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洪小棠 3200 點、3100 點、保衛 3000 點…… 8 月以來,上證綜指一路向下破防。
創業闆更甚,8 月 11 日至 8 月 24 日僅 10 個交易日便下跌了 7.8%,突破近 3 年來新低。不斷創出新低的股市讓整個資本市場再次陷入迷茫,急跌行情也一次次沖擊着市場的心理防線,投資者們哀鴻遍野。
一家公募機構投委會委員在最近參加的機構投資者路演中發現,已經很少有人提及投資框架和投資策略了。很多人是反思自己之前的操作,甚至将沒有 " 踩雷 " 的持倉歸咎于運氣。
經濟增長乏力、疫情 " 疤痕 " 效應、部分民營企業經營遭遇困難、房地産市場持續調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違約風險……監管頻頻發聲,政策接踵而至,券商降傭、機構與上市公司紛紛自購。
羸弱的資本市場在等待,收益受創的投資者們在等待。滬上一位公募機構基金經理坦言,政策發布頻率并不重要,政策力度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經濟正在經曆範式轉變的前提下,推動經濟幾十年高速增長的中國傳統發展模式正面臨考驗,資本市場這一經濟 " 晴雨表 ",也成爲當下最受關注的一部分。
向下
進入 8 月,投資者對市場的耐心逐漸消退。7 月份的經濟數據再次出現邊際走弱的迹象,對略有修複的市場情緒重新帶來壓制,随後北向資金持續流出,悲觀信号更加強烈,市場承壓。
記者根據 Wind 數據統計,8 月 7 日至 23 日,北向資金連續 13 天淨流出,合計淨流出 779.48 億元,創曆史最長連續淨賣出天數紀錄。8 月以來至 8 月 25 日,北上資金已淨賣出 739.96 億元。
根據 Wind 數據,市場主要指數均呈下跌走勢,其中上證指數 8 月以來跌幅達 6.9%,創業闆指跌幅更大,同期跌幅達 8.78%。
與此同時,申萬一級各行業月内漲幅皆爲負值,超半數行業跌幅超越大盤。
急跌的市場讓公募基金陷入低迷期,在 7000 餘隻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各類份額分開計算),月内實現正收益的僅 53 隻。拉長時間來看,今年以來 85% 的主權權益基金虧損,平均虧損達 8.5%,淨值跌破 5 毛的不乏明星基金經理執掌的産品。
券商們紛紛發表研報 " 問底 "。例如中泰證券策略團隊發表研報:" 政策底 " 何時向 " 市場底 " 過渡?民生證券策略團隊發表了标題爲 " 正确認識‘再次探底’ " 的策略周報。
A 股的持續下挫,讓機構投資者們也陷入了投資操作的迷茫期。
在華南一位權益基金經理看來,今年整體市場運行脫離基本面,以交易層面爲主,很多短期的漲跌看不懂,也沒法參與。如果把 2015 年之後的市場行情當成一個整體看,其實都是結構性行情爲主,齊漲共跌的時間特别少,闆塊走完主升浪之後,就基本不會有後續行情,業績兌現的過程也不斷下跌,包括今年資金繞開機構重倉股,背後都有交易層面的因素。短期看不到市場重新從交易邏輯回歸到基本面邏輯的契機,所以他感覺沒法去參與,以觀察爲主,等待後續正常化。
北京一家頭部公募機構基金經理也在觀望。" 今年行情存量、減量博弈色彩濃重,預期強而現實弱。以往占主導的價值投資風格,因爲公募發行弱,北向偏交易盤,沒有主流資金引導而被遊資風格取代。現在來看算是準政策底,接下來是尋找市場底的過程,目前階段很難形成延續性的行情,整體看還是處于震蕩市,沒有哪個闆塊或行業會持續性上漲。" 其如此表示。
滬上一位券商系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與同行交流發現,目前大家對于中國經濟的分歧不大,都認爲是底部複蘇,主要分歧點在于複蘇的強弱以及對未來的擔憂與否。經濟下行壓力過程中政策逐步出來,目前政策低于大家的預期。
信心
在《經濟觀察報》年初對 26 位國内外知名金融機構、企業首席經濟學家進行的 2023 年宏觀經濟問卷調查顯示,逾六成受訪者對中國經濟形勢持樂觀态度,認爲經濟增速強勁回升。僅有 19.23% 的觀點認爲 " 溫和回升,回升力度取決于政策強度,地産政策尤其關鍵 "。
去年底今年年初,疫情管控放開後,不少經濟主體對接下來的經濟情況抱有樂觀預期,認爲過去幾年的困難主要源于疫情,而明顯著忽視了 " 疤痕效應 " 的持續影響。
4 月份後,積壓需求釋放完畢,市場參與者很快認識到需求不足,随之對經濟預期進行下修,進一步加劇 " 疤痕效應 " 及房地産市場流動性壓力間的交互強化。在資本流出的同時,人民币彙率明顯貶值,并跌破去年 10 月份的低位。
