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也能運快遞了!9 月 23 日,北京市啓動城市軌道交通快遞運輸試運營工作,這是全國首例利用城市軌道交通非高峰時段富餘運力運輸快遞的試點項目。試點項目選定了 4 号線、9 号 - 房山 - 燕房線作爲首批試點線路,在不調整列車發車時間和停站時間、不影響乘客出行、不進行設備設施改造的基礎上,利用非高峰時段的富餘運力,通過固定線路、專人押運的方式組織快遞運送。
全國首例
9 月 23 日,北京市啓動城市軌道交通快遞運輸試運營工作。此前,由北京市交通委牽頭,組織廣泛調研和供需匹配分析,選定了 4 号線、9 号 - 房山 - 燕房線作爲首批試點線路,接下來,将在不調整列車發車時間和停站時間、不影響乘客出行、不進行設備設施改造的基礎上,利用非高峰時段的富餘運力,通過固定線路、專人押運的方式組織快遞運送。
其中,9 号 - 房山 - 燕房線試點于 9 月 23 日啓動,利用上午 9:00 後出城方向運力充足的優勢(該時段運輸區段平均滿載率低于 20%),運輸報紙報刊。由 9 号線六裏橋站上車,運輸至燕房線燕山站下車。
4 号線試點工作于 9 月 25 日啓動,僅在工作日的非高峰時段開展快遞運輸試運營,即 12:30 和 15:30,分兩個批次運輸順豐同城快遞。該時段運輸區段平均滿載率低于 50%。由西單、國家圖書館和魏公村站上車,運輸到海澱黃莊站下車。
本次試點是貨運 " 公轉鐵 " 在城市交通領域裏的嘗試,探索将物流配送從道路運輸轉向軌道運輸的新模式。同時,本次試點是北京探索物流配送與城市軌道交通融合新模式的初步嘗試,也是推動交通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 這種模式在全國尚屬首例,一方面能夠提升城市軌道交通資源的利用效率,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快遞的道路運輸需求,逐步緩解交通擁堵,降低碳排放。"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軌道交通所所長王書靈介紹。
時間提前 60 分鍾
快遞等城市的物流運輸是城市發展和居民出行的重要保障。據王書靈介紹,北京市快遞每天的收寄投遞量在 1500 萬件左右,存在大量的運輸需求,另一方面,北京市的城市軌道交通已經達到了 807 公裏,在高峰 4 個小時之外的其他時段富餘運力大部分線路的滿載率低于 50%。" 這一次我們就将城市軌道交通的富餘運力和快遞配送的運輸需求做了一個有效的結合,打造一種利用城市軌道交通非高峰時段富餘運力運輸快遞的新模式。"
這樣的新模式帶來的運輸效果也已得到驗證。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房山區分公司運營管理部經理嶽陽表示,從前期測試數據分析,通過軌道交通代運燕山報刊雜志相比使用貨車運輸提前了約 60 分鍾,有效提高了報刊運輸的時效性。" 我們感到利用軌道交通非高峰時段運力開展貨物運輸,有利于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減少機動車使用強度,對于緩解城市道路擁堵,促進物流綠色低碳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模式下,不僅是運輸效果,運輸安全同樣有所保障。北京市交通委要求試點線路運輸貨物必須符合《北京市軌道交通禁止攜帶物品目錄》,并通過地鐵安檢,結合兩條線路的運輸特點,明确了不同的安檢模式。4 号線采用安檢前置和車站安檢雙重安檢模式,預先經人工篩選出符合要求的快遞件,到車站集中安檢。9 号 - 房山 - 燕房線運送的報刊品類固定且符合要求,由郵政人員對報紙報刊進行檢查并進行封裝、加貼封條,到達車站後經地鐵安檢人員現場檢查封條完好後直接進站。貨物在運輸過程中,整齊放置在車廂内的固定區域,不影響車廂乘客乘車,滿足地鐵相關安全要求。兩條試點線路均安排專人進行跟車押運,确保貨物在地鐵車廂内運輸時,有專人看管,在運輸過程中不影響乘客出行。
經過多輪測試磨合
在整個新模式的打造過程中,北京各方面做了大量的測試和技術研發工作。據王書靈介紹,在運輸工具上,今天 9 号線運輸所用的小推車就是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的線路、車站以及相關的設施設備的特征參數而專門研發的。" 可以看到小推車的輪子是比較大的,主要是由于地鐵的車廂和車站之間存在一定的縫隙。前期經過大量的測算和測試,采取了輪徑 26 厘米、胎寬 8 厘米的推車,可以更方便地從車站推到車廂裏面。"
嶽陽也指出,在籌備過程中,北京郵政與北京地鐵多次進行溝通,了解地鐵車廂内部參數,制定了容器使用标準,同時結合地鐵站内電梯承重能力、門寬、箱體尺寸,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的指導下,研發定制了符合地鐵站内作業标準的專用推車,以滿足地鐵車站内各環節使用标準。" 我們對整個運輸流程也做了大量的模拟和設計,進行了優化,比如裝載的方式、安檢的流程、運輸時點、走行的路線、站台上的等候位置、車廂内的放置位置還有押運等等,都是經過了詳細的調研和設計,以保證運輸的流暢性和安全性。" 王書靈表示。
" 接下來,北京地鐵公司将對物流試運行情況進行持續監測、動态評估,不斷優化完善,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與貨物運輸融合發展,構築軌道上的都市生活。" 北京地鐵豐台東大街站區副站區長王志民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冉黎黎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