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啊,五環,你比四環多一環。啊,五環,你比六環少一環。"
這首曾風靡一時的歌,在其他地方的人聽來,或許隻是廢話文學。
但隻要你在北京通過勤、約過飯,你就明白:
這多一環或者少一環,直接決定了你的公司是不是相當于 " 外地 "、你和你的朋友是不是 " 異地 "。
那句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絕不是危言聳聽。
當大家還在把 "60 分鍾以上的通勤 " 稱爲極端通勤,談之色變的時候,隻有北京——尤其是海澱——打工人會撓撓頭,說:
" 還好吧,1 小時而已,很近啊!"
北京通勤,向來是老大難問題。
畢竟和朋友約飯,時間還能通融,地點還能商議,總能湊出一個合适一些的時間、離彼此都近的地點,皆大歡喜。
通勤不一樣。
無論你通勤多久,打卡時間就在那裏,不悲不喜;無論你住在哪裏,公司就在那裏,不來不去。
更何況,約飯還能取消、改天,可即便是瓢潑大雨,你還是要毅然決然地出門,爲老闆的夢想添磚加瓦。
圖源:小紅書 @子子路,已獲授權
北京通勤有多難?
時間久,任務重。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24 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裏,北京在許多指标裏,都一騎絕塵、遙遙領先。
首先,是極端通勤,指的是單程耗時在 60 分鍾及以上的通勤,換句話說,一天至少有兩小時,花費在上下班路上。
這個耗時,對不在北京的人來說,往往難以想象。
有人在評論區中留言,來自 " 小小縣城 " 的他" 通勤 1 分鍾,高峰期等電梯 10 分鍾我都接受不了 "。
在許多中小城市裏,8 點半上班,可能提前 20 分鍾出發就可以了。
"9 點打卡,6 點起床,最晚 7 點半必須出門,路上要一個多小時 "的生活,自然更難以想象。
而在北京,每四個人裏就有一個人,要承受多于一小時的通勤時間。
在包括上廣深等在内的 45 個主要城市裏,北京極端通勤的比例最高,蟬聯榜首。
圖源:《2024 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下同
比這個比例更恐怖的,是大部分北京打工人對這個時間,隻會問一句:" 那咋了?"
畢竟五點多起的,也大有人在。
極端通勤比例的榜首位置,北京已至少蟬聯了四年。
自 2019 年以來,北京打工人的極端通勤比例有所增加,比之前多了 2%。
爲啥北京通勤時間這麽長?那就不得不提到北京通勤的另一個痛點:
距離。
畢竟我們留幾手說了,距離比時間更重要 / 《再見愛人》
在報告中,調查者提出了" 超長通勤 "的概念,指 25 公裏以上通勤。
北京依舊奪冠,比重占到 12%。
并且這其中,不少超長通勤的終點,都在大廠、高校集中的海澱:
早高峰的地鐵上,選一個已經站到麻木的人問一句,你這風塵仆仆是往哪去啊?不少人可能都要回答:
" 在下從大興 / 房山 / 通州 / 順義 / 東城 / 西城 …… 而來,曆經久久八十一難,前往海澱拜佛求經。"
海澱,就是北京打工人的耶路撒冷。
更要命的是,以海澱爲終點的超長通勤中,打工人在上地鐵之前,往往還得先乘坐别的交通工具,抵達地鐵站。
研究提出了" 軌道 800 米覆蓋率 "的概念,意思是出發地和目的地 800 米以内有地鐵的占比——
海澱的超長通勤,普遍都有軌道 800 米覆蓋率偏低的特征,最方便的房山,也才占到 19%。
以房山長陽爲例,要抵達海澱上地,需要首先步行或騎行 3 公裏,才能到地鐵站。
然後,再進行兩次換乘,經曆近80 分鍾的車程。
到了海澱的某個地鐵站,還得想辦法去公司。
每天往來穿梭的大廠 - 地鐵擺渡車,在地鐵站旁邊泛濫成災的共享單車,或許已經足夠說明," 距離公司最近的地鐵站 ",也根本不近。
當然,這中間很可能還發生擠不上地鐵、到站下不來、找不到共享單車等令人抓狂的情況。
極端通勤的人或許想問,北京的通勤路,到底是誰在偷偷幸福?
答案是,真沒多少。
北京平均通勤時間達到了 46 分鍾,是全國唯一突破 45 分鍾的城市。
局部圖,僅列出超大、特大城市比重,其餘城市均在 36% 以下
在全國 45 個主要城市裏,北京能實現"45 分鍾以内通勤 "的打工人,占比最低,隻有 58%。
即使是位居倒數第二的上海和重慶,這個數字也已經到 70% 了。
局部圖,僅列出超大、特大和 I 型大城市比重,其餘城市均在 81% 以上
強勢奪冠,那叫一個地道。
報告中,将一類通勤稱爲" 幸福通勤 ",指單位距住家的通勤距離不超過 5 公裏。
确實,有一部分北京工作者幸福了,但占比依舊全國最低—— 37%。
局部圖,僅列出超大、特大城市比重,其餘城市均在 48% 以上
竟然還超過了三分之一?到底誰在幸福!