7 月下旬以來,各項政策陸續出台,央行超預期降息的同時,圍繞房地産、地方政府隐形債務等開始傳出新的政策信号。此外,監管部門爲活躍資本市場也推出了一攬子政策措施,着眼于便利交易、平衡一二級市場、規範大股東減持、引導公募機構以自有資金入市……
市場在關注和消化這些政策信号的同時,也在期待進一步的政策細節。然而,受短期悲觀情緒的影響,市場表現仍然較弱。
正如國泰君安研究所所長黃燕銘近日公開發聲," 股票價格坐過山車的背後,是人心坐過山車。"
在宏觀環境欠樂觀,風險點仍存背景下,機構參與者們在等待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刺激将市場從底部拉回。" 經濟弱的現實,是多重因素共振結果,大體上可以從地産、出口、庫存周期、價格、半導體周期等多因素觀察。往下半年看,都希望能看到政策拐點。" 北京一位非銀賣方分析師表示。
也有機構投資者表示,市場對于政策的預期比較強烈,但在美國加息環境下,需要留一些工具有備無患,所以判斷政策端以穩爲主。
摩根士丹利基金認爲,當前的市場主要是信心的問題。信心的恢複一方面要靠經濟自身的改善,這是一個慢變量,中期有望看到,另一方面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持續推出,一線城市地産需求端政策放松、地方債務化解方案、活躍資本市場的進一步舉措等均是值得期待的重要政策。曆史上看,政策底之後,市場還需要一個磨底的過程去确認市場底。
探求機會
不過,在一些市場參與者看來,雖然當前 A 股市場處于經濟基本面平淡、政策需持續發力、市場情緒反複的階段,市場短期悲觀情緒釋放之後,未來資本市場改革舉措持續落地、地産需求端刺激政策陸續推出,仍有兌現業績的行情出現。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爲,市場的短期波動受到諸多臨時因素的影響,難以預測,并且從交易的情況看,投資者往往容易放大短期的悲觀因素,忽略或輕視長期因素的影響,中國市場似乎更加如此。
前述滬上一位中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也表示對中長期并不悲觀,經濟層面相信後續會有更多政策出台,從近期的一系列事件看,監管有長遠的目标和想法,包括醫療反腐等都是有利于長期市場的。當然,資本市場都急切地希望看到擴張性政策出台,但政策能有效的前提是把原有的一些漏洞補上。此外,對國内的企業也不悲觀,微觀層面上也看到了很多企業競争力在提升。
而對于可能出現的結構性機會,北京一位權益基金經理認爲,锂電産業鏈在儲能上的量起得非常快。但是去年俄烏沖突後,很多儲能電池廠商盈利處在高水位上,不是常态水平,去年給很多公司預期很高,導緻今年很多公司業績很好但沒有出現大漲,這些都是預期之内的事情。光伏基本面很好,但是市場總擔心會不好。現在光伏業績很好但是給不上估值,所以表現也一般。
" 新能源車部分環節自去年四季度出現産能過剩,盈利水平也下了一個台階。在下行過程中很多環節龍頭企業和二三線企業的盈利能力拉開距離,一些龍頭企業存在阿爾法,但行業不同環節的盈利水平差别及供需關系差别仍然較大,正負極短期過剩較多。消費端滲透率方面,國内市場已經到 30% 左右,基數比較大,不會像過去幾年出現翻倍的增長。" 該權益基金經理進一步表示。
滬上一位醫藥賽道基金經理則在關注醫藥反腐對藥品銷售端帶來的影響。其認爲,影響主要集中在非上市藥企部分,屬于銷售端出清,而新藥臨床試驗相關門檻提高則屬于供給端出清,兩者均有利于合規性較好的上市藥企龍頭提高市占率。短期來看,本輪反腐對合規較嚴格的龍頭藥企以及械企來說影響比較有限;而長期來看,醫藥反腐有望進一步扭轉醫藥醫療行業重銷售、輕學術的現狀,減少不合理競争,促使真正具有創新性的産品脫穎而出,利好醫藥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另一位私募投資經理則認爲,最近醫藥反腐力度很大,在微觀上導緻一些地域設備采購收縮很快,但是還是要回歸到設備本身是否剛需。反腐是個短期變量,可以從中尋找機會。
摩根士丹利基金表示,順周期性闆塊、如地産鏈、消費等行業經曆了調整之後極具性價比,而符合科技自立自強以及真正受益于 AI 産業高速發展的科技闆塊、景氣度保持在較高水平并且受益于政策持續加碼的高端制造闆塊以及業績增速穩步擡升的醫藥等闆塊也正處于較好的布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