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季節》裏,剛剛拿了勞模的王響還沒得意多久,就遭遇了下崗危機。
在導演辛爽的鏡頭下。
那些年東北國企人的困惑和憂傷,具象化成了一場場謎一般的懸案,人們無力掙脫陰影,并沉溺其中,絕望無比。
而同樣的下崗潮。
如果換成了一個渾身散發着荷爾蒙的導演來拍,又會變成什麽樣?
康洪雷。
豆瓣 9.5 的《士兵突擊》和 9.6 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導演,前段時間 Sir 還寫過他的那部《民工》(鏈接)。
在他的鏡頭中,情緒往往是熱烈的,激昂的。
但這一部。
卻出人意料地溫柔。
不好意思放錯圖——
父輩的榮耀
康洪雷變了?
Sir 一口氣刷了十幾集後,卻發現。
相比于抒情。
《父輩的榮耀》更想說的,其實是生命力。
我們可以喪下去。
但,總有一種力量,在默默地支撐着我們,繼續走下去。
01
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已經很難體會到當年下崗潮給這個社會帶來的沖擊了。
90 年代末。
在國企改制、亞洲金融風暴等影響下," 下崗 "這個詞,成了無數擁有 " 鐵飯碗 " 的家庭無法回避的話題,他們先是不解、然後懷疑、轉而驚愕、甚至憤怒,經過無數次的送禮,無數次的糾紛後,最終,也不得不面對這個時代帶來的 " 陣痛 "。
據統計,1998 年至 2000 年間,幾乎每年都有 700 萬至 900 萬工人下崗。
沒錯。
國企改革救了國企,但,那些工人呢?那些作爲個體的工人又該何去何從?
一個詞:迷茫。
而這,也正是《父輩的榮耀》給人的第一感受。
故事發生在 1997 年東北的一個林場。
作爲曾經 " 共和國的長子 ",曾經創造了炫目的光芒的勞動者,這裏的人還未意識到,他們即将面臨巨大的沖擊。
他們隻知道。
樹被砍得越來越少了,工人太多,部分人要 " 停薪留職 " 了。
怎麽辦?
老一輩的人當然不甘心,不過這些風浪其實已經與退休的他們無關了。
就像宋爺爺(彭俊榮 飾),曾經獲得引以爲傲的優秀工人稱号,還被電視台采訪,現在卻被告知做了一輩子的工作是個錯誤,徹底停擺。
于是,他隻能把這一切問題歸咎于 " 山神震怒 "。
而年輕一輩的呢?
那個時候,與東北的暗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深的新鮮,那裏流傳着無數一夜暴富的傳說,對于這些尚未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吸引力要遠大于日複一日的砍伐。
就像陳興傑(張晚意 飾)。
本來被安排好的人生,被打破了,于是他隻有選擇另一條路。
但。
這個世上并不是隻有老人和年輕人。
還有中年人。
他們在老一輩傳統的教導下長大,接手了這個 " 鐵飯碗 ",但長久以來的單調勞作又讓他們沒有年輕人那樣的學習能力,他們夾雜在中間地帶,進退兩難。
他們爲家庭而活。
就像顧長山(郭濤 飾)。
作爲小隊長,作爲勞模,他秉承了他們父輩的特質,是個 " 老好人 "。
在工廠要裁員的時候,他爲了不讓工友丢飯碗,第一個把自己裁了。
在工友遇到意外,沒人照顧他兒子的時候,他把他兒子收養了過來。
但好人就會有好報嗎?
一個情節是。
當他帶頭被裁員,不得已定下名單的時候,卻接到了舉報。
而舉報的結果。
就是自己的兒子沒有通過政審,丢失了夢寐以求的當兵的機會。
你看。
當時代大潮襲來,一個原本規規矩矩的 " 老好人 " 所迎來的不僅是生計上的困難,他還會迎來許多其他的附加災難,心理壓力、親友關系,甚至于,連最後的體面,都将一點點地消失。
《父輩的榮耀》便是由此出發。
講述了一個工人家庭,在下崗潮之後的十幾年裏,他們的迷茫與痛苦。
他們清楚,時代洪流無可抵擋。
但他們不懂的是。
作爲一個個體,他們的未來,究竟還能怎麽辦。
02
講述下崗潮的影視作品不多。
比較耳熟能詳的,大概就是張猛的《鋼的琴》,張大磊的《八月》,以及前面提到的《漫長的季節》。
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在說一整代人對未來的迷茫。
但不同的。
是他們對待這件事,有着不同的态度。
就拿《漫長的季節》來說。
王響和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人一樣,不相信這一切就那麽消失了。
于是即使廠子已搖搖欲墜。
他還是想讓兒子進廠工作,不惜求人送禮。
但《父輩的榮耀》裏的顧長山呢?
一個細節。
因爲興傑的父親因公殉職,所以顧長山千方百計找門路,終于給他求了個 " 頂替 " 的林場正式工職位,但此時興傑還是決定去考大學。
于是顧長山二話不說。
拿出了家中所有積蓄支持他的決定。
然而。
當興傑出人頭地,在深圳買房後,顧爸卻說了一句 :
咱們父子倆就到這兒了
他給興傑最後的支持是放手。
一個是想留住一個時代,一個是理性地認識到往事不可追,這樣态度的不同,也使得兩部作品呈現出來巨大的氣質差異:《漫長的季節》是哀傷的,《父輩的榮耀》則是溫暖的。
但僅僅是溫暖嗎?
