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望如栩栩如生的工筆畫,近看 " 金絲銀縷 " 經緯交織,勾勒出大片盛放的牡丹花。3 月初,77 歲的王玉祥完美 " 複刻 " 原宋代缂絲《富貴長春圖》,這幅作品累計耗費了将近一年的時間。
缂絲是中國傳統的珍稀絲織藝術品,有 2500 多年的文字記載史。" 以梭代筆 " 的神奇效果,在傳統工藝中堪稱一絕,被曆朝曆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捧稱 " 織中之聖 "。因織造工藝複雜,這項工藝曾幾乎湮滅在曆史長河裏,出身于紡織世家的王玉祥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以追求極緻的工匠精神,重現了它昔日的輝煌。" 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财富,希望這項傳統工藝能讓更多年輕人知曉。" 王玉祥說。
△耗時一年 " 複刻 " 出《富貴長春圖》
絲織業的 " 塔尖明珠 ",險些湮沒在曆史長河中
缂絲,又稱 " 刻絲 "" 隔織 ",以 " 通經回緯 " 的梭織方法在經向紗線上纏繞各色緯線,織成花紋的傳統織造工藝。由于缂絲工藝難度高,藝術性極強,其價格不菲,從綜合價值角度看,曆史上又給予缂絲 " 一寸缂絲、一寸金 " 極高的評價。在 2010 年,香港拍賣行以 1.3 億元的價格成交一件長 2 米寬 1.3 米清代缂絲陀羅尼經被。如按此測算,該缂絲制品每平方寸約爲 5 萬 2 千元。
因爲制作難度高,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财力,缂絲制品在古時大多歸皇室所有,在宋朝迎來了鼎盛時期,也出現了許多驚世之作。明張應文在《清秘藏》中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宋人刻絲不論山水、人物、花鳥每痕剜斷,所以生意渾成,不爲機經掣制。"
王玉祥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南通缂絲織造技藝可追溯到北宋時期,在北宋史學家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一書中亦有相關記載。但因爲後來戰事不斷,南通本土的缂絲業逐漸銷聲匿迹。
△王玉祥展示缂絲織造技藝
到了清末民初,這項瑰寶技藝已經瀕臨失傳,許多缂絲手藝人都靠出賣體力爲生。南通先賢張謇當時創辦了女工傳習所,召集了數名手藝人來南通,南通缂絲由此複現。但随着抗日戰争爆發,1938 年南通淪陷,手藝人所在的貧民工場被毀,這項剛剛複興的織造工藝隻能再次沉寂。直到 40 年後,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爲了對外貿易需求,成立缂絲研發小組,缂絲技藝才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時任和服科副科長的王玉祥,在全省率先拿下了工藝最爲複雜的引箔缂絲,後來在日本友人的幫助下,挖掘出了曆史最爲悠久的本缂絲。缂絲分爲本缂絲和明缂絲兩大類,如今蘇州一帶流行的是始于明代的明缂絲。本缂絲不同于表面平滑的明缂絲,織物表面有着明顯的 " 瓦楞地 " 溝紋,這也是後續所有缂絲分支的母本,被稱爲缂絲的活化石。
△王玉祥展示缂絲織造技藝
在國内重現輝煌,他爲 " 走失 " 日本的中國缂絲正名
" 我祖籍爲揚州,祖輩在唐閘大生紗廠開創之初遷來南通,我家有三代人都在大生紗廠工作。" 王玉祥說,當時缂絲的主要市場在日本,蘇州的缂絲工場主要制作和服腰帶,而南通則是以制作缂絲袈裟爲主。到了 90 年代中期,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面臨解散,王玉祥爲了傳承這項技藝,選擇放棄自己的事業單位編制,成立了專門生産缂絲制品的企業,也就是現在南通宣和缂絲研制所的前身。
記者了解到,宣和缂絲除了完整複現了缂絲領域七大類品種,還在高品質、高藝術水準上下足工夫,提高了缂絲制品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保證了 " 一寸缂絲、一寸金 " 的身價不貶值。
