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 2 月 11 日消息,由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 11 日在北京舉行。
調查顯示,當前,我國正經曆着人口和家庭的雙重變遷,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趨勢明顯。女性終身無孩率快速上升,2015 年為 6.1%,2020 年接近 10%。
2 月 13 日,# 我國女性終身無孩率接近 10%# 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第二,引發廣泛關注。
女性終身無孩率快速上升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前,年輕一代婚育觀念正在發生改變,家庭規模小型化趨勢日益明顯。2020 年,我國平均家庭戶規模降至 2.62 人,較 2010 年減少了 0.48 人。家庭觀念變化帶來的延遲婚育、不婚不育,成為我國生育水平下行的最主要因素。
全國适齡人口初婚年齡不斷推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 20 世紀 80 年代的 22 歲持續上升至 2020 年的 26.3 歲,初育年齡推遲到 27.2 歲。育齡婦女生育意願持續走低,2021 年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 1.64 個,低于 2017 年的 1.76 個和 2019 年的 1.73 個,而作為生育主體的 "90 後 ""00 後 " 僅為 1.54 個和 1.48 個。女性現有子女數由 2019 年的 1.63 下降到 2022 年的 1.19。女性終身無孩率快速上升,2015 年為 6.1%,2020 年接近 10%。
對此,中國計生協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表示,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于 2021 年的調查顯示,35 歲以下女性隻有不到 70% 的人認為 " 有孩子的人生才完整 "。日本、新加坡等國從上世紀就開始實施鼓勵生育的政策,但 2020 年生育水平還分别處于 1.3、1.1 的極低水平。在我國生育保障水平還很低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婚育觀念的引導,生育水平的提升将異常艱難。
中國計生協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建議,充分發揮新型婚育文化的引領作用,提倡适齡婚育、優生優育,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落實年休假制度,逐步調整縮短工作時間,推行彈性工作制,給家庭生活和休閑旅遊更多支持。大力發展家政、養老、托幼托育産業,不斷為家庭建設賦能增效。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持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中國人口 61 年來首次負增長
2022 年,中國人口形勢出現曆史性轉折。
2023 年 1 月 17 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 年末全國人口 141175 萬人,比上年末減少 85 萬人,為 61 年來首次負增長。
1 月 17 日新聞發布會上公布:2022 年末,全國人口(包括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 萬人,比上年末減少 85 萬人。
從分項上看,全年出生人口 956 萬人,人口出生率 6.77 ‰;死亡人口 1041 萬人,人口死亡率 7.37 ‰;人口自然增長率 -0.60 ‰。
2022 年首度跌破千萬的出生人口,以及連續兩年站上千萬的死亡人口,其實延續了過去多年 " 一減一增 " 的趨勢。
去年 12 月 23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 2022》發布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提出,中國的人口總規模在 2022 年到達了峰值,比預期的要早很多,也意味着 2023 年開始,我國會進入到一個人口負增長時代。
人口變動趨勢早已有迹可循。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許穎此前分析," 我國已經累積了 30 多年人口負增長慣性 "。
張許穎指出,拉長時間維度,"1992 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就已經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内在增長已經由正轉負,人口變動主要是低生育水平不斷累積的人口負增長慣性推動的。"
所謂 " 更替水平 ",即總和生育率為 2.1。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隻有 1.3。
張許穎又做了一次模拟測算,基于 1.3 的現實,即使現在把總和生育率立即提升至 2.1 并保持," 受累積負增長慣性影響,2044 年還是會開始人口負增長,并持續至 2090 年 "。
人口規模大,正的、負的慣性也大。不過,這就像一輛行駛的車,不踩油門靠慣性向前,停下來是早晚的事。
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再加上模拟測算,張許穎提到,我國人口負增長會呈現 " 短期溫和,逐步加速 " 的規律。具體來說," 十四五 " 時期我國年度出生人口會有所波動,預計 " 十五五 " 以後将進入穩定人口負增長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