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定焦,作者 | 星星,編輯 | 方展博
國慶期間,一位坐着輪椅的小夥登上了熱搜。
起因是,在南陽迷笛音樂節現場,當搖滾樂迷聽得激情澎湃之時,衆人合力将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小夥高高舉起。
場内的人熱烈歡呼,場外網友也被這一幕打動,感慨着 " 任何東西都阻礙不了一顆搖滾的心,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
今年音樂節數量不少。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統計,2023 上半年,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有 506 場,直接創造了 24.97 億票房。
暑期檔,音樂節又乘勝追擊。根據大麥網數據顯示,此期間演唱會數量和 2019 年相當,但音樂節增長近 2 倍。
到了國慶假期,音樂節再次爆發。根據「定焦」不完全統計,今年國慶至少有 60 多場音樂節(按照單天計算)在全國各地上演。而據音樂節承辦機構浪島執行團隊主理人張賀粗略計算," 往年國慶假期,10 多場就差不多了。"
更有業内人士按照上半年音樂節的增長速度預估,2023 年音樂節能達 700 多場,而 2019 年是 200 場左右。
不過,随着音樂節集中舉辦,問題也出現了不少。" 票價刺客 "" 臨時取消 "" 票價分區 "……從開年到現在,觀衆從買票到進場再到退場,圍繞音樂節産生的一系列問題,在國慶假期也迎來了一波爆發。
此刻,有不少網友和從業者感歎," 音樂節快被玩壞了 "。
音樂節卷在國慶:場次多了、票價高了
" 音樂節普遍都在夏天舉行,所以五一算是開年第一段狂歡期,而十一象征着年終收尾。" 負責音樂節執行的大林表示,這兩個時間段通常是他們最忙的時候,在全國各地飛。
根據小鹿角智庫統計顯示,2023 年五一期間,共有 42 場音樂節,其中包括煙台黃渤海迷笛音樂節、上海草莓音樂節等,數量超出疫情前的同期水平。
今年國慶假期,音樂節在數量上又迎來了一個高峰,有 60 多場,基本囊括了各大知名音樂節。南陽迷笛音樂節、景德鎮浮梁草莓音樂節、太湖灣音樂節、佛山國潮音樂節、鎮江泡泡島音樂節、重慶銀河方舟音樂節等,一一露面。
相比五一,在嘉賓陣容上,這些音樂節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太湖灣音樂節請來了周深;邯鄲狂潮機車音樂節拉來了李宇春;萬青出現在北京宇宙島音樂節;張傑在重慶銀河方舟音樂節上出現了……
" 其實不止國慶,今年整體都很卷。" 不止一位業内人士表示,場次多了、票價高了、城市下沉、拼盤陣容,是 2023 年音樂節比較突出的四大特點,也延續到了國慶。
最明顯的是,音樂節票價出現了整體上漲。
曾有媒體統計近幾年草莓音樂節票價。今年,草莓音樂節單日票早鳥價在 400 元左右,單日全價票爲 480 元,這個數字低于 2022 年,但高于 2010 年 -2018 年。
從 2021 年開始,音樂節票價就明顯出現了上漲。大林估算,現在相較幾年前,音樂節票價整體貴了 100 元左右。今年五一期間,音樂節也因爲票價貴登上了熱搜,有媒體計算,音樂節五月的平均單日票價最高達到了 550 元,兩天票價最高達到了 1480 元。" 今年國慶也差不多是這個票價。" 大林表示。面對某音樂節看台票 588 元的價格,很多網友直呼買不起。
卷的另一方面體現在,不僅北上廣等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在辦音樂節,二三線城市和一些小縣城也做起了這門生意。
根據騰訊音樂研究院統計,2023 上半年,二線城市及以下的音樂節,占到了總數量的 57.9%。
