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若鏡
36 氪獲悉,合成生物制造企業「微元合成」近期獲超 3 億元人民币的 A 輪融資,由京國投基金領投,北京醫藥健康産業基金、深創投、河北産投參與本輪融資,老股東國管順禧、河南投資集團彙融基金繼續追加投資。
在當前一級市場投資環境下,從去年中期到現在,微元合成相繼完成了 3 筆融資,資本持續加碼,也顯示着對合成生物頭部創業公司的期待。
自 2022 年上半年開始運營至今,微元合成團隊規模擴充至數百人,團隊碩士及以上人員占比 70% 以上,覆蓋技術研發、放大生産、市場拓展等。微元合成創始人劉波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2023 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原主任陶勇教授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全職加入微元合成。
在産品管線方面,微元合成的第一代甘露醇技術于 2023 年三季度實現規模化量産,憑借成本和品質優勢、綠色低碳等特點,産品獲得了下遊醫藥、食品等行業終端客戶認可,實現了數百噸銷售。據微元合成介紹,目前團隊的第五代甘露醇技術取得突破,可将産品成本進一步降低至萬元 / 噸以下水平。
2023 年微元合成與國藥國際成立合資公司 " 國藥微元 ",首先開發阿洛酮糖,當前正進行試生産的工藝優化,規劃年産能 3 萬噸,已收到海外品牌商的意向訂單。此外,還開發了類胡蘿蔔素(玉米黃素、葉黃素、α - 胡蘿蔔素)等高附加值化合物,儲備了多項人類與動物營養保健方向的技術産品。
爲了承接合成生物新技術的工藝放大和生産,微元合成在河北省秦皇島市落地了占地面積 50 畝的生物制造基地,配置了發酵、提取純化、檢驗檢測設備及配套系統。該工程放大中心和生産基地在設計時着重考慮柔性、智能、多功能,以匹配多産品需求。據劉波介紹,2023 年底封頂的一期生産車間中,管道系統總長度約 26 公裏,遠超同等面積的常規車間。該車間正進行設備安裝和調試,預計 2024 年底将投入使用。
微元合成秦皇島生物制造車間
降成本,讓阿洛酮糖從小衆走向大宗
現階段,對于生物制造,中央和地方政府給予了一系列政策、資本支持。其中,在食品應用領域,法規監管也在審慎開放,2023 年批準了 HMO(母乳低聚糖)應用于奶粉,其中包括經基因編輯微生物發酵的技術路徑;另據行業内消息,甜菊糖苷、阿洛酮糖(又稱:無花果糖)等新型食品添加劑和新食品原料不久後也有望獲批。
作爲備受關注的食糖品種,阿洛酮糖的口感、甜感曲線與蔗糖更加接近,但 " 幾乎沒有熱量 ";且能夠發生美德拉反應,可以在甜點烘焙、冰淇淋制作中代替蔗糖,并保持原有風味;另外,阿洛酮糖還具有促使胰島素正常分泌,降低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對糖尿病患者友好等特點。
" 當前日常攝入能量過剩,是很多人的煩惱。大家希望靠糖來改變食品風味,卻不想攝入更多熱量,阿洛酮糖是很好的選擇。" 微元合成創始人劉波表示,希望未來這一高值稀有糖能夠替代普通糖類,成爲大宗食糖。
不過,從小衆走向大宗,除了全行業參與方的協力推動外,關鍵還在于産品自身的成本。與成本 6000-7000 元 / 噸的白砂糖、3000 多元 / 噸的果葡糖漿相比,當前行情價在 3 萬元 / 噸的阿洛酮糖顯然還屬于 " 奢侈品 "。不過,微元合成測算,采用葡萄糖或粗蔗糖爲原料、通過一步發酵這一技術路徑,在規劃産能拉滿的情況下,極限成本有望降低至萬元 / 噸以下。
根據既往生物基材料、代糖等産品的成本與銷售替代情況,劉波判斷:當阿洛酮糖的售價僅比普通糖類高出 50% 時,可能存在大批消費者願意爲 " 健康糖 " 買單;售價是普通糖類 2-3 倍時,便是應用于高端市場的小衆産品;若售價高于 3 倍,那則是概念性商品,缺乏市場。所以當務之急是應用新技術,擴産能、降成本。
2023 年,微元合成與國藥國際成立合資公司 " 國藥微元 ",首個項目便是阿洛酮糖,當前正進行試生産的工藝優化,規劃年産能 3 萬噸,當前已收到海外品牌商的意向訂單。" 試生産時,在大發酵罐中,我們的菌株表現比中試更好,且還有進一步優化空間。" 劉波認爲如果在早期實驗室研發階段,就充分考慮了工程化量産時設備和工藝的具體情況,那技術放大便不是難題,也不一定會面臨 " 量産死亡谷 "。
要技術,更要賺錢
自 2019 年至今的五年間,國内合成生物學賽道已經曆起起伏伏,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技術崇拜、科學家被瘋搶,到實驗室工藝放大、建廠量産,再到重點關注收入、利潤等業績;伴随着美國合成生物三巨頭的隕落,國内一級市場投資者和創業者變得愈發務實,技術固然重要,但在商業場中,能賺錢的技術才是好技術。
近一年的融資過程中,面對專業的投資和盡調機構,劉波認爲核心在于要證明公司能賺錢、且未來能賺到和當前估值、投資人預期增長倍數相匹配的規模利潤。創業過程中,首要是敬畏市場,找到真實的市場需求,而不是陷入技術想象之中;其次才是通過合成生物技術降本增效、建立壁壘;另外還需考慮管線産業化所需要的資源投入,是否與企業發展階段、能調動的資源相匹配。
在選品時,應綜合考慮産品附加值、市場空間、生産規模等要素,找到适合自身的平衡點。以帝斯曼爲代表的跨國巨頭,已經證明了從化工轉向生物制造的技術和商業路徑具備可行性,其所選品類和技術能力對國内創業公司而言具有很強的參考性。
" 我認爲,未來生物制造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化工生産,但核心邏輯是成本更低,而不隻是 ESG。"
就宏觀視角而言,過去幾年間,在碳中和、可持續發展等主題引導下,合成生物技術及生物制造方式被寄予厚望,麥肯錫曾預測:未來全球 60% 的物質生産可通過生物合成法實現。但事實上,現階段全球每年生産的化工産品總量約 23 億噸,而生物基産品僅 1.8 億噸,其中生物基聚合物的總産量僅 490 萬噸,約是化石基聚合物總量的 1%。要實現 "60% 替代 " 這一宏大圖景,仍面臨着巨大挑戰。
生物基産品的主要原料是油脂和糖類,目前主要靠糧食轉化,生物制造要想成爲主流,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糧食原料的供給有限。因此," 非糧 " 生物基産品的開發,特别是以稭稈、玉米芯、二氧化碳等碳源爲原料的生物制造技術,受到行業關注,不過也需具體考慮采集、倉儲、運輸、加工等多環節的成本。針對這一背景,遠期研發和規劃方面,微元合成也在嘗試開發更有望大規模應用的碳源及相應的底盤菌株,儲備開發大宗生物基聚合物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