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葉碧華 , 實習生李以晴
編 輯丨徐旭
圖 源丨圖蟲
萬衆矚目的 2023 年全國兩會将于 3 月 4 日正式拉開帷幕。
據新華社發布的名單,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共 2977 名,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共 2172 人。另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不完全統計,來自醫藥衛生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近 140 名、全國政協委員近 130 人,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張伯禮、陳薇等代表,以及張文宏、陳馮富珍等委員。此外,來自廣東醫藥衛生領域的兩會代表委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廣藥集團董事長李楚源,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醫院院長周清等 10 多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 "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 ",并對 "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 作出全面部署。而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如何開好局、起好步,今年全國兩會将釋放重要信号。
"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内容,也事關廣大人民群衆的切身利益。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醫藥衛生領域的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将首次集體亮相,他們重點聚焦哪些話題,将如何履行職責、參政議政?
基層醫療衛生建設成焦點
" 病有所醫 " 是社會廣泛關注的民生話題,醫療如何爲人民群衆帶來基本保障、如何促進醫藥健康企業高質量發展,是關乎國計民生、國民經濟的重要内容。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 堅持預防爲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由于人口衆多,地域廣闊,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使得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薄弱。要想實現全民健康,補齊基層醫療 " 短闆 " 是必然要求。
2022 年 3 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 10 個部門聯合印發《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 十四五 " 行動計劃》,讓群衆在 " 家門口 " 獲得更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今年 2 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旨在強化縣域内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和布局優化、發展壯大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改革完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運行機制、提高農村地區醫療保障水平。
今年全國兩會,推進基層醫療衛生建設仍是衆多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備受關注的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首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此前,作爲上海市人大代表,他領銜提出了關于加強對基層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監督的議案,建議強化社區醫療力量以應對老齡化挑戰。
同樣是首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醫院院長周清則提出 " 讓惡性腫瘤能在家門口的醫院診治 " 的提案。她希望通過建設醫聯體、一體化診療聯盟、縣域腫瘤中心等模式,讓三級醫院帶動提升二級醫院、省級醫院帶動提升縣級醫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内科主任劉思德也是首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基層醫療服務發展不充分、不均衡是他長期關注的話題。據悉,今年他将圍繞農村醫療幫扶話題提交提案。據劉思德介紹,通過派出專家團隊駐點幫扶、建立巡回義診和雙向轉診等機制,老百姓在基層就能擁有優質醫療資源,同時也能推動落後偏遠地區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
此外,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内科一級主任醫師壽錫淩則建議 " 促進醫療事業發展、增強群衆健康福祉 " 等。她認爲," 近年來,我國醫療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分級診療制度和體系還應進一步完善。"
醫療衛生事關全民健康,不僅醫藥衛生領域的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而且不少來自其他領域的代表委員也都關注發聲。據悉,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美的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财務官鍾铮将針對青少年脊柱彎曲異常檢查提出相關建議。
她指出,爲了改善專業醫護人員資源不足、檢查設備落後等情況,一方面需要組建多科室融合診療平台,規範檢查标準;其次,要加強青少年脊柱彎曲異常診治隊伍建設,提升診治能力;此外,她還建議衛健部門加強對專業設備的監管,提升檢查安全性和準确性。
深入推動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随着醫改深入推進,我國醫藥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中國對全球醫藥創新的貢獻率已邁入全球第二梯隊,目前在研創新藥數量也僅次于美國。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年全國兩會,來自醫藥界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多聚焦醫藥産業創新升級、醫藥創新藥品研發、中醫藥創新發展、藥品監管能力建設、創新成果轉化等方向,而今年,醫藥健康産業的高質量創新發展仍是焦點議題。
今年 2 月 28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大 " 十四五 " 期間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
據悉,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楚源,今年将圍繞中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老字号振興發展、家庭過期藥回收管理、提高生育率等多個方面進行提出相關建議。
同樣,還有多位來自國内頭部藥企的全國人大代表也重點聚焦醫藥健康高質量發展。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飄揚表示,将繼續聚焦醫藥行業創新,積極爲行業發展建言獻策,立足生命科學和民生需求,以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醫藥健康事業持續進步。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也針對 " 創新驅動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 " 提出自己的建議。
而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徐浩宇表示,将積極履行代表職責,真實反映民情民意,爲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爲 " 健康中國 " 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此外,全國政協委員、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江蘇省人民醫院 ) 院長劉雲則認爲,醫藥創新需要機制改革。她認爲,營造支持創新臨床研究的政策環境,在生物醫藥科技領域的規劃中,明确發展方向,引導整體布局,推動創新變革;整合多方優勢資源,打造生物醫藥創新生态系統,提高科研成果的使用效率;加強創新轉化平台建設,建立高水平的技術服務支撐平台,實現臨床研究區域化協作與共享等。
而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則重點關注醫療器械的創新問題:一是如何更好地界定創新醫療器械産品的标準和認定流程,給予創新企業一個更穩定的發展環境;二是專注于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國内的原創創新産品走出去的問題。
作爲 " 朝陽行業 ",醫藥健康行業未來發展空間潛力巨大,尤其在曆經了三年的新冠疫情洗禮後,人們自我健康管理意識普遍提高,對醫療服務和健康消費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将成爲醫藥健康事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餘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