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哈爾濱火了," 潑天的富貴 " 終于降落到了這座冰雪之城。
凍梨、紅腸被擺上盤,松花江上升起熱氣球,交響樂隊搬進商場,索菲亞大教堂上空升起人造月亮,中央大街驚現鴕鳥遊街,冰雕争奇鬥豔 …… 網友預測,下一步,東北虎估計都要出來接客了。
一衆老家是哈爾濱的明星,也紛紛站出來爲家鄉宣傳代言,比如著名演員張譯,特意錄制了宣傳視頻,誠意滿滿。
既然全國人民的目光都唰唰唰唰聚焦哈爾濱,今天藍鑽就從特有的硬核角度,深入淺出地聊一聊這座曆史僅有 100 多年的年輕城市。
關于哈爾濱,我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哈爾濱人》,作者阿成,這本書是公認的寫哈爾濱的抗鼎之作,語言優美,見解深刻,富有閑情雅緻,汪曾祺讀後拍案叫絕。
PS:《哈爾濱人》也是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要參考資料。
哈爾濱位于我國東北,這裏最早的居民是肅慎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 " 肅慎燕豪,吾北土也 " 的記載。
肅慎人也是金王朝和滿族的祖先。他們以漁獵爲生,用貂皮、海東青、人參交換中原的雞禽家畜和布帛。
元朝時,哈爾濱隻是一個有十二個狗所的驿站,後改名爲傅家甸。
哈爾濱的誕生與清朝時的李鴻章有密切關系。
1896 年 5 月 19 日,李鴻章與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在莫斯科簽訂《中俄密約》,條約規定,俄國可在中國的吉林、黑龍江兩省修築鐵路,即所謂的中東鐵路。中東鐵路穿越黑龍江、吉林,加強了西伯利亞與海參崴的聯系。
哈爾濱就是作爲鐵路樞紐發展起來的城市。
當時的城建方針是 " 以鐵路爲主,以城市爲輔 ",因此,哈爾濱到處是鐵路線,以及鐵路員工的住宅,大街上行走的也多爲鐵路員工及其家屬。
關于 " 哈爾濱 " 這個名字,有多種解釋,有的說是蒙語 " 平地 " 的意思,有的說是 " 曬網場 " 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哈爾濱是 " 阿勒錦 " 的諧音,是女真語 " 光榮 " 的意思。
早年間,哈爾濱被稱作 " 東方莫斯科 "。
有資料表明,哈爾濱是按照沙俄首都莫斯科設計的,與中國傳統城池大相徑庭,沒有北京、南京和西安那種高大的城市圍牆,哈爾濱所有的 " 圍牆 " 都是可透視的鐵栅欄,類似歐洲城市。
赫赫有名的哈爾濱中央大街,先前叫中國大街,街道兩旁盡是歐式建築,如巴洛克建築,雅典建築,法國先鋒派建築,俄羅斯建築等。
當時,在中國大街上行走的,有很多因戰争原因流亡到哈爾濱的外國人,分别來自俄羅斯、德國、丹麥、波蘭、奧地利等十幾個國家,人數有幾萬人之多,龍蛇混雜,良莠不齊,有失意政客,有流氓酒鬼,有投機商人,也有藝術家。
這些背井離鄉的外國人,奠定了哈爾濱歐化的城市風格。
受外來人口影響,很多哈爾濱的生活用語都是 " 舶來品 ",如 " 力道斯 "(紅腸)、" 列巴 "(面包)、" 比瓦 "(啤酒)、" 巴交姆 "(走)。
在哈爾濱的早期外國定居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猶太人。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曆史上,有兩萬多猶太人爲擺脫迫害、歧視而定居中國哈爾濱,哈爾濱人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懷而善待猶太人的曆史史實,是世界人道主義的光彩記錄。
