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郁亮提出地産進入白銀時代,2018 年他喊出 " 活下去 ",而今,他說現在行業裏每個人都不容易。爲了補充資金彈藥,萬科今年 2 月曾打算大幅度折價定增 150 億元,然而就在幾天前,該計劃終止了。
作者 | 李 逗
編輯 | 孫春芳
運營 | 劉 珊
8 月 31 日萬科中期業績會上,萬科集團董事局主席郁亮被問及一個又一個關于樓市發展的問題。
郁亮一直倡導 " 做好農民種好地 "。但這一次,他忍不住了,從萬科的業務談開去,談到了地産從業人員的困境,談到了行業的前途:" 當下地産行業的從業人員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看不清未來,每個人都非常不容易,市場顯然已經超跌了,目前處于膠着狀态,希望已出台的政策盡快落地實施。"
郁亮一向屬于市場的冷靜派。
2014 年,郁亮提出樓市進入白銀時代時,還遭到了孫宏斌的公開 diss,老孫說 " 白銀時代 " 這一提法 " 太扯了 "。到 2018 年,萬科發出 " 活下去 " 的口号,再次引發業内 " 群嘲 ",還被指 " 販賣焦慮 "。
但事到如今,形勢的發展證明了郁亮确有先見之明,真正活下來的民營房企已屈指可數。
在這輪房地産的狂風驟雨下,萬科成了少數 " 活下來 " 的房企。然而時移世易,房企格局已從過往的 " 恒碧萬融(恒大碧桂園萬科融創)" 變成了 " 保萬中(保利萬科中海)",面對緊追其後的一衆房企們,萬科能否守住自己的位置?
市場 " 超跌 " 下的經營挑戰
喊出 " 市場顯然是超跌了 ",郁亮的論據是清晰的。他分享了一組行業數據:全國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 2021、2022 年分别下降 11% 和 40%,今年前七個月繼續下降 25%。
" 按照這個下滑程度,預計今年新開工面積僅爲 6.6 億平方米,将回到 2006 年的規模。當前國内城鎮人口 9.2 億人,今年預計新開工水平折算成人均面積隻有 0.7 平方米。" 郁亮說道。
财務出身的郁亮,對于數據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他的發言特點是理性務實,喜歡用數據說話,甚少表達情懷。而在當前環境下,萬科的一系列經營表現,也同樣受到了市場超跌帶來的壓力。
今年上半年,萬科錄得營業收入 2008.9 億元,同比下滑 2.91%;歸母淨利潤 98.7 億元,同比下滑 19.43%;淨利潤率爲 7.55%,同比下滑 1.21%,毛利率爲 18.87%,跌破 20% 的關口,對比 2019 年同期 36.25% 的毛利率更是 " 腰斬 "。
樓市震蕩中,房企債務爆雷、延期、違約等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了,淨利潤水平下降更是幾乎成了行業共性。但面對這一利潤趨勢,投資者依舊沒有繞過這一問題。
中期業績會上,萬科總裁祝九勝解釋道," 淨利潤下滑主要來自兩方面原因,一是結算規模、結算收入下降大約 10.5%,二是結算毛利率下降 1.6%。"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年前的 2021 年中,萬科淨利潤同比下跌 46%,出現上市以來最大跌幅。郁亮爲此破天荒地道了歉,反思自己在投資上的失誤,主動放棄了全年獎金,還把年薪降到了 154.7 萬元。
他當時總結萬科存在的兩個問題:一是投資激進,二是離散度高。這之後,萬科很快取消了高管層級,集團高管都要下沉前線去幹活。不僅祝九勝開始兼任長租公寓事業的第一負責人,郁亮也成了集團首席客戶官。
去年開始,萬科在内部加大了對新項目投資的把關。萬科聯席總裁兼開發經營本部首席合夥人張海,也把萬科 1413 個項目挨個做了編碼,按開發難度和競争烈度分成八個等級。在新項目投資上,萬科對項目毛利率的要求嚴控在 20% 的标準。
"2023 年 1-8 月份,萬科一共投資 32 個項目,719 億的總投資額,股東 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内部收益率)水平普遍在 20% 以上。" 萬科首席運營官劉肖說道。
但即使如此,在兩年市場超預期的下行環境下,萬科短期内的銷售毛利率仍将有較大壓力。萬科管理層坦言," 這些壓力會在今明兩年體現在結算業績上,結算毛利到時還會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股價低迷,撤回 A 股 150 億定增
業績會開始的半個月前,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上提問:"2019 年中國地産 4 強,碧桂園、萬科、恒大、融創,其它 3 家都已經爆雷了,請問公司存在爆雷可能嗎?"
這也不怪投資者們多慮。房企們一個接一個巨虧百億的中報業績單,确實讓投資者心驚膽戰。
萬科的财務狀況又如何呢?