有的城市做得确實不錯。比如比較知名的太湖灣音樂節就憑借強大的嘉賓陣容,在今年 4 月 29 日 -5 月 2 日将近 10 萬人帶入嬉戲谷。因爲去看音樂節的人很多,有網友從南京到太湖灣不到 2 個小時的路程,堵了 3 個多小時。
今年國慶,河南南陽這個三線城市,也憑借迷笛音樂節被更多人了解。
由于音樂節期間當地下起了大雨,很多市民看到樂迷擠不上公交車後,自發組織起來,免費接送,# 樂迷打車難南陽 30 多位市民自發接送 # 還登上了熱搜。
還有不少觀衆發現,現在的音樂節陣容開始流行拼盤。雖然這種現象由來已久,但藝人、樂隊的氣質相差得越來越大。今年國慶期間,絕大多數音樂節都融合了搖滾、嘻哈、民謠、流行各個圈層的藝人,主打一個類型豐富。
不過,對于這種混搭風,一部分資深樂迷表現出了不适," 最明顯的,粉圈和哈圈就不相容,粉圈更樂意拍台上的藝人,但哈圈更愛蹦個不停 "。他們表示,還是喜歡更單純一點的音樂節。
花了時間和金錢,卻踩坑了
雖然數量多,但在國慶假期想擁有美好的音樂節體驗,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是票不好搶。
拉拉第一次計劃去音樂節," 有個音樂節離家很近,不到 200 塊的門票也不貴,我想湊個熱鬧。" 于是她和朋友商量着一起搶票。
相比演唱會,音樂節門票算不上難搶。結果,她們因爲晚了一兩分鍾,撲了空。
以前經常參加音樂節的可可,趁這次有時間也去看了一場音樂節。從買票開始,她就感受到了今年音樂節的火熱。
她掐着秒表才搶到了兩張票," 雖然我選的這個音樂節今年才開始辦,但陣容不錯,有楊千嬅、陳粒這樣的知名歌手,也有中國台灣搖滾樂團草東、北京獨立搖滾樂隊八仙飯店,所以比較難搶。"
到現場後,她發現觀衆也和預想中不太一樣。
" 人很多,後面充氣沙發區和地毯區都坐滿了人,不僅有年輕人,還有很多中年人,甚至還有爺爺奶奶。" 看到全年齡層都來看音樂節,可可有些驚訝。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也讓黃牛盯上了音樂節門票這門生意,炒高票價。
由于演出陣容不同,目前市場上的音樂節門票幾百到上千元不等。根據票務平台數據顯示,陣容好一點的,普通區票價在 500 元左右,VIP 區會再貴一兩百元。雖然這個數字看起來不算太高,但因爲搶票難,黃牛不斷加價。
一位網友表示,原價 599 元的門票,自己花了 800 元才到手。黃牛還會随時調價,中午 688 元,晚上就改價到了 799 元,甚至最後直接開價到了 1000 多元。
" 一張音樂節門票上千元,快趕上演唱會的價格了,我不太能接受。" 這位網友表示。
除了高票價,今年臨時取消的音樂節也不少。
這個國慶,輕輕買了兩場音樂節的票,但其中一場被臨時取消。雖然門票錢退了,但她損失了幾百元的機票錢,還浪費了不少精力。" 太離譜了,突然宣布取消,主辦方也沒有說明具體原因。"
作爲浪島執行團隊主理人,國慶期間,張賀本來承辦了 7 場不同地方的音樂節,結果臨時隻剩了 3 場,4 場臨時取消或延期。
一位業内人士粗略計算,這種情況今年大概有 30%。
而那些順利搶到票、沒遭遇音樂節取消的觀衆,也并非都能玩得盡興。主辦方的運營能力不足,讓一些觀衆體驗大打折扣。
例如,一位網友透露,某場音樂節的嘉賓陣容不錯,導緻前一天晚上有 " 代排 " 拿着十多個凳子占位置。場地的保安數量不夠,到了入場時,代排直接沖進去占位置,現場一度混亂,不少人因此摔倒。
另外,入場後發現票價分區不合理、票價混亂;音樂節開始後,發現音響質量一般,難以進入狀态;音樂節結束後,接駁車數量不夠,幾千人在停車場排好幾個小時的隊等等問題,都讓不少觀衆對音樂節失望,甚至覺得現在的音樂節數量多了,但質量差了。
有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曬出了自己花 588 元買的坐票,位置離舞台很遠,他甚至連大屏幕都看不清。還有網友看到圖後打趣評論," 看台到内場,打車都得 15 塊 "。
雖然這些亂象每年都會發生,但不少觀衆的感受是,今年的踩坑率比往年要高。原來一些體驗不錯的音樂節,今年的水準也不夠穩定。
音樂節怎麽就被玩壞了?