我們不應忘記另一個曆史史實——猶太人曾和日本人策劃 " 河豚計劃 ",中國人熱情好客,與人爲善,但也要時刻保持警惕。
《哈爾濱人》1995 年第一版出版時,作者阿成寫到哈爾濱人的強悍性格。
哈爾濱人打架,往往因一丁點小事兒,兩句話合不來,立馬大打出手。僅僅拳腳相加還算是 " 文明 ",讓一些看客覺得沒勁。常常是幾句争吵後,上來就是一刀,對方血流如注了,看客才覺得好看,才能赢來叫好聲。
南方人有了沖突,兩個人就是一個吵,就是一個喋喋不休,君子動口不動手,而且越吵雙方走的越遠,一般不會發生肢體沖突。
正因如此,作者阿成在《哈爾濱人》一書中,奉勸來哈爾濱遊玩的朋友,尤其是火氣旺盛的朋友,千萬别在這個城市裏跟遊手好閑的青年人吵架,免得受皮肉之苦。萬一有了沖突,說句軟話,道個歉,憑着外地人的客人身份,完全可以化險爲夷。
十八年後的 2013 年,《哈爾濱人》再版時,作者更正了之前的說法,随着哈爾濱社會風尚和治安的提高,街頭鬥毆幾近絕迹。
讀《哈爾濱人》時,我不禁想到曾經的大學宿舍,有個來自哈爾濱的舍友,人贈外号 " 東北大哥 ",講話非常江湖氣,很快就在中文系形成了某種權威,每天晚上,一群 " 小弟 " 來我們宿舍 " 拜碼頭 "。
宿舍秉燭夜談時," 東北大哥 " 給我們講起哈爾濱江湖往事,聽到熱血沸騰處,一些人甚至想放棄學業,投筆從戎,跟着 " 東北大哥 " 混江湖。
這時," 東北大哥 " 就會吐一口煙圈,像是回憶起不堪回首的前塵往事,表情帶幾分惆怅,不急不緩地說,你們還是好好上學吧。
清朝的雍正帝曾這樣評價 " 哈爾濱人 ":
多有以口腹之故,而鬻房賣産者,即如每飯必欲食肉,将一月所得錢糧,不過多食肉數次,即罄盡矣,又将每季米石,不思存貯備用,違背禁令,以賤價進行售賣,沽酒市肉,恣用無餘,以緻阖家匮乏,凍綏交迫,尚自誇張,謂我從前食美物,服鮮衣,并不悔悟所以緻此固窮。
用《哈爾濱人》作者阿成的話說,這叫做——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沒酒現掂對。
哈爾濱人吃苦固然能吃苦,但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隻要兜裏還有錢,還有飯吃,有酒喝,吃苦的活兒,跌份的活兒,大抵是不會去幹的。
有一年,市政府爲了解決青年的就業問題,決定無償撥出若幹台手搖掌鞋機,安排待業青年到街頭爲人縫補鞋子。
不少南方人帶着老婆孩子,不遠萬裏來到這個偏遠城市幹掌鞋這活兒,掙了不少錢,在老家蓋了樓。可哈爾濱的待業青年,幾乎沒人肯幹這活兒,覺得跌份,他們熱衷于網吧,遊手好閑,沉迷于啃老。
《哈爾濱人》作者阿成指出,有一部分哈爾濱人,有錢的時候,就出去高消費,沉迷于擺譜兒,裝大款,穿名牌服裝。沒錢的時候,不僅不思反省,反而到處吹噓自己曾吃過什麽,穿過什麽,引以爲豪。
說實話,阿成的這個觀點,用于指代部分哈爾濱人有所偏頗,其實這是人性的通病,是每個城市裏都存在的現象。
跟哈爾濱人交朋友,你得先尊敬他們,不能小看他們,一旦成爲鐵哥們之後,你再怎麽損他,也不會影響彼此的友誼,因爲你是他的哥們兒。
哈爾濱人酒量好,早年是因爲這裏天氣寒冷,機械化程度不高,人們在戶外作業,喝酒可以抵禦嚴寒。
而今,哈爾濱人的善飲,尤其是白酒,則與天氣無關了。
《哈爾濱人》描寫哈爾濱人的酒局,非常惟妙惟肖。
哈爾濱的酒局,往往客人隻有一兩個,作陪的卻有七八人。
大家分賓主做好,菜單兒客氣地推來推去,先請客人點,再按着官職的大小依次點下去,然後依次斟滿白酒,一般先用小杯,一兩一杯,而後用大杯,四兩一杯。
待到酒杯都斟上了,主陪端起一杯酒,客氣一番,說,我先幹一杯,這一杯不算,然後,我再倒滿,我們大家一起舉杯幹了,好不好?