截至上半年,萬科有息負債合計 3213.6 億元,其中一年内到期 457.0 億元,占比 14.2%,較年初下降 6.3 個百分點。萬科執行副總裁兼财務負責人韓慧華解釋道," 公司短債占總有息負債的占比降到了曆史低位。"
在最重要的現金流上,萬科持有貨币資金 1221.8 億元,現金短債比從年初的 2.1 倍升至 2.7 倍,淨負債率爲 49.47%。
經過多年去杠杆的努力,萬科很早就失去了 " 行業第一 " 的帽子,被恒大、碧桂園相繼趕超成了 " 老三 "。但現在,恒大、碧桂園已經燈火下樓台,而 " 小心駛得萬年船 " 的萬科,仍矗立在舞台中心,一舉一動備受矚目。
可即使努力做到了财務上的穩健,萬科在股價表現上,還是不太理想。對于多年的萬科 " 鐵粉 " 而言,近半年更是個異常難熬的階段。
截至 9 月 5 日收盤,萬科 A 股價報 13.88 元 / 股,不僅較 2018 年的高位 31.92 元 / 股下滑近 60%,今年以來的股價也下跌約 20%。這樣的股價表現,實在無法和地産龍頭大哥的地位相匹配。
就在公布半年業績單的當晚,萬科也發布了 150 億元定增再融資計劃中止的消息,讓市場倍感意外。
萬科的這份 150 億元增發方案,此前就備受多方關注。如果發行成功,這将成爲房地産行業最大規模的股權融資方案。但在增發定價上,投資者對于折價增發的疑慮卻一直揮之不去。
因爲萬科在增發公告中對增發價格是如此表述的:不低于前 20 個交易日均價 80%,其中并未注明 " 不低于最近一期每股淨資産值的較高者 ",也就是說,萬科有可能以低于淨資産值的價格進行增發。
爲了讓 150 億元融資的方案通過,萬科管理層進行了爲期 6 個月的拉鋸戰。從最早 2 月份宣布的定增,再到股東大會預案申請的投票通過,萬科已經做了不少努力。
按照規定來看,下一步隻待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這筆高達 150 億的股權融資,就能發行成功。而公告的 3 天前,監管層指出,房地産上市公司再融資将不受破發、破淨和虧損限制。
但距離股權融資的成功隻剩臨門一腳時,萬科卻宣布止步了。對于這個問題,萬科方面解釋,這是因爲公司 A 股股價顯著低于每股淨資産,因此經審慎分析、研究與溝通後作出上述決定。
而在業績會上,萬科董秘朱旭又做了進一步解釋," 目前股價較低,機構投資者對在當下價位定增有擔憂,認爲要保障現有股東權益,需要慎重考慮。接下來會根據市場情況,再考慮啓動增發。"
截至 9 月 5 日收盤,萬科股價爲 13.88 元 / 股,而截至年中其每股淨資産爲 21.44 元 / 股。在鏡鑒咨詢創始人張宏偉看來," 現在隻有萬科 A 股隻有 13 塊多,股價遠低于管理層的預期,在低點融資也不利于投資者的利益。"
不過,在今年 3 月 2 日,萬科 H 股率先以每股 13.05 港元的價格配售了 3 億股 H 股,配股籌資 39.15 億港元,配售價較 3 月 1 日 ( 即配售協議日期前一日 ) 聯交所所報收市價每股 H 股 13.90 港元折讓約 6.12%。
等待 REITs 的春天
房地産行業行至今日,能存活下來的民營房企,都是曆經磨練,才能穿越雷暴區。但對于日後的存量市場厮殺,少有房企會不焦慮。而這方面的質疑,也時時圍繞着萬科。
掌管萬科多年,摩羯座的郁亮始終低調、理性,意志堅定,一旦認定一個目标,不管過程有多艱難,都會一絲不苟地邁進。靠着這個意志,他完成了很多令人震驚的事情,比如登頂珠峰、減肥變成型男等。
在推動萬科轉型這件事兒上,郁亮也保有一股韌勁。10 年前,他就堅定地預測到純地産開發會有天花闆,所以提前做了布局。
最高峰時期,萬科不僅推出了物業服務、商業地産、物流地産、長租公寓等地産相關業務,還一口氣推出了冰雪度假、養老、教育、産業辦公等衍生業務。
但一輪跌跌撞撞的摸索後,祝九勝還是不得不承認," 我們當年過于樂觀了 "。
如今,經過一系列的收縮聚焦後,萬科的多元化業務聚焦在長租公寓、物業、物流、商業地産等經營服務業務上。
财報顯示,2023 年上半年,萬科經營服務業務收入 267.3 億元,同比增長 11.9%。其中,物業服務的收入增速爲 12.2%,物流倉儲、 租賃住宅、商業地産業務(含非并表項目)的收入增速分别爲 17%、10.6% 和 7.3%。
不過,從長期來看,雖然經營性業務已經呈現增長态勢,但要爲萬科帶來明顯的正向盈利還需要時間,而這方面的重大突破,目前仍舊有賴于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房地産投資信托基金)的成功發行。
萬科聯席總裁兼物業事業集團首席合夥人朱保全表示,商業地産 2023 年最重要的一個政策是 REITs 出台,爲持有型、經營型不動産帶來了春天。
萬科執行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肖也指出,REITs 确實堅定了萬科管理層的戰略選擇,目前推進三個 REITs 的發行工作:一是物流公募 REITs,選擇了位于浙江、廣東的資産;二是消費基礎設施,印力已在 3 月 24 日政策放開後第一時間對接相關申報部門;三是泊寓 3.8 萬間納保公寓組織了 REITs 發行準備工作。
今年 1 月 17 日,萬科與中國建設銀行成立的建萬住房租賃基金挂牌,募集規模 100 億元,主要投資于萬科及其下屬子公司及其關聯方持有的自持住宅、存量商辦物業等存量資産。
劉肖透露,在過去 7 個多月裏,基金已完成 6 個項目交易,其中兩個項目已經徹底交割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