不。
與其說這是顧長山 " 老好人 " 做派,不如說,他是沒有選擇。
對于那個年代下崗的中年人來說,他們遇到的問題幾乎是無解的,一方面,他們曾經是家裏的頂梁柱,是保護這個家庭的屏障,另一方面,他們又早過了學習的年紀,面對巨變毫無還手之力。
于是有人回家啃老。
有人偷搶拐騙。
有人販賣服裝。
有人幹起了門衛、保潔等門檻低的職業。
還有更糟糕的。
2003 年,社會學家潘綏銘在一篇《中國東北地區勞動力市場中的女性性工作者》的調查中指出,他們受訪的 103 位 " 小姐 " 中,下崗女工居然占了半數,平均年齡 25.1 歲。
爲什麽?
因爲當她們 " 技術 " 上的競争力缺失,必然導緻其他職業如美容、保姆、按摩的競争空間擠壓,随着經濟發展,生活成本又逐步增加,這使得她們選擇的空間更加減少。
就像《漫長的季節》裏的李巧雲(劉琳 飾)。
她不是 " 自甘堕落 ",而是 " 别無選擇 "。
當然。
不是所有企業都會 " 抛棄不管 "。
但就像《父親的榮耀》裏,廠子給他們安排出路,讓他們抛棄舊有的伐樹本領,去學理發、育苗等等,大家心理上是拒絕的,理由是——
骨硬手糙的,能幹這玩意兒
隻是不接受能行嗎?
相比來說。
主動接受,對于許多人來說已經是最優的選擇了,所以你看,兆成當不成兵,就接受了在林場繼續守護;老梁他媳婦兒沒别的才能,就接受幹理發。
每個人都被 " 安排 " 着向前走。
是的。
如果說 " 特别 ",這或許就是《父親的榮耀》特别的地方。
它沒有如《漫長的季節》一樣沉浸于哀傷,也不像《鋼的琴》一樣渲染失落,它塑造了一個更被動的、更 " 普通 " 的群體,他們遍體鱗傷,他們保持善良,他們即便迷茫,即便笨拙,也很努力地,去試圖跟上這個時代。
而他們。
才是那個年代,被我們遺忘的大多數。
03
所以說到這裏,你還會覺得這隻是部 " 懷舊 " 劇嗎?
回望曆史。
有時候,其實就是預演現實。
對于大時代來說,人總是渺小的,就像那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話,"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
也是因此。
很多時候,我們改變不了什麽。
就像《鋼的琴》裏。
無論多麽 " 多才多藝 ",一群下崗職工也隻能在别人的葬禮上,吹着加速版的《步步高》。
這就像一個暗喻,被時代抛棄的人,總被人催着," 走得快點 "。
走那麽快去哪兒啊
你管他去哪兒呢
但我們隻能認命嗎?
或許。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那些 " 淘汰者 " 得想法。
就像《父輩的榮耀》裏的顧長山,他隻是 " 認命 " 嗎?
當然不是。
他知道自己其實已經做不了什麽了,但與此同時,他也很清楚哪裏才有希望。
于是。
即便自己生活再苦。
即便再不被别人理解。
他還是無條件地湊錢給孩子們,幫他們追求自己的人生。
因爲他知道。
不能讓下一代人,繼續生活在無助的環境中。
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他才不是什麽 " 老好人 ",Sir 更覺得,在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到的是一整個 " 父輩 " 的精神,他們有着經曆過輝煌後的堅韌和平和,更有着曾經引以爲傲的體面和尊嚴。
那是他們的财富。
而現在呢?
沒錯,很多人會在這部劇裏看到自己,尤其是當下," 就業難、裁員潮 ",和當年的 " 下崗潮 " 一樣,這都是對穩定的沖擊、對将來的未知、對吃不上飯的焦慮。
根據澎湃新聞報道,2021 年 12 月,愛奇藝被曝大幅裁員,裁員比例在 20-40%;而近些年,騰訊、京東、滴滴等衆多互聯網公司,都曾傳出業務調整、人員優化的消息。
在這樣的動蕩中,我們能看到自己面對的世界。
那些不安焦慮、對外界的不自信、對未曾面臨過的恐懼,都是感同身受的。
這和當年的 " 下崗潮 " 相同嗎?
當然不同。
但作爲個體的 " 個人 ",感受卻是相似的。
比如,即将畢業的大學生,在如今 " 就業難 " 的環境下,怎麽選擇出路?
比如,在公司呆了幾十年的職工,正面臨中年危機,随時面臨裁員風險。
又比如,老年人們面對飛速發展的 5G 時代,他們對這個世界的運轉,會有怎樣的疑問?
但。
當年那樣的環境,或許沒人提出疑問。
電視上說的是 " 我不下崗誰下崗 ",歌曲裏唱的是 " 大不了重頭再來 ",一片 " 喜氣洋洋 " 的 " 正能量 "。
而現在。
我們或許可以多問一句:這樣,真的合理嗎?
最後。
Sir 忽然想起了同樣是張猛導演的電影,《耳朵大有福》裏的一個場景。
王抗美(範偉 飾)是一個光榮退休的工人。
但在滿街談錢的時代裏,一個曾經光榮的工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榮光,他成了這個時代的邊緣人。
在電影的結尾。
王抗美一個人在空曠的大街上唱着他喜歡的《長征組歌》,我們知道,那是他們一代人的精神圖騰。
可鏡頭拉遠。
他慢慢消失在黑暗中時。
火車鳴笛突然響起。
一個高速行進的時代符号,終于替代了那個他們曾經引以爲傲的時代精神。
可。
被抛棄的他們,真的活該被抛棄嗎?
那些令人目眩的成就,就這樣被遺忘了嗎?
Sir 不甘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方有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