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一塊曆來被影視劇鏡頭偏愛的土地。
今年,西藏題材的影視劇,又有了新作品——
芒果的新片《日光之城》。
片如其名,講的是發生在日光城拉薩的故事。
它把西藏題材,升級到了 3.0 時代——都市劇時代。
1.0 時代,是古裝戲、年代戲時代。
大多改編自曆史故事。
光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就拍過好幾版。
也有《紅河谷》那種,人物是虛構的,但推動人物關系的事件,是真實發生過的。
《紅河谷》劇照
遙遠的青藏高原,遠去的特定年代,讓片子和片子裏的人,充滿傳奇色彩。
進入千禧年後,國産影視興起了一波罪案題材熱。
把公路片、西部片、犯罪片的類型元素,放在西藏無人區裏,加劇了神秘和危險氣息。
西藏和西藏人,在這些電影裏,象征自然、信仰、純真,各種利他精神。
西藏在這些電影裏,被當成一面鏡子,用來映襯現代都市人的浮躁和迷茫。
進入 10 年代,都市化帶來的都市病更嚴重。
人人都孤獨,各有各焦慮,西藏在影視裏作用,從鏡子升級成了靈魂的出口。
可以說是 2.0 時代,不論類型片還是藝術片,西藏題材的電影,都帶着苦行僧氣質。
觀衆看到一種和都市生活截然相反的活法,然後被啓發和治愈。
上《岡仁波齊》劇照,下《撞死了一隻羊》劇照
剛完結的《日光之城》,又開啓了 3.0 時代。
劇裏的西藏,不再是都市的鏡子或藥方,首府拉薩,本身就是一座現代都市。
生活在拉薩的人,要面對的問題,處理的關系,和成都、青島、東北、華南的人,都沒什麽區别。
拉薩小夥兒索朗,不想考公,也會被老爹罵:不孝有三,無事業編爲大。
索朗的弟弟紮西,是醫學院的高材生,倒是端上了鐵飯碗。
喝酥油茶長大的,不隻有康巴漢子,也有白面書生。
但甭管是内地的,還是拉薩的醫生,都一樣是高壓職業。
每天睜眼就是幹活,一幹十幾二十個小時,合不上眼。
下班回家,就打蔫發呆,沒力氣。
總想辭職不幹,洗掉班味,去唱藏戲。
但又會打退堂鼓,兩頭都惦記,猶猶豫豫,沒決斷。
哥倆一個沒編制,一個想辭編,把他們老爹土登氣夠嗆。
戲裏的藏族老爹,和漢族老爹,都是差不多的爹。
标準大家長作風,想掌控家裏的一切,特别是孩子的前途命運。
他的教育,也不知道算好還是不好,并沒教出爸寶、媽寶。
孩子們個個有主見,不聽他勸,要奪回自己命運的控制權。
唯一聽話的大女兒曲宗,都在當家裏實際上的頂梁柱。
母親早逝,她洗衣做飯,操持家裏的甜茶店生意。
特别的是,她和社區第一書記,山東人許少傑,偷偷談起了戀愛。
第一次要違逆父親,想跟着男友去山東結婚,當然也被她爸阻撓。
土登一家,代表傳統家庭。
戲裏還有另一戶中産高知家庭,父母開明又富裕。
女兒達珍從小被送去上海讀書,後來還去英國留學。
回國後進入大企業,做了精英女高管。
順理成章繼承了父母的優渥生活,芬迪、香奈兒、迪奧蒙田 …… 各種名牌包包換着背。
他們家對外是完美家庭,可關上門後,也有不爲人知的煩惱和隐痛。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有的好解決,比如工作上的難題。
索朗創業初期,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除了一口理想,要啥沒啥。
家人、甲方,誰都看不上他搭的草台班子。
索朗看着不着調,實際有顆大心髒。
隻惦記他心裏的目标,從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資源人脈什麽的,都能靠後天積累。唯獨樂觀和勇敢,才是創業者真正需要的天賦。
