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4 月 26 日訊(研究員 李翀)伴随城投化債持續推進,利差空間持續壓縮,信用分層優勢不再。在融資政策嚴監管下,城投已發生了 " 質變 ",城投債或會逐步退出曆史舞台。随之而來,城投轉型是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必然選擇,也是地方政府 2024 年業務開展的重點,但業務轉型并非一朝一夕。
财聯社從投資人處獲悉,上交所于 4 月 25 日組織召開了《固收業務培訓 - 城投企業産業化轉型專場》,這次會上透露出業内對城投轉型的一些思考。多位業内人士對财聯社表示,在推進新質生産力、促進産業融合集群發展的背景下,城投轉型任務艱巨且迫切,更涉及從上到下的組織建設和激勵約束機制等。
城投債或臨謝幕,債市将迎來嶄新的時代。轉型方向很多,市場已有思考和部分實踐。
财聯社訪問了多名業内人士,整體認爲,城投轉型需從實際出發,轉變融資模式,加強經營性項目布局,不斷提高經營性業務占比和收益,最終實現市場化轉型目标。
城投債總量近 12 萬億,已呈減少趨勢,未來何去何從?
據 Wind 數據統計,截至 4 月 26 日,存續城投平台數量 2763 家,較年初減少 9 家,城投債總量 11.53 萬億,較年初減少 610.23 億元。
目前,城投債收益率普遍壓縮,收益率集中于 3% 以下,分層優勢并不明顯。" 資産荒 " 背景下,信用利差全線收窄至 10% 以下曆史分位數,各評級、期限之間利差相差不大。在各類監管文件的約束下,城投普遍資金偏緊,整體發行規模也在持續下降,除 " 借新還舊 " 以外,新增融資項目審核趨嚴。
" 城投債不僅是在萎縮量變,而是發生了質變,底層的邏輯變了。" 一名資深業内人士對财聯社表示。
在他看來,政府對城投化債,已經從 " 誰家的孩子誰抱走 " 轉換到以特殊再融資債支持弱地區化解隐債模式,邏輯發生了巨大變化。随之而來,必然推動城投債市場格局巨變,量會越來越少,品種會改變," 以後,沒有城投債,隻有地方政府債和地方國企債 "。如此一來,城投公司未來要麽轉化爲自負盈虧的産業國企,要麽退出曆史舞台。
城投轉型,已經被列入 2024 年地方政府重點開展的工作之一。
從今年多個重點省市召開的工作會議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多次提及重視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并制定相應化債方案,同時要求強化融資平台管理、壓縮融資平台數量。
多數業内人士認爲,未來監管趨嚴是不争事實,城投平台作爲城鎮化進程的産物,時代紅利已經不再,或許該到說告别的時候。
城投轉型難題,不能 " 虛假轉型 "
對于城投轉型面臨的問題,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熱點。一言以蔽之,就是城投平台如何轉型能創造更多的經營性收入。
實踐中,許多城投公司的産業結構較爲單一,僅承擔爲地方政府融通資金的職能,很難将政企有效分開,在運行的過程中缺乏獨立性。業内人士表示,多數城投公司以 " 殼公司 " 的方式替政府運作,公司經營目标、業務範圍、發展模式、融資方式均未完全市場化,仍受到很大約束,這是城投轉型在制度上的最大制約。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曾指出,健全管資本爲主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是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的重要保障,要深化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等,政府要從以前事無巨細全部參與的 " 保姆 "、" 管家 " 向抓大放小的出資人角色轉變。
此外,不同于傳統制造業,城投公司的業務範圍集中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整理開發以及基礎公共服務等方面,涉及經營性業務較少,并且項目回收期長、收益率低,導緻其财務基本面較差,債務規模相對較大,此外債務信息不透明、期限結構不合理等也是轉型需要直面的問題。
與此同時,在前述上交所的培訓會上,業内人士提出,城投轉型不能是虛假轉型、數據轉型,不能走資産騰挪的報表遊戲,關鍵是轉型後是否有自主經營能力、滿足經濟發展需要。