" 這樣下去,音樂節很有可能就要被玩壞了。" 不止一位業内人士表示。
此刻,音樂節在火熱舉行的同時,也陷入了争議聲中。
各大社交媒體上,關于音樂節踩坑的内容很多。有網友從藝人陣容、票價、主辦方、場地、安保、城市、交通、住宿等各個方面,梳理了一套避雷指南,獲得了近千點贊量。
比如在票價上,首選 300 元以下的預售票,全價票不要着急買,因爲有 90% 的可能性會打折;場地上,要選擇草坪和海灘,較偏僻的泥巴地要慎重,交通和衛生條件,都不能保證 ......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裏?
大林表示," 前幾年線下活動暫停,一部分音樂節積壓到現在才開,數量多了,亂象自然也就多了。不過也不乏很多人看到線下演出很火,認爲這門生意很暴利,臨時入局,這導緻音樂節從内容到服務,問題不小。"
" 現在大家都在辦音樂節,很多投資方在并不了解的情況下,快速入了局。" 張賀表示。
一般來說,陣容和場地最好是在半年前就确定。一位業内人士透露,有很多音樂節會極限操作,甚至在開始前一個月,才進行準備。
因爲時間有限,在整體設計上,很多資方便拿着市場的現成模式,照搬照抄。
"多且同質化",是張賀的切身體會," 這是今年音樂節的一大亂象。"
截至目前,今年張賀共承辦了 15 場音樂節,70% 的主辦方找過來,提出的風格要求都差不多。" 他們沒有在創新上提出要求,比如在藝人陣容和舞台變化方面多些花樣,更多是想花更少的錢、更少的精力,趕緊把這場音樂節辦完。"
這也讓音樂節過于依賴藝人的号召力,不止一位業内人士表示,現在的音樂節主要是拼藝人。
據了解,一場音樂節的成本大概在幾百萬到 5000 萬之間,但給藝人的錢已經占到了總成本的 70%。多位業内人士表示,這部分金額比幾年前高了 2-3 倍。
爲了賺錢,今年分區定價廣泛也流行開來。一位音樂節資深人士觀察,現在 90% 的音樂節爲了提高收入,已經實行分區票價,有的 VIP 票價可以賣到普通區的兩倍,甚至有的主辦方還會對 VIP 區進行超售。
針對此舉,大家态度不同。一部分觀衆認爲,音樂節應該是個自由和開放的地方,但現在都弄得和其他演出一樣,與自身理念相悖。但也有一部分觀衆覺得,可以接受分區,隻要把服務做好就行。
但問題就在于,很多主辦方并不能保證服務質量。比如有網友表示,自己買的 VIP 票,不僅沒有單獨通道,距離舞台也很遠,說好的可以提前半小時入場,結果普票通道開得比 VIP 還早," 我花了 600 多塊錢做了大冤種。"
不過即便主辦方想出了各種賺錢法子,但綜合多位業内人士的看法,大概隻有 10%-15% 的音樂節能賺到錢,且多爲草莓、迷笛這類品牌音樂節,甚至能做到尚未開票就已經回本,因爲他們有長期合作的贊助和品牌方,這些品牌方也更願意找這樣的音樂節。而剩下的大多數音樂節,都處于賠本狀态,可想而知,觀衆期待中的好服務很難實現。
" 音樂節雖然火,但也不能随便湊熱鬧 "。不止一位業内人士表示。這句話對觀衆來說,同樣适用。
* 應受訪者要求,文字大林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