作爲一名非遺傳人,讓王玉祥尤爲心痛的,是當時這項傳統技藝在國内已經非常 " 冷門 ",許多缂絲企業紛紛倒閉,缂絲技藝面臨即将再次失傳的困境。" 很多人都不會讀缂絲的‘缂’字,更不要說去了解這項技藝。甚至很多藝術方面的從業者,也從未聽說過這個傳統織造工藝。" 王玉祥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因爲缂絲制品的主要市場在日本," 本缂絲 " 這三個字又常常被人誤解爲是日語詞彙,後來很多人都以爲這是來自日本的技藝。但其實本缂絲又稱宋缂絲," 本 " 是 " 本來 "" 原本 " 的意思,與日本文化并沒有什麽直接的關聯。
△缂絲華服驚豔衆人
爲了讓缂絲技藝提高在國内的知名度,近 10 多年來,王玉祥開始緻力于闖出一條新路。他雖然是一名老手藝人,但有着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思想。傳統技藝要想活下去,必須要适應當時的社會環境,迎合社會潮流。2008 年,他與北京時尚品牌東北虎時裝有限公司合作,制作出了 12 套缂絲華服,最爲核心的缂絲工藝都是在南通完成。在北京國際時裝周的聚光燈下,缂絲服裝驚豔四座,當時引爆了時尚圈,成了熱門話題。由七種缂絲工藝制成的 " 無縫天衣 " 鸾鳳雙栖牡丹入藏首都博物館,這也是首博首次收藏的當代成衣藏品。
帶過上百個徒弟,兒女也成了傳承人
描線稿、上色、配色、上機、搭梭、戗色 …… 如今在南通宣和缂絲研制所的工坊裏,老手工藝人們還在以最傳統的方式,以梭代筆,在方寸之間 " 繪 " 出萬千世界。2014 年,這裏的缂絲作品率先步入嘉德拍賣會場,并獲成功。從 2010 年至今,南通宣和缂絲研制所的缂絲藝術品在國際、國内、省内、市内各類展會榮獲金獎、銀獎、銅獎數十枚,并于 2014 年被認定爲非遺傳承基地。
如今,王玉祥的家人也成爲了這項傳統織造技藝的傳承人。" 從 1996 年開始,我兒子和女兒就跟着我學這門技藝,現在孫女也學的是藝術相關的專業。他們都非常願意跟我一起把缂絲織造技藝傳承下去,并盡己所能發揚光大。" 王玉祥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些年來接連不斷有人慕名而來學藝,他先後帶過百餘個徒弟。隻要有人願意學,他都是毫無保留,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技藝。
△王玉祥的兒女也都是非遺傳人
2016 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廳認定《南通缂絲織造技藝》爲省級非遺項目,同時認定南通宣和缂絲研制所爲省級非遺保護單位。王玉祥被認定爲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 南通缂絲織造技藝 " 代表性傳承人。兒子王曉星被認定爲市級非遺傳承人,媳婦朱曉峰、女兒王曉麗被認定爲區級非遺傳承人。
如今,王玉祥已熟練掌握本缂絲、明缂絲、絽缂絲、絨缂絲、雕镂缂絲、紫峰缂絲、假縫缂絲等技藝,但他還在不斷地鑽研,想盡可能地複現出更多已經失傳的缂絲織造手法。同時,他也有新的目标,正在用缂絲 " 織 " 出古代的名人字畫,如今已經完成的作品就有六十多幅。近期還受邀參加了全國的非遺品牌大會,其中缂絲複制的藏于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五代徐熙繪畫作品《玉堂富貴圖》獲深圳文博會金獎,複制的宋代沈子蕃《花鳥圖》作品獲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
" 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缂絲被更多人看見,讓他們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們國家傳統工藝的魅力,讓缂絲再現曾經的輝煌。" 王玉祥說。
現代快報 + 記者 嚴君臣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蔣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