" 好 " 聲一過,主陪便一飲而盡,立馬有人再給他斟滿,大家共同舉杯碰杯。
幹完後,大家七嘴八舌說,吃菜吃菜。
一陣如急風驟雨的咀嚼過後,有人主動站起來再度舉杯,爲老相識老領導老朋友,幹一杯,幹吧,都幹了。
幾番集體幹杯後,酒桌氣氛被炒熱,進入豪飲狀态,一些人提出 " 打圈 ",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輪番敬酒。
很快,酒瓶見底,于是扯着脖子喊,讓服務員繼續上酒,酒喝到這份上,彼此劃拳拼酒,勾肩搭背,互訴衷腸,一片混亂。
白酒喝完了,又上啤酒,又是幾番豪飲,喝到最後,多半人都喝醉了。
喝過之後,還不算完,人們踩着踉踉跄跄的腳步,來到街頭大排檔去吃燒烤,各種烤串七七八八點了一大堆,再上白酒啤酒,直喝到淩晨時分,才彼此擁抱貼臉告别,戀戀不舍地散了。
哈爾濱人的豪飲,在中華大地上是有一号的,讀《哈爾濱人》飲酒的片段,讓我想到我的老家河北滄州,滄州人喝酒,尤其是招待遠方來的客人,陪酒的一方,有一個講究——不将客人喝倒在酒桌下,就算是 " 失禮 "。
那是啥場面?你自己去想吧。
東北作家班宇有部小說集叫《冬泳》。
早在 20 世紀初,哈爾濱就有了冬泳的風俗,追根溯源,冬泳的風氣來自蘇俄僑民。
這些僑居在哈爾濱的俄國人,每逢冬日,松花江冰封之後,雇幾個當地民工,在冰凍的江面上鑿一個圓窟窿。
冰窟窿鑿好後,俄國僑民乘坐小轎車前來,在凜冽的寒風中脫去衣服,猛喝幾口烈酒,做幾個古怪動作,然後狂呼亂叫着下到冰窟窿裏。
一般下水四五秒中就上來,渾身上下都凍紫了,這時立刻有仆從用厚毛毯将他裹起來,塞到轎車裏去,轎車随即開走。
這種冷水浴的意思,一是體現男人氣概,二是據說冷水浴能令身體更健康,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
哈爾濱人比俄國僑民更進一步,甚至有人在冬季一天不落的冬泳。他們選一處活水作爲冬泳場地,迎着咆哮的寒風,赤身裸體相繼跳到冰水中,或自由泳,或蝶泳,一通狂呼亂叫,表達痛快與激情。
哈爾濱的冬泳成了一個流行的健身項目,在冬天的某一日,由專門的體育組織出面,在冰面上鑿一個長方形遊泳池,舉行跳水和遊泳比賽。
前來圍觀的觀衆穿着大衣棉襖,猶自凍得渾身發抖,冬泳的選手卻一個個精神抖擻,容光煥發,在冰水中徜徉。
哈爾濱的冬泳不單單是強身健體的手段,還有一種關乎靈魂的深刻,當冰冷的水簇擁着身體,冬泳者的心态頗值得玩味,正如班宇在小說《冬泳》裏書寫的那樣:
我在水底,那些嘈雜的聲音再次襲來,沒聽錯的話,有人在爲我鼓掌,也有人在喊,大概是池水漸到他們的臉上,路旁有車經過,不斷鳴笛。我閉起眼睛,依然能感覺到光和雲的遊動,太陽的蹤影,這時,我忽然想起一首久違的老歌:孤獨站在這舞台,聽到掌聲想起來。
哈爾濱之火映照出中國人當下的群體性心境。
一年到頭,俗務纏身,爲了生計不停勞作,或是爲了學業寒窗苦讀,時間久了,必然積壓出一種揮之不去的惱人心緒。
當遊客們身處冰天雪地的哈爾濱,領略着這座年輕城市的異域風情,也就暫時地忘卻了每個人身上背負的種種責任,得以獲取片刻的逍遙。
冰封的哈爾濱其實是永恒天地的一個縮影,在永恒的天地中,人世間一切迫在眉睫的煩惱都變得微不足道。
END
部分參考書目:
《哈爾濱人》,阿成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冬泳》,班宇 著,上海三聯書店 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