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明代的内閣首輔,他的權力相當于宰相,而且他是明代唯一一個在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可以說不論是在榮譽,還是在實權上,他都是那個時代官僚階層的代表人物。
那麼張居正具體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子霄用三個小故事,帶你了解這位内閣首輔。
01 貴人打壓
張居正祖上是安徽鳳陽人,也就是說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老鄉。随着戰功的積累,祖上做到了世襲千戶。但是可能是時運未到,所以張居正的父親曾經 7 次參加鄉試,都落榜了。
到了張居正出生後,得到了全家的優待,5 歲就被送到學校讀書,而且因為他天資聰慧,所以不到 10 歲就可以懂得經書大義了,連詩詞歌賦都可以信手拈來。
12 歲的時候,張居正就考中了秀才,這讓他的名氣一下子在老家傳遍了。在當時,中舉意味着有了做官的正式出身了。這讓張居正開始沾沾自喜了。他後來去參加鄉試,看着周圍很多人年紀都比自己大,得意的神情不禁流露出來。
當時的監考官是湖廣巡撫顧璘,這是當時有名的才子,他這次也是第一次擔任主考官,所以心情十分激動。他非常期望在自己治理的地方能夠出幾個奇才神童,所以對考場上的考生們格外關注。
志得意滿的張居正,自然進入顧璘的視線。顧璘好奇地走過去,發現這個考生雖然年輕,但是隐隐有一股傲氣,再看名字,原來是早就聽說過的神童張居正。于是顧璘暗暗留意。
等到考試結果出來,顧璘看到張居正毫不意外地拿到了第一名,答卷工整,扣題緊密,而且言之有物。于是按照流程,他召見了張居正。
顧璘問了張居正幾個問題後,閑聊般地問他:" 你以後有什麼志向呀?"
張居正回答:" 我常聽長輩說起先祖的故事,所以我想像先祖一樣,為國家出一份力。"
顧璘以自己多年的官場經驗,自然可以看出來張居正說的是真心話,不禁起了愛才之心。但是他也深知人生第一大不幸就是少年得志,而現在張居正已經有了一點傲氣,從長遠來看,對他不是什麼好事。顧璘見過很多才華橫溢的人,最終因為江郎才盡而庸碌終身。
于是顧璘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張居正名落孫山。
原本張居正是在所有人的贊揚聲中長大的,他以為憑借自己的實力這次一定可以中舉,但是萬萬沒想到這個世界竟然不是按照他的預設來發展的。這讓張居正對這個社會有了一次新的認知,他發現自己雖然有讓人稱贊的才華,但不代表一切都會為他讓路。認識到這一點後,張居正很快調整心态,回到了謙卑的狀态,
苦讀三年之後,張居正的文章寫得越發沉穩了,在鄉試中也毫無懸念地中舉了,他拿着自己的文章和成績去給顧璘看。
顧璘這時候很高興地告訴他:" 你的文章和以前相比,已經去掉了浮躁之氣,我看着很開心。這一塊犀帶送給你,當作慶祝你中舉的禮物吧。不過我希望你可以繼續保持謙遜的态度,同時不要忘了當初跟我說的志向。希望你不要做一個隻會吟詩作畫的文人,而要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官員。"
張居正聽到這番話,感動得再次向顧璘深深拜謝。
02 教導萬曆
萬曆皇帝登基的時候隻有不到十歲的年紀,而張居正做了内閣首輔後,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導萬曆皇帝。
張居正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知道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品行是要從小培養的,要想長大後謙卑,就應該從小事開始接受訓練。所以張居正對萬曆的教育抓得十分緊。比如張居正親自為皇帝編寫教學課本,親自挑選了五名老師講解經史,又找了兩名書法老師培養皇帝的文學素養,還找了起居注官,對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做了詳細記錄。
如果擱在現在,張居正完全稱得上是 " 虎爸 " 了。
不過張居正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萬曆皇帝隻是一個普通的小孩子,不是小時候的張居正,沒有那麼多的雄心壯志,也不具備那麼高的自制力和才情。這一時段的萬曆,更希望的是每天不要正襟危坐地聽老師講課,而是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可惜萬曆的這種需求,并不被張居正接受和理解。在張居正看來,既然你是皇帝,那就應該有皇帝的樣子,從事任何遊戲都屬于玩物喪志。
萬曆每天的日程是這樣的:早上在文華殿學習經書,批示大學士們看過的奏章;中午在文華殿吃飯;下午要複習之前的知識,練習書法。
