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一個月後,李玟以另一種形式撕開了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的黑幕。
" 有人想到我的感受嗎?28 年做一個歌手,站在台上被别人侮辱!" 一段疑似李玟 Coco 生前控訴綜藝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的錄音曝光。
網傳錄音長達 9 分鍾,内容涉及去年 9 月李玟在錄制《中國好聲音》期間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在整個周末不斷發酵。随後,她的學生王澤鵬、周菲戈也站出來還原真相,力挺導師。
若爆料爲真,不要怪學生們站出來太晚。
遲疑也好,懦弱也罷,如果連巨星李玟都免不了節目組的 " 潛規則 ",遭受到不公的人未必完美,毫無背景的普通學員何來對抗權勢、資源與資本的勇氣?
爲學生據理力争,讓人們再次認識了李玟。
她的成功與時代不可分割。在即将抵達千禧年的明亮世代,大衆傳媒、娛樂工業狂飙突進。她的爲人與才華,象征了自信、真誠、開放。
她重新定義了一種外放、陽光、健康的娛樂圈美學。當時代氛圍與集體情緒相信她,并崇尚這些精神特質,她與時代強烈共振,熠熠閃耀。
那正是一個中國娛樂經濟開始向外探看的時代。而選秀節目誕生之初,也讓成爲歌手或藝人的可能性,大大地往外擴展了。
這種劃時代的意義,在于它打開了一扇門。一個沒有背景的素人、草根,可有獲得展示自己的舞台,擁有圓夢的機會,他可以一夜成名。
當時的大衆短信投票機制,似乎還帶有某種民主選舉的意味,我們可以爲自己喜歡的人投票,見證他一路走到舞台的最後。
那時選秀市場成功的李宇春,承載的不僅是大衆對于一個女孩舞台表演的認可,更是社會對于自我表達、張揚個性、實現夢想的向往。
反之,當時代環境不再崇尚且相信這些東西時,選秀導師李玟的堅持顯得格格不入、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她的每一次堅持都仿佛是一場戰役,與好聲音的激烈對峙就像一種對于境遇的悲哀隐喻。
選秀市場的更新叠代一方面被粉絲經濟所異化。遊戲規則不斷改寫、牌局重洗,名利場裏的你來我往甚至在朝夕之間就可完成轉換。
另一方面,一檔選秀節目有了不斷疊 Buff 的舞台效果、劇情腳本、幕後公司,碩大的關系網、人脈網、利益網,讓人根本分不清什麽是真什麽是假。
真實世界裏的李宇春用了十年去回答 "WhyMe",她肯定自己、進化自己、成爲自己。
而選秀行業走到今天,卻一而再地否定自己,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對立面,不僅物是人非,而且面目全非。
數據、惡剪、黑幕,一個堅持着公平、善意、認真、始終爲他人着想的人,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裏處處受阻的。
今天,整個選秀生态所表現出的自我割裂,不僅是音樂專業度的割裂,更是價值觀、審美趣味、受衆群體的割裂。
無論李玟的抗争成功與否,都掩蓋不住行業的倒行,或許也是這種倒行與對真善美的漠視,将她和選秀 " 最初的美好 " 一起推向深淵。
"Just No Other Way。" 這是李玟第一張英文專輯的名字。美麗的仗她打過了,當跑的路她跑盡了,所信的道她守住了。可悲的是,中國選秀行業成了 Other Way。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