都說北京城的風水養人,必不能讓人玉減香消。
但目前來看,超長通勤時間帶來的,可不僅僅是 " 玉減香消 " 這麽簡單。
從最直觀的感覺來說,長時間通勤給人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累。
每天上班拖着沒睡夠的疲憊身軀,下班到家累得什麽事都不想幹,也什麽事都來不及幹——一言以蔽之,身心俱疲。
圖源:抖音 @商業能見度
痛苦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疲憊,更有心靈上的摧殘。
通勤傷身傷心,讓人玉減香消,這不是玩笑。
華東師大的一項研究證實,通勤大量消耗人的時間——無意義時間——讓人們無法對健康狀況得到及時評估。
通勤時耗越長,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感知越差。
情緒上的失控和心情上的煩悶,也随之而來。
中國一項心理研究顯示,通勤時間的長度和通勤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現明顯的負相關。
地鐵、公交上充斥着擁擠和喧嚣,通勤時間長到難以忍受(但也隻能忍受),讓人極易産生不平衡心理和不滿情緒。
圖源:@XIAOMAOMI,已獲授權
《2024 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
連續三年的幸福通勤全線下降趨勢發生轉變," 幸福通勤 " 開始回歸。
也即是說,自2019 年以來,人們主觀幸福感受在長距離、長時間通勤下,已經連續三年被消耗,去年剛剛得到遏制。
但至少北京打工人,還不夠幸福。
一名博主回憶曾經在北京實習的經曆——上下班如同鐵人三項,不是軍訓拉練,就是地鐵罰站。
圖源:小紅書 @浦東蕾哈娜,已獲授權
在北京通勤堪比鐵人三項,不是說說而已。
除了騎車、跑步,今年夏天在西二旗齊膝深的積水中 citywalk,是不少後廠村人的集體回憶。
圖源:@剛剛是我在說腹語:,已獲授權
久而久之,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壓力,會讓人喪失意義感。
幻滅,這可能是許多人來到北京一段時間後的感覺。
有許多人曾經曆過類似的經曆:自己向往着北京,來到這邊讀書,繼而實習、工作。
工作并非是自己不喜歡的,也沒有那麽辛苦。
但是長達四個小時的地鐵,讓人感覺在 " 消耗靈魂 "。
工作日晚上的地鐵西二旗站 / 圖源:@十一,已獲授權
城市平均通勤時間每增加 1 分鍾,就會導緻企業的全要素生産率(TFP)顯著下降 0.47%~0.59%。
曾經的北京夢,仿佛就在這地鐵座位上——更何況絕大多數時間沒有座位——消失殆盡。
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麽坐在地鐵上的人,幾乎個個都有一股淡淡的死意。
而集合了極端通勤、長距離通勤的海澱打工人尤甚。
海澱人,總是 " 淡淡的 "。
大街上、地鐵上、工位上,身處海澱的人,總讓人感覺樸素且情緒穩定。
從早年被調侃的 " 程序員工服 " 格子襯衫,到成爲 " 海澱區區服 " 的各類沖鋒衣,再到這個季節,地鐵上擠滿的長長短短的黑色羽絨服,搭配 " 公司上市某某周年 "" 學術會議留念 " 的各類帆布包 ……
海澱似乎從來就是實用主義的,被調侃爲 " 海澱沒有時尚 "。
将黑色羽絨服含在身上 / 圖源:@Xx,已獲授權
确實,在北京早期規劃的時候,大量的高校、中小學,加上配套的家屬樓,都集中在了海澱。
留給商業、購物和時尚的空間,其實并不多。
中關村崛起後,互聯網大廠如搜狐、百度、網易,也都在這裏駐紮。
産業的集中,也加劇了通勤的痛苦程度。
圖源:百度地圖
有人曾在北京與上海生活在一段時間,發表自己的感覺時,提到了地鐵的一點不同:
" 感覺上海地鐵還是能找到座位的,完全沒有北京印象中那麽擁擠。"
這話其實主觀色彩較大,像上海的 11 号線、9 号線等從郊區通向市裏的,同樣經曆着早晚高峰的擁擠折磨。
但整體來說,确實比北京弱一些。
有人分析,這是因爲上海的空間結構,有許多副中心,企業沒有在同一地方集中紮堆,相對分散,也爲通勤提供了相對合理的時間與距離。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
但北京不同,國貿、望京、亦莊等地,至今無法海澱的體量等同,幾乎一切可以稱爲 " 大廠 " 的企業,都仍集中在海澱——
這裏是努力和汗水構築的地方,因此充滿着夢想和憧憬,也充滿着疲憊和失望。
時尚,在海澱人眼中,确實不如節省精力、多睡五分鍾重要。
海澱或許确實不懂時尚,但無所謂,海澱,淡淡的,很安心。
[ 1 ] 許克松 , 羅亮 , 李泓橋 ." 一直在路上 ":城市青年極端通勤的困局與破局之策 [ J ] . 中國青年研究 ,2024, ( 01 ) :54-61.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4.0006.
[ 2 ] 孫斌棟 , 吳江潔 , 尹春 , 等 . 通勤時耗對居民健康的影響——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證據 [ J ] . 城市發展研究 ,2019,26 ( 03 ) :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