如果說學習也可以找到樂趣,那麼萬曆皇帝很幸運地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樂趣。他發現自己非常喜歡書法,而且寫出來的字也的确有幾分味道。在經書、書法和曆史三門課裡,書法的成績是最明顯的。萬曆畢竟少年心性,他非常喜歡把自己的書法作品送給大臣們。
這一幕被張居正發現了,不知道張居正是否想起來當年顧璘的話:不要做一個隻會吟詩作畫的文人,要做一個對國家、對民衆有用的人。于是張居正告訴萬曆皇帝:陛下你的字寫得已經足夠好了,沒有必要在這方面再繼續花費太大的精力了。即便陛下的書法再高深,對于治理國家也是沒有用途的,所以取消書法課吧。
萬曆皇帝這時候隻好答應,于是有可能成為一代書法大師的萬曆,被扼殺在半路上了。而這種密不透風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引發萬曆的反感。等萬曆年紀越來越大,他覺得自己每天都要聽張居正的話,這實在太憋屈了。加上不斷的有張居正的政敵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皇帝對張居正也開始了面和心不和的疏遠。
最後當這種疏離情緒到達一定程度,張居正徹底失去了這個學生。
03 政治變革
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一直是張居正的心願。當他真的做到内閣首輔這個職位後,這才從全局的角度看到國家的問題。他認為要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标,那麼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應該是整頓吏治。
張居正找來了自己的支持者楊博和呂調陽。一見面張居正就說:" 前幾天我翻了太祖爺頒布的法典,上面明确記載了六科接到了各個衙門的奏章之後的流程,但是我去現場卻發現,很多衙門裡的人,忙活半天也辦不成一件事情。這是為什麼呢?"
呂調陽覺得張居正提出這個問題,必然有深意,但是自己也不好随意猜測,隻好實話實說:" 因為法規條文實在太多了,時間一長,人們就懈怠了。"
張居正聽了之後,立即嚴肅起來,說:" 這樣做是絕對不可以的,如果有法不依,那還不如沒有法律。現在我想治治這股歪風邪氣,你們兩位有什麼建議嗎?"
楊博思考了一下說:" 其實整頓吏治,早就有過先例了,前任内閣首輔就做過這件事情,而且花費了很大的力氣,結果得罪了很多人,他自己也被逼着離開了内閣。這件事您不會忘了吧?"
呂調陽在旁邊接話:" 您準備建立什麼樣的制度呢?"
張居正說:" 我覺得這些問題不是應該建立什麼新制度就能解決的,重要的是任何制度能不能被切實的執行下去。如果不能執行下去,那麼制度搞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建議,什麼新制度都不需要制定了,咱們直接按照老祖宗的規矩辦事就行了。"
楊博畢竟是做過吏部尚書的,他深知制度落地的難處,于是說:" 不知道您打算怎麼确保這些老祖宗的規矩落地呢?"
張居正說:" 我打算每個衙門都制作三本賬冊,第一本記錄一切收文和發文的規範,這是原本,然後把要做的項目計劃,分門别類一下,比如需要例行公事就可以的項目,全部剔除掉。然後把剩下的内容制作成兩本賬冊,一本送各科備注,隻要完成一件,就銷毀一件,如果有過期沒有完成的,就交給這個部門自己彈劾,而另一本送内閣考察。"
聽完張居正的想法,兩人都驚呆了,因為這相當于把行政和監督權都集中到内閣,而這樣做是在事實上打破了朱元璋訂立的規矩。
張居正胸有成竹地說:" 隻要你們支持,這事我來辦。"
說完這些後,張居正又去說服了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因為隻有搞定了馮保,才解決了制度設定的最後一個難題。慶幸的是,馮保是一個懂得認清大勢的人,所以很快同意了和張居正打配合。
就這樣名為考成法的政策,在幾天後得到了萬曆皇帝的同意,開始正式施行了。整個國家開始重新鼓足了幹勁。可惜的是,任何政策都會有隐患,這次的考成法也不例外。新舊利益集團圍繞着張居正的變革措施展開了激烈的論戰,而張居正堅信自己是為了國富民強而改革,所以他意志非常堅定。
這就是張居正,一個從小天資聰慧,有着富國強兵抱負理想的普通人。雖然他對萬曆的教育失敗了,他的政治改革也因為有很多弊病而被清算,但是他的這些努力和嘗試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他是鞠躬盡瘁的帝師,他是大明王朝的一代名相,他是銳意進取的改革家,延續了大明江山。他一心為國,卻功敗垂成,終是人亡政息,成大明遺恨!這就是張居正。
有人說,張居正為政處事存有大善根,有人說他霸氣、複雜卻不忘初衷……有人評價他 " 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 世間再無張居正 " ……你覺得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