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98 年出生的外賣小哥陳思,在上海跑外賣,三年掙了 102 萬,火出圈了,在熱搜上挂了很長時間,引起無數人的關注和讨論。
圖 · 澎湃新聞
新聞報道揭露了更多細節,他創業開飯店虧了 80 多萬,就跑到上海打工。剛開始是在飯店當廚師,月薪 13000 元。幹了快一年的時候,自覺送外賣賺更多,便兼職送外賣。再後來,陳思索性辭掉了廚師的工作,專職送外賣。如今,他憑着送外賣掙的錢,還清了貸款,還在老家買了房。
乍一看,準 00 後,創業失敗,跑外賣 …… 每個信息點都自帶流量。結合近期幾條讨論度很高的新聞—— 90 後瓦工日薪 2000 在省會買了房,00 後男生收破爛年入 20 萬,年輕人入行裝修月入 4 萬等——來看,又是另外一番意味。
三年 102 萬收入,數字确實很刺激。很多人,包括陳思的同行,都會下意識的去測算,他是怎麽掙到這些錢的?
有個網友的算法很有代表性:3 年賺 102 萬的話,那一年就得賺 34 萬,一個月就得賺 2.8 萬,每天就要賺 1000 塊錢。按照平均每單 5 塊錢 /10 分鍾,3 年不休息,每天需要 31 小時才能跑完。
這麽換算下來,陳思簡直就是當代 " 神行太保 ",從水泊梁山走到現實。質疑他炒作的聲音也随之而來,認爲遲早會翻車。還有人傳他因收入吹牛,被同行打到流血。
不過,他本人回應這是假消息,是因爲上火才流鼻血,網傳圖片也不是發生在最近這兩天。
這些非議與部分媒體捕捉熱點的套路也有關:試圖以極端個例,或者是超常規的不可複制的案例,傳達一種 " 欣欣向榮 " 的情緒。
實際上,陳思收入的賬不怕細算,因爲本身沒有太大的意義,每個行業都有頂尖人才,隻是太過小衆,很難引起公衆的普遍共情。澎湃新聞也側面想行業内人士求證過,陳思此前确實多次成爲平台衆包騎手中的月度 " 單王 ",三年賺了 102 萬元也得到确認。
就像 00 後男生收破爛年入 20 萬這個案例裏,大家關注的重點是收入。很多人忽略,小夥子一整年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都在廢品站分揀、整理、回收、銷售。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是和廢品打交道。他付出的艱辛和汗水,不比那些質疑他的人少。
但輿論的壓力真實的給到了陳思,也會傳導到美團這邊。美團作爲本地生活的 " 一哥 ",最大的護城河就是龐大的騎手隊伍。王興借此建立起強悍的履約能力,可實現 3 公裏内 30 分鍾内送達,且 365 天 *24 小時不間斷全時段覆蓋配送。和對手相比,遙遙領先。
外賣騎手幾乎是一份沒有門檻的工作。不少網友調侃," 辭職了大不了就去送外賣 "。外賣騎手似乎成爲打工人心理上兜底的崗位?和網約車司機等職業一樣,成爲最後的選擇。
對于外賣騎手而言,高薪酬的背後是騎手每天都處于高負荷的連續工作中。不少外賣員也對媒體表示,騎手人均單量越來越少,月入過萬很難了。這是因爲平台整體訂單量雖然在不斷增長,但四面八方湧進來的騎手增長速度更快。
由此,《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等批判的觀點也甚嚣塵上:在這樣一個系統裏,外賣騎手們并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數字,甚至是一個機器。
《法制日報》曾蹲點采訪外賣騎手送餐情況。其中有一個小哥,午餐高峰期一次接了 4 單,在不同的地方取外賣,送到不同的顧客手裏,要在 50 分鍾内完成。這個工作強度,比陳思輕松多了,但也記錄到他 2 次闖紅燈、3 次逆行,全程時速多次超過 50 公裏。還有多次走機動車道,還有多次駕駛過程中看手機、接電話的分心駕駛行爲。
陳思火後,這兩天還有一則消息被推送:在上海街頭,外賣騎手逆行的現象比比皆是。通常,這被視爲是騎手爲了縮短路程搶時間送單所做出的舉動。
來自 12345 上海市民服務熱線的一則投訴顯示,騎手的逆行行爲還另有原因:外賣平台系統規劃好的取餐、送餐路線就是逆行路線。平台根據逆行路線的裏程還限定了送餐的時間,讓騎手不得不按照逆行的路線來行駛,以保證準時送餐。
兩相對照,也能給外賣小哥的行爲找到部分說辭。陳思也是如此,三年賺了 102 萬,很難說,他的錢都是遵紀守法掙來的,沒有違過章。某種程度上,這不能完全歸咎于外賣小哥。他們隻是在平台設定的送餐規則下,試圖做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
此前,山東臨沂大學文學院教師邢斌,分享自己當外賣員的經曆後,不少人稱他是 " 何不食肉糜 "。2021 年,北京一位副處長體驗當外賣小哥,12 小時僅賺 41 元,他感歎," 我覺得很委屈,這錢太不好掙了 ",并沒有引得大衆的好感。
這種矛盾,産生的根源在于個體感觀和宏觀叙事的沖突。當《法制日報》提出外賣小哥 " 玩命 " 飛馳爲哪般的質問時,何婷婷在《騎手日記》裏寫的這段話,或許能給出一個答案:" 騎手不得不快,因爲每一天都活在催促聲中,被商家催、被顧客催、被算法催,我們别無選擇。"
知乎作者 @曹小靈 也寫到,平日裏不在聚光燈下,那很多事情大家都體諒:外賣騎手的遭遇也會得到廉價的愛心,但當希望能價格便宜并且超級快速的拿到外賣,又會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放在聚光燈下,"有些事不上秤沒有四兩,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 的楊金水哲學就冒出來了。
這個時候,美團的公關部可能正在瑟瑟發抖,生怕又引起一輪算法與騎手的情緒讨論。那這個寒冬給美團的體感,恐怕就沒有那麽舒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