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鈴 " 農村的女性,是因爲失地導緻失位,失位導緻失語,失語導緻失人。" 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編劇、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蔣勝男告訴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網 3 月 7 日獲悉,蔣勝男爲今年全國兩會準備了多份提案,其中一份與推進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保障相關。
蔣勝男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地方村規村約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内容。比如,生兒子有地,生女兒沒地;或者生兒子地多,生女兒地少;或者女兒出嫁後才能在丈夫的村子分到地;甚至有的村子會取消原來分給大齡未婚女性的地。她認爲,這些情況會導緻農民根據利益取舍去重男輕女,進而導緻出生性别比失衡、高彩禮、拐賣婦女等一系列問題。
蔣勝男是知名作家、編劇,代表作有《芈月傳》《燕雲台》《天聖令》《曆史的模樣》等。在她擔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曾提交多個引發熱議的建議,如删除離婚冷靜期、推進法定婚檢、代孕入刑、拐賣婦女兒童的買賣同罪、取消報考公務員年齡限制等,這些建議基本集中在三個方面:維護原創,關心婦女兒童,關心年輕人的生存。
對話
經濟觀察網:今年,你建議推進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保障,爲什麽會關注這個問題?
蔣勝男:前年,我建議推進拐賣婦女兒童的買賣同罪時就在思考一個問題:過去,我一直以爲婦女交易拐賣是深山老林才有的,然而經過調研我們發現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甚至交通便利、有文化積累的地區也出現婦女拐賣與非法買賣男嬰的情況。我覺得很奇怪。
深究後我發現,問題的根源是出生性别比失衡,出生性别比失衡會伴随高彩禮。爲什麽會出現性别比失衡?我一直有一個疑問,新中國成立那麽多年了,封建思想的遺存還會那麽重嗎?後來我調研後發現,爲什麽很多人一定要生兒子,他們會說 " 因爲生兒子有地分 "。
有的地方村規村約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内容。比如,生兒子有地,生女兒沒地;或者生兒子地多,生女兒地少;或者女兒出嫁後才能在丈夫的村子分到地;甚至有的村子會取消原來分給大齡未婚女性的地。女性嫁到一個村子,她可以從丈夫手裏獲得土地,一旦離婚,她又會失去土地。
這種村集體對農村婦女采取歧視性待遇的觀念基礎,基于廣大農村地區仍沿襲着幾千年來的父權制度,家庭以父系縱向傳承,婦女處于從屬地位,在一定事實上形成了婦女依舊活在 "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 的 " 三從 " 現實,有違新中國建立以來婦女解放的原則。
這個狀态會導緻什麽問題呢?農民會根據利益取舍去重男輕女,而不完全是封建殘餘。而這往往可能導緻 " 前二十年農村男嬰出生多,後二十年男人找媳婦難;高價彩禮買媳婦,農村女人留不住 " 的情況。這樣一來,很多人會把女兒視爲 " 橫豎要出嫁,到夫家去拿地 " 的人,就不會重視女兒。
有網友給我來信,說家裏的地大部分是媽媽種的,但地屬于不種地的爸爸,媽媽的付出沒有回報。其實女性到了城裏,哪怕做清潔工,幹 1 小時活就收 1 小時錢,這錢是屬于自己的。我們國家蒸蒸日上,可以說高鐵建到哪裏,哪裏就會流失掉一部分女性。
這幾年,一些農村女性意識覺醒,但她們在采取訴訟手段維權時,往往面臨着重重困難,首先是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導緻很多人并不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益;其次是法律在此方面的缺失,讓這個群體維權困難,法院多以無權幹預集體經濟組織内部決議爲由拒絕受理。
農村的女性,是因爲失地導緻失位,失位導緻失語,失語導緻失人。
經濟觀察網:你曆年的建議都非常關注女性的處境。
蔣勝男:從我做全國人大代表,到現在做全國政協委員,我的建議基本集中在三個方面:維護原創,關心婦女兒童,關心年輕人的生存。
我自己也是女性,經常收到很多女性讀者或女性網友的來信,她們會更願意向我訴說她們面臨的生存狀态。我提的每件事情都是與生存狀态的安全感有關的,比如删除離婚冷靜期、推進法定婚檢、代孕入刑、拐賣婦女兒童的買賣同罪,包括今年的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障。我希望讓婦女同胞們能生活得更好,有更大的信心和自信去面對未來,包括面對戀愛和婚育。
經濟觀察網:你把自己的郵箱發布在網上,接受全網群衆來信,是否有從網友來信中獲得提案的啓發?
蔣勝男:有的。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解除 35 歲職場恐懼,修訂國家公務員報考年齡限制的建議》,就是受到網友的啓發後形成的。那是在疫情期間,有網友給我發郵件說,他們過了 35 歲,因爲單位的精簡或變動影響,再就職時會有很大的困難。其中一位網友給我的來信非常詳盡地羅列了關于 35 歲的各種現狀。今年我關于爲基層工作者減負的提案,也是提前在微博上發起了調查,收到 2000 多條留言,六七十份來信,有的寫得特别詳細,對我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經濟觀察網:你今年在爲基層工作者減負的提案中,也提到要爲教師減負,這些内容是否有受到一些社會熱點新聞的啓發?
蔣勝男:我有關注各種各樣的社會新聞。另外,今年我和基層工作者交流時,也有人提到其實老師的負擔也很大,而且很多負擔不是來自教育口,而是其他部門轉嫁到老師身上的。比如保險、反詐、戴頭盔、外來戶登記、防火等工作,其實并不屬于教育口。我覺得這是不太好的,一是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二是也會加重家長的負擔,三是在壓力倍增的老師和家長中間,孩子要怎麽 " 減負 "?減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