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Introduction
有人爲配置買單,有人爲操控買單。
中國汽車新能源産業,在近年來以驚人的速度蓬勃發展,其背後湧動着三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以特斯拉爲代表的外資獨資品牌,以比亞迪、新勢力爲代表的國産汽車品牌,以及以大衆、豐田、本田爲代表的合資品牌。
特斯拉,作爲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行者,其标簽鮮明而獨特:科技颠覆、極緻體驗、創始人魅力。在中國市場,特斯拉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産品實力,赢得了大量消費者的青睐。
相比之下,國産汽車品牌則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們以豐富配置、越級尺寸、極緻價格帶來的性價比作爲核心競争力,迅速占領了市場的一席之地。

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品牌,憑借對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不斷推出符合國人審美和使用習慣的新能源汽車産品。這些車型不僅在配置上遠超同級别燃油車,甚至在價格上也具備了相當的競争力,使得更多消費者能夠負擔得起新能源汽車。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消費者對于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卻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原因何在?原來,無論是大衆、豐田、本田、日産還是通用、現代,它們在中國市場上推出的電動車往往給人一種 " 爲了有而有 " 的感覺。
這些車型似乎并沒有太多創新之處,也沒有充分展現出合資品牌應有的技術實力和品牌特色。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燃油車時代,這些合資品牌的标簽或者說品牌資産是什麽。這其實是個很難一概而論的問題,因爲很多品牌在幾十年的發展中也發生了變化。
不過,至少本田和日産算是比較堅持自我屬性的品牌。本田以其出色的操控性能而聞名,而日産則以其舒适的乘坐體驗(被戲稱爲 " 大沙發 ")赢得了消費者的喜愛,這些應該算是比較公認的品牌标簽。

那麽,在新能源時代,我們需要什麽樣的電動車産品呢?從銷量上來看,特斯拉無疑是個獨特的存在,它憑借其獨特的品牌魅力和産品實力,赢得了大量消費者的追捧。而剩下的主流市場,則是以中國汽車品牌爲代表的、憑借性價比這一顯性特征來占領市場。
性價比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确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且,對于中國汽車品牌們來說,在它們有限的能力裏,幾乎是盡全力滿足了消費者的這些顯性需求。
然而,中國電動車消費者有沒有隐性需求呢?其實也是有的,那就是中國汽車品牌無論是在燃油車時代還是在新能源時代,一直缺失同時也在努力的東西:以前叫底盤調校能力,現在統一叫操控。
操控,對于新手來說可能很陌生,但有車一族們應該會感同身受。一輛車的操控性能直接影響到駕駛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是評價一輛車好壞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操控并不是中國消費者購車因素的前五選項。這也意味着,我們可以接受操控差一點、底盤差一點的電動車,但絕不接受跟不上時代配置的車。這種消費心理導緻了市場上大量以配置堆砌爲主的電動車産品的出現。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風本田成爲了合資品牌中 " 頭最鐵 " 的那一個。它并沒有随波逐流,而是堅持自己的品牌理念,推出了一款以操控見長的電動車 S7。
這款車的價格定在了 25.99-30.99 萬元,這個價格地帶的市場容量并不大,尤其是對純電車來說。在這個價格區間内,已經有了特斯拉 Model Y 這樣的強勁對手,去年年銷 55 萬輛,以及極氪 7X、智己 LS6、小鵬 G9 等國産新勢力品牌的車型。
其中智己 LS6 去年年銷 3.6 萬輛,小鵬 G9 去年年銷 2.6 萬輛。所以,指望東風本田 S7 能賣出很多量,那可能有點難度。
但東風本田 S7 真正能夠讓消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款以配置堆砌爲主的車。這款車最重要的價值,就是釋放了本田品牌的看家本領:
前後平衡的 50:50 車身配重比和雙叉臂懸架,大尺寸的塔頂橫向穩定杆,并設定車輛爲更加強調運動的偏後驅平台。這也是繼傳奇車型 S2000 以後本田首次單獨開發 50:50 的後驅平台。這些技術特點使得 S7 在操控性能上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爲駕駛者帶來了極緻的駕駛體驗。

這才是東風本田 S7 這款車真正含金量的地方,也是在其他任何一家合資品牌上都看不到的東西。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産品同質化極其嚴重的今天,東風本田 S7 的出現無疑是一股清流。
那麽,做一款同質化的新能源車難嗎?在此時此刻,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由于中國汽車産業供應鏈的絕對優勢,無論是英偉達 Orin 芯片、高階智駕、AI 大模型還是冰箱彩電大沙發等配置,幾乎已經成爲了國産車的标配。
甚至一些即将上市的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也将大量搭載中國供應商方案的配置。
難道東風本田造不出這樣一台靠中國供應鏈 " 攢 " 出來的電動車嗎?答案顯然是肯定可以的。但東風本田或者說本田品牌之所以選擇推出以操控見長的 S7,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要填補消費者對合資新能源認知的空白。
它要以 S7 爲代表,真正貫徹品牌理念,展現出合資品牌在底盤調校和操控方面的優勢。

因此,一款優秀的新能源産品應該是什麽樣呢?我認爲應該是頂級的配置加上頂級的操控。現在,中國汽車品牌們已經有了頂級的配置,但在操控方面還有所欠缺;而東風本田則給出了頂級的操控,但配置方面可能不如一些國産車那麽豐富。
操控很難調校,但配置卻很容易裝車。當完美的車型求而不得的時候,總有人會爲配置買單,但也有人會爲操控買單。但更多時代,能不能兩者兼得呢?
其實,這幾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也開始越來越重視操控這一性能,在底盤調校、懸挂系統以及動力響應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與此同時,合資品牌也在積極适應中國市場,開始大量裝車中國本土化的智能配置,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智能化、便捷化駕駛體驗的追求。
所以,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國産品牌與合資品牌能夠互相取長補短。國産品牌可以借鑒合資品牌在底盤調校和操控方面的經驗,提升自己的産品實力;而合資品牌也可以學習國産品牌在配置和價格方面的優勢,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這才是中國汽車産業的魅力所在,也是真正能夠利好消費者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