索朗有這個天分,活該他生意越做越順利。
他弟紮西,倒是個老實孩子。原先老抱怨學醫太苦,初入職場,也害怕處理同事關系。
可每次想放棄的關口,他都多撐了一會。
迎難而上,迎刃而解的成功經驗,越撐越多,人就一點點強壯和自信了起來。
工作上的難不叫難,隻有别輕易下桌,再堅持一會,總能轉危爲安
真正無解的,都是情感上的問題。
親情、友情、愛情 …… 出了岔子,才真是左右爲難,最後往往事倍功半,事與願違。
到劇情後半段,土登老頭想通了,他願意跟上時代,放開拳頭,放兒女自由。
不攔着兒子創業,也放女兒遠嫁。
但女兒曲宗自己,臨門一腳前,放棄了愛人。
她要留在拉薩,繼續前 30 多年的生活。
是放心不下老爹和老弟沒錯,也可能她自己害怕前路未知,留在拉薩更安全。她離不開青藏高原了。
男朋友許少傑老媽,從山東打來的電話,催他回家。
曲宗不走,許少傑也沒有爲她留下。
個人前途和愛情發生矛盾的時候,兩個人都第一時間選擇了前者,和大多數現代都市人一樣。
看他倆分開那集,就盼着會有破鏡重圓的那天。
畢竟還是輕喜劇,總相信編劇會給觀衆一個大團圓結局。
電視劇編劇比生活的編劇,還是要善良很多。
果然最後一集,時隔一年,許少傑又回到拉薩。
雖然沒有明示會和曲宗複合,但可以盡情想象,他這一年,如何對曲宗如何牽腸挂肚,如何對抗父母意願,把曲宗提到了心裏第一位等等。
現實中大概率不會發生的一幕,就讓電視劇去幫忙實現吧。
說來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煩惱。隻是放到西藏發生,會産生新鮮感。
因爲原來沒人這麽拍。
傳統印象裏的西藏符号,宗教、糌粑、鍋莊舞什麽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再是主題。
曲宗索朗姐弟,散步談心的街上,有唐卡,也有必勝客。
女精英達珍,背迪奧老花,也穿藏袍。
她家的廚房裏,有爸啦做的藏包子,也有咖啡機、電烤箱。
晚上吃正宗的崗巴羊肉,第二天一早換上瑜伽服,在天台練普拉提。
年輕人會戴綠松石耳環,雙手合十,虔誠祈禱。
但人生理想,不是做苦行僧,而是考飛行員,讀 EMBA,當高管,做老闆。
醫生會唱藏戲,但腦子裏裝的,都是現代科學知識。
查到一組資料,導演、編劇團隊,提前兩年到西藏采風。
這些風土人情,都取材自現代西藏人的真實生活。
和所有都市劇一樣,想拍好看,得同時做到兩點。
一是有具體的生活細節,這方面越寫實,越好看。
方便觀衆自我代入。
二是有提純後的情感關系,這方面越高于現實,越好看。
家家小康,人人善良。
開局再多誤會,也會在相處中化解,最後都是體諒、互助、相逢一笑泯恩仇。
兩個都做到,就構築起一個令人向往的生活空間,補足很難在現實裏,得到的至真至純的情感安慰。
3.0 版本的西藏都市劇,對少數民族題材,也起到了一些啓示作用。
拍任何一個群體,都不要帶着刻闆印象,去貼标簽、想當然。
需要先實地調研,了解當地的真實現狀,再去創作群體面相。
群體是由個體組成的。
要描繪出個體的立體複雜面,見到真實的人性,才能拍出鮮活的群體。
人性是共通的,不論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底層情感都差不多。
隻要其間流動的感情是真誠的,不論發生在哪裏,觀衆都能輕易代入,獲得共鳴和撫慰,哪怕相隔海拔 4000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