用戶購買。
而淘寶是貨架電商,這意味着用戶是帶着購買目标進入直播間的,無論是真人主播還是 AI 主播,隻要價格足夠便宜,消費者也都願意下單。
而且,目前淘寶需要通過直播引進公域流量,其也樂于讓 AI 主播來拉長直播時長,提高用戶對淘寶直播的粘性,這也是爲何對待 AI 主播更爲嚴苛,而淘寶則相對寬松的原因。
直播間的流量正在流失
雖然,兩大頭部平台對 AI 主播有着不同的态度,但 AI 主播到底會走向常态,還是走向 " 涼涼 ",其實離不開整個直播行業的發展,目前來看,行業處境并不樂觀。
在李佳琦等頭部主播遭遇 " 滑鐵盧 " 的同時,直播行業的景氣度也一降再降。據拉勾網發布的《2022 年雙 11 電商人才報告》顯示,去年直播崗位的招聘薪資較 2021 年下滑不少,1 萬元月薪以下的崗位占比高達 51%,中小主播的薪資從平均 2 萬元降到了 1 萬元。
一方面,電商行業的整體流量已經觸及天花闆, " 蛋糕 " 沒有變大,但吃的人越來越多了,中小主播能吃到的 " 蛋糕 " 越來越少,更何況是 AI 主播呢?
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發展,直播行業的 " 二八定律 " 仍沒有改變,頭部直播服務公司會拿到更多資源,旗下主播也更容易跑出來,想要培養出一個超級主播,則更是不可能的任務。
比如曾經與李佳琦分庭抗禮的薇娅,在其退出之後,号稱由薇娅原班人馬打造的 " 蜜蜂驚喜社 ",在今年 " 雙 11" 預售首日拿下了超 12 億元的銷售額,但跟昔日的薇娅還有着不少距離。
最後,則是直播這一模式也迎來了更多輿論挑戰,此前李佳琦直播間與海氏電器、京東平台的糾紛,也引出了大衆對直播間 " 低價壟斷 " 的讨伐,誰也無法斷言 " 直播帶貨 " 這一模式在未來會出現何種改變,但更多頭部主播已經開始準備退路了。
不少網友均發現,以辛巴、小楊哥等爲首的頭部主播,在近日開始逐步降低自己直播帶貨的次數,并開始着手成立自己的供應鏈公司,以便更好地掌控商品的質量和價格,從單純的帶貨轉向實體産業。
隻是,當頭部主播都有了新的覺悟,做好了轉型的準備,還有一批手執 AI 主播的商家試圖用幾百元的代價加入直播行業,恐怕想着賺流量錢的他們,最終隻能淪爲流量的犧牲者。
AI 主播不一定能火,但賣 AI 主播的人則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入局 AI 主播到底是不是好時機,商家們不妨再深思熟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