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購買國債的話題讨論很廣,4 月 23 日,财政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在《人民日報》發文支持央行買債,同日,央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回應買賣國債可以作爲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币政策工具儲備。
央行購債是不是 " 中國版 QE"?如何看待央行下場買債?帶來哪些影響?
1 背景:長期看央行購債是貨币投放工具的擴充,短期看是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寬信用受阻的選項之一
2013 年以前,外彙占款是我國貨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寬貨币快速傳導至寬信用。中國加入 WTO 後,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長期維持雙順差,企業出口獲取美元,結彙後形成人民币投放,在央行的資産負債表裏形成 " 外彙占款 "。外彙占款在基礎貨币的比重連續多年超過 100%,2009 年最高峰時高達 131%。通過外彙占款投放基礎貨币,優勢是貨币傳導機制暢通,貨币直接流向效率最高、最活躍的實體經濟部門,劣勢是央行對于基礎貨币投放處于被動地位,容易造成貨币超發。
2014 年以來,随着外彙占款下滑,央行通過降準、MLF 等工具主動投放基礎貨币,再通過 " 房地産 - 土地财政 " 進行寬信用。2014 年,爲了應對外彙占款下滑對基礎貨币投放的沖擊,央行逐步通過降準降息、創設 MLF(中期借貸便利)、PSL(抵押補充貸款)等工具主動投放基礎貨币。這一階段基建、地産融資需求旺盛,基礎貨币經過信貸派生,以房地産、土地爲抵押品,流向房地産、地方城投以及居民部門等領域,寬信用發揮了顯著成效。但這種貨币投放方式也造成房價高企、債務高企等問題。
近兩年,有效需求不足成爲主要矛盾,依靠降準、MLF 等傳統貨币投放方式,創新貨币投放方式具有必要性。截至 2024 年 3 月,廣義貨币 M2 已經突破 300 萬億元,貨币供應充足,但社融同比增速 8.7%、信貸同比增速 9.6%,均有下滑。大量貨币以預防式儲蓄的方式沉澱下來,貨币流通速度下降,并未轉化爲消費和投資流入實體經濟循環,形成貨币沉澱 , 因此亟待豐富貨币政策工具箱。
從可行性來看,傳統工具受限于政策空間難以大幅寬松,央行購債配合财政發力,直達實體,可能是當前寬信用的關鍵。一是降準存在理論下限,一般我們将 5% 視爲存款準備金的理論下限,截至 2024 年 2 月 5 日 , 金融機構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爲 7.0%。二是降息受制于銀行淨息差, 2023 年商業銀行淨息差爲 1.69%,首次低于 1.70%,掣肘降息等傳統貨币政策空間。三是 MLF 等工具成本較高,在同業存單利率較低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向央行借貸動力不足,目前 MLF 連續兩個月 " 縮量平價 " 續作,難以發揮寬信用作用。
綜上,央行購債是豐富貨币政策工具箱的重要舉措,符合當前财政發力、貨币配合的基調。2023 年 10 月增發萬億國債,赤字率擴容至 3.8%;2023 年末 PSL 淨投放 5000 億,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發揮 " 準财政 + 寬貨币 + 寬信用 " 多重功能。2024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起拟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别國債。貨币政策與财政政策協同配合,發揮貨币政策工具 " 類财政 " 作用,中央加杠杆,成爲當前寬信用、穩增長的主要邏輯。
2 方式:中國央行下場購債與美日歐 QE 的四點不同
中國央行下場購債與美日歐央行的量化寬松相比,雖然形式都是從二級市場購買國債,但本質不同。
一是背景不同。美日歐央行實行 QE 時,經濟增長進入低速區間、降準降息等常規貨币政策空間基本耗盡,是被動無奈之舉;中國 GDP 增速在 5% 左右,屬于中速區間,當前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爲 7.0%,尚有政策空間,是主動有爲之舉。
二是定位不同。美日歐的 QE 定位爲非常規的量化寬松政策,中國央行購買國債大概率通過二級市場公開操作,尚屬貨币政策正常操作範疇。《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央行不得在一級市場直接認購國債,但 " 爲執行貨币政策,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彙 ",均說明央行購債是常見的貨币政策工具。
三是目的不同。美聯儲在次貸危機後實行三輪 QE,二級市場買入長端債券,目的是壓低長端利率。而當前在寬貨币和資産荒背景下,中國 30 年期國債收益率在 2.5% 以下,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則在 2.3% 以下,甚至低于 MLF 政策利率,央行表态 " 長期國債收益率主要反映長期經濟增長和通脹的預期 ",央行下場購買國債,在于豐富貨币投放方式,注入實體經濟流動性,而非壓低長期債券利率。
四是力度不同。美日歐的 QE 經過各種演化,衍生出零利率、負利率、量化寬松、甚至直升機撒錢等工具,大規模單向買入國債,激進程度逐步遞增。2023 年美聯儲持有美國國債金額 4.79 萬億美元,占其總資産的比重 62.1%。中國央行即使下場購買國債,大概率從二級市場買入,緩解國債供給對市場流動性沖擊,占比體量不會太高,力度溫和。
3 影響:豐富貨币政策工具箱,寬貨币直達寬信用,關鍵在貨币流向和乘數效應
豐富貨币政策工具箱,寬貨币形式多樣化。美聯儲降息預期推遲、我國有效需求仍待提振、地方債務壓力較大等背景下,降準降息空間有限。央行在二級市場購買國債,增加基礎貨币投放,屬于貨币政策工具儲備,豐富貨币政策工具箱。
有利于縮短寬貨币到寬信用路徑,但關鍵提高貨币乘數。長期以來我們貨币創造一靠房地産和土地财政,二靠制造業和民營經濟,從寬貨币到寬信用鏈條長,乘數效應好。我們正面臨貨币創造範式的改變。目前房地産和民營經濟融資需求較爲低迷,新的貨币創造渠道要 " 财政發力,貨币配合 "。如果貨币創造主要依靠政府、城投公司或國央企,資源配置效率低于民企,貨币鏈條縮短,存在擠出效應,降低貨币乘數,寬信用效果也會打折扣。
利好股市。一方面,央行在公開市場購債,有利于緩解萬億國債發行對資金面的擾動,有利于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央行購買國債作爲一種常規貨币政策,向市場釋放寬松信号,提振市場情緒。
利好債市。4 月 23 日财政部發文支持央行購債,債券市場迎來牛市高潮,銀行間主要利率債創階段性新低。但當前市場情緒對債券牛市已充分反應,後續央行買債操作落地後債市影響可能有限。
緩解政府财政壓力,實現 " 财 "" 貨 " 協同配合。央行在公開市場購債,有利于減輕利率上行對政府的财政壓力,配合财政政策,發力穩增長。根據 MV=PQ,M 高增,PQ 低迷,最終指向貨币流通速度 V 放緩。自 2022 年以來貨币逐漸沉澱于居民與企業的定期存款賬戶,退出流通領域,未能轉化爲消費和投資。社會中的貨币交換活躍程度顯著下降,貨币的循環通道不暢,V 随之下降。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費與購房意願、企業的投資與擴張意願,激活貨币流通,成爲經濟複蘇 " 爬坡過坎 " 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