有業内學者認爲,城投轉型并非一朝一夕,需循序漸進,建議 " 先維持後提升 ",分兩步走:
第一步,維持城投公司流動性、實現融資暢通,以時間換取空間,通過找準定位,明确核心主業,盡快上馬經營性項目,獲取長期限、低成本資金,與此同時通過資産整合,充實資本實力。
第二步,明确核心主業、打造 " 一主多元 " 的業務體系,提升其經營能力、" 造血 " 能力和盈利能力。
轉型探索與猜想
業内普遍認爲,對于城投轉型路徑和目标,首先要結合自身資源禀賦明确業務定位,依靠自身經營發展可以從支持性和資源性企業開展。
業内人士對财聯社表示,支持性企業主要帶有民生屬性,比如供水供電的偏公益性業務,而資源性企業或是未來區域産業融資主力,其中自然資源是重要抓手,不過多數具有行政許可的特殊性。比如部分城投公司積極開展河道采砂業務,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基建投資總成本,同時開展砂石業務,也是能有效擴大城投公司現金流,獲得較好收益,目前是不少城投公司特别是區縣級城投轉型的重要轉型方向。
此外,近年來,爲改善盈利狀況、增強造血功能,一部分融資平台在保持原有籌資建設開發職能的前提下,嘗試通過引進新增非資源性經營業務實現産業化轉型,其中入股上市公司股權拓展了自身業務範圍也是一大途徑。
如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 ( 集團 ) 有限公司協議受讓省屬國企重慶建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重藥控股 ( 000950 ) 16.33% 的股權,成爲其第二大股東。又如主營建築業及房地産銷售的成都興城集團,入主市級國企旗下的上市公司紅日藥業 ( 300026 ) ,開拓了醫藥領域的戰略布局。
南開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佟岩認爲,從理論上分析,融資平台持股國資上市公司可以分享投資收益,改善自身的現金流和财務狀況,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有益于降低債券投資者的風險補償要求。
此外,城投平台入股上市民企,纾困民企融資難的問題也是今年來城投轉型方向之一。
據中泰固收團隊統計,2017 年以來入股上市民企的城投公司數量逐年上升,從 22 家上升到 2023 年的 139 家。城投公司入股上市民企以中低行政層級(區縣級城投 + 地市級城投)和 AA 級城投爲主,入股的上市公司中小規模(市值 100 億以下)占大多數。其中浙江、江蘇入股案例較多,分别爲 14 家和 12 家。城投更傾向于入股小規模的上市民企,根據統計 2023 年入股市值 100 億以下的上市公司共有 105 家。
不過根據城投入股上市民企的股權比例不同,其入股目的也不盡相同。中泰固收首席肖雨表示,若以主導産業投資爲主要目的,城投公司入股比例多在 5% 以上,有一定的控制權,該類民企行業分布較多集中在制造業和高科技産業,而持股比例低于 5%,則往往專注于幫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這類案例在當前相對較多,占比超過一半。
肖雨還表示,除了持股轉型以外,城投公司還有一種股權轉型形式,就是通過打造産業基金,對新能源、電子設備、生物醫藥等新質生産力行業的民營企業進行投資,爲高科技民營企業同時提供産業園區和産業資本,有利于幫助本地政府招商引資,促進本地産業集聚和優化升級,帶動經濟社會發展。
此外,财聯社從某業内資深人士處獲悉,若從市場化經營屬性去考慮,城投平台未來還可以通過跨境并購方式進行産業布局。該人士表示,雖然當前城投平台本土化屬性仍很強,但随着轉型發展,政企屬性剝離,自身特色屬性突出的企業可在全國範圍内進行更加市場化的跨境并購重組。他還表示,城投轉型将影響深遠,現在城投利差很小,投研人員激勵也在收縮,未來非銀機構從銀行獲取的委托資金收入也将打折,整個金融體系也都将發生一場變革。
不過城投轉型并非一早一夕,更涉及從上到下的組織建設和激勵約束機制等。業内人士表示,從過往轉型成功的案例來看,該類國企轉型改革往往需要構建新型生産關系,持續加大科技創新考核激勵力度,去推動社會生産力進步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今天,城投平台更需要從實際出發,将傳統基建經驗與當前新戰略、新技術結合,以真正市場化經營主體的身份,去打造成爲區域經濟産業發展的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