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放棄造車的消息,相信國内許多人最先是通過雷軍微博知道的。
2 月 28 日,雷軍在微博上轉發了這一消息,并稱 " 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
圖 / 視頻截圖
随後,國内的一衆造車新勢力掌舵人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理想汽車 CEO 李想表示,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确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适;小鵬汽車 CEO 何小鵬則表示 " 沒想到 "。
蘋果都不做了 汽車還是個好的賽道嗎?
可以理解雷軍們的震驚。确實是沒想到,就在國内科技廠商都認爲新能源汽車毫無疑問是當下最具有确定性的賽道時,曾經的科技圈 " 帶頭大哥 " 蘋果卻不玩了。
因爲按照過去中國科技企業的叙事邏輯,一般節奏是海外起風、國内跟進做應用創新,從搜索時代開始就已經如此,到由特斯拉引領的新能源汽車浪潮同樣如此,正在進行的 AI 革命還是如此。
現在,小米汽車還沒上市呢,蘋果就突然說它不玩了,這顯然首先打破的就是以往 " 大嘴們 " 講故事的邏輯;可能接下來中國造車新勢力在拉投資和沖擊上市時,就會面臨一個拷問——蘋果都不做了,你确定這還是一個好的賽道嗎?
這也就導緻了看到蘋果不造車的消息時,雷軍們看起來比蘋果掌舵者庫克本人還要着急。因爲這意味着,這個行業未來的航道可能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深陷其中的企業們,可能未必有如同蘋果這樣,投入 10 年之後依然能夠毅然決然抽身的能力。
不過,當下确實是一個關鍵性的時刻。
即便龐然大物如同蘋果公司,如今也再一次站在了生死抉擇的十字路口。而如何選擇,意味着公司和公司在接下來幾年中差距将不斷加大,二者之間的鴻溝也将進一步拉深。
蘋果和庫克早已不再是矽谷的帶頭大哥
話說回來,如今的庫克才不會在乎雷軍怎麽想的,因爲他早已經是自顧不暇——蘋果被質疑缺乏創新能力已經很久了。
今年年初,蘋果的全球市值之王位置就已經被微軟重新超越,而這一次蘋果的重磅新品 Vision Pro 發布後卻很快遭遇退貨潮和口碑塌房,隻不過再一次說明一個事實:蘋果和庫克早已經不再是矽谷的帶頭大哥,現在那個位置上,坐着的是 OpenAI 的山姆 · 奧特曼。
蘋果的造車計劃自 2014 年始。這一造車項目被稱爲 "Titan(泰坦)計劃 ",10 年時間裏,蘋果組建了一支擁有矽谷和汽車産業基因的核心團隊。在最爲鼎盛的時期,研發人員就超過 5000 名。據外媒報道,截至 2019 年末,蘋果僅從特斯拉挖走的人才就超過 300 人。
此前有傳聞稱,蘋果原計劃在 2026 年推出首款電動車,自動駕駛級爲 L4 級(高度自動駕駛),不過受制于各種因素影響,最後選擇下調至 L2+ 級(部分自動駕駛),且發布時間也延後至 2028 年。
這個細節還能說明了一個問題:即便是蘋果,預計自己要到 2028 年才能達到 L4 級水平。由此我們也可見,那些叫喊着要實現 L4 級駕駛的新勢力跟随者們還離着十萬八千裏呢。
不過後來,由于蘋果在造車路線和方向上反複搖擺,也遲遲沒有合作對象和形式落地,導緻參與 Titan 計劃的高管大量出走。萬億級美元投資最終化爲泡影。
到今天,這一計劃确實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悲劇色彩。
百年前," 泰坦尼克号 " 豪華郵輪撞上了冰山;2023 年,那艘想要去看 " 泰坦尼克号 " 遺骸的名爲 "Titan" 的觀光潛艇也莫名沉沒。如今,蘋果的這一名爲 " 泰坦 " 的計劃,也最終折戟擱淺。
創業和創新九死一生,有時候确實需要冒險精神和運氣使然。隻是,幸運女神似乎很少站在庫克這一邊。
蘋果的困境并非今日始
造不造車,其實對蘋果來說都沒有什麽太大差别。因爲從戰略的角度審視,蘋果早已經不再是創新引領者,而是被動的跟随者了。
蘋果的困境并非今日始。早在喬布斯去世之後,對蘋果産品的質疑就從未休止。當創新的符号過早地失去了它的精神教父,蘋果走向諾基亞似乎已經是大概率事件。當 iPhone16 的模型機遭遇全網群嘲的時候,喬布斯當年的創新紅利最終已經是消耗殆盡了。
李想說蘋果現在進入 AI 的時機不錯,我個人認爲是過于樂觀了。
也不過是十幾年時間,手機江湖哪裏還有諾基亞的身影呢?AI 的邏輯大概率也是類似的,就連做搜索出身、擁有極強技術優勢的谷歌的 Gemini 在 ChatGPT 面前都要暫避鋒芒,更不要提 Sora 了。世界留給老二的位置都不算多了,更何況押錯技術路線、現在才重新開始的蘋果呢?
當 Siri 成爲蘋果的邊緣業務、如納德拉(微軟現任 CEO)所言 " 笨得像塊石頭 " 開始,蘋果的衰落就已經是注定的了。
所以,也不能苛責雷軍們,畢竟就連曾經的榜一大哥蘋果如今都進退維谷,至于本身就還有相當距離的中國科技廠商們,除了震驚和吃瓜,能做的事情也并不算多了。
但相信身處其間的人們,内心依然會隐隐感覺到恐慌和焦慮。開年以來大洋彼岸的矽谷連續出現令人震驚的消息,世界到底正在發生什麽?
特别是當震動的波紋來到新能源汽車産業。多年前,林毅夫、張維迎兩位國内知名學者還曾經爲這一産業政策出現過觀點交鋒,後來的日子裏市場的蓬勃發展似乎驗證了産業政策的有效性。
但正當我們曾經以爲新能源汽車産業幫助我們實現了工業革命以來的偉大彎道超車時,我們卻猛然發現,當我們砸下重金自嗨投入其中時,人家甚至都已經不在這個車道上了。
事到如今,其實雷軍的态度也是對的。現在真的是時候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做事情了,如果繼續沉浸在遙遙領先不可複制的神話裏,對于中國産業發展來說,恐怕并沒有多少好處。
文章來源:冰川思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