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華夏基石 e 洞察 ,作者彭劍鋒編者按:距離防控放開,已經有一周了。誰也沒想到,這場疫情讓大家感到最慌的時候,反而是放開後的這幾天。疾控專家對 80%-90% 的人都會經曆感染的預估,讓今天林語嫣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彭劍鋒:生死時速100天,走出疫情管控放開後的三大誤區,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華夏基石 e 洞察 ,作者彭劍鋒
編者按:
距離防控放開,已經有一周了。誰也沒想到,這場疫情讓大家感到最慌的時候,反而是放開後的這幾天。疾控專家對 80%-90% 的人都會經曆感染的預估,讓全民從放開前的焦急和憤怒,變成了擔心和恐慌,防疫藥品被搶購一空,醫院發熱門診前排起了長隊。一切都表明,放開後,企業和個人的抗疫才真正開始,廣大企業家要科學有序防疫,并狠抓現金流,渡過即将到來的最難熬的 100 天。
疫情管控逐漸放松、放開,不少企業家又從焦慮悲觀轉為盲目樂觀,認為隻要一放開就 " 歲月靜好 ",一切回到從前,殊不知,國家将一肩挑的管控重擔放下了,企業和個人的抗疫才真正開始,從被動強制抗疫到主動自覺抗疫,企業和個人就要靠自己扛了。
這時候拼的是科學抗疫力和自我免疫力,拼的是企業的内功,某種意義上,企業将進入另一個抗疫困難期,甚至更難的生死煎熬期。
抗疫好不容易苦熬過三年,千萬别倒在黎明前。我認為,企業要走出黎明前的黑暗,就要走出管控放開後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認為社會管控放松、放開,防疫就結束了,企業可以放開手腳幹活,對疫情也可以完全放任不管了。
我認為社會面放松,企業内部精準防疫及員工自我保護性防疫恰恰要緊一段,要靠自我防疫力與免疫力扛過這一波高感染峰值期,不能倒在第一波。社會放松管制,一定會有一段忙亂期和适應期,根據新加坡、越南的抗疫機制,放開後一個月内都是疫情高峰期,之後波動三個月再下降到低位。
按照歐美等國家的經驗,從高峰到低位大概 100 天,未來 100 天應該是真正的黎明前的黑暗,是衆多中小企業的生死煎熬期,如果企業不科學有效抗疫,員工不自覺防疫,員工會病倒一大片,會出現恐慌,同樣會造成大量員工請假,缺勤,沒人幹活,業績下滑。
一位餐飲企業家朋友對我說,我們公司總部的人大面積陽,顧客、員工基本上接下來也都得陽一遍,顧客陽了一般不會出來吃飯,怕被陽的也不敢出來吃飯,員工陽了就上不了班,特别是廚師一陽,臨時找不到替代者,生意比停了還麻煩,又要開門營業,又沒客人,員工還一批批的被感染。這時候缺人、缺防控物資、缺現金流、是最叫人頭疼和最要命的事,所以企業要盡量避開放開後員工大量第一波感染,同時死盯現金流,避免現金流斷流的危險。
對衆多中小企業而言,放開與管控有時是把雙刃劍,過渡期 100 天恰恰是生死黃金期,有些企業可能三年都熬過去了,恰恰倒在黎明前。所以在這一個黎明前的黑暗期,企業要真真靠自身的免疫力和戰鬥力求活了。
一方面通過企業内部科學精準防疫,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員工自我防護意識與能力,以防止大面積集體中招風險。另一方面,企業最大的風險還是現金流斷流。
因為三年疫情,企業經營困難,現金流本身就面臨枯竭,複工複産從原材料采購到招人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确保現金流不斷,是企業活下去的生死劫,所以這個時候更要堅守 " 現金為王 " 的原則,現金為王,主要是指經營現金流為王,企業有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入流出,而不是單純持有現金本身。
一個企業隻要現金流不斷,資産具有流動性,哪怕賬面暫時虧損也死不了。在後疫情期,企業家要親自抓現金流,在疫情管控時期,我所提出的現金為王十大策略仍可作為參考。
策略 1,全員打收入與客戶保衛戰,以保證現金流不斷。你首先要保住銷售收入。一切以市場為核心,加大市場投入與市場激勵政策,全員營銷,線上線下全力開拓,讓所有員工都在自己崗位上為營銷做貢獻,人人都關注企業的經營績效,以保證銷售收入增長,不出現大的滑坡。
雖然我們說跟現金流相比,在經濟危機關頭,收入不重要,但收入是保持現金流的前提。沒有銷售收入,如果銷售收入大滑坡,失去了市場,也就失去了現金流的來源。
策略 2,打回款的攻堅戰,努力讓現金落袋為安,最大限度壓縮賒銷,減少庫存,實行以銷定産。企業要關注三個要素:應收賬款、賒銷、存貨。(1)強化應收賬款回收與管理。(2)杜絕或減少賒銷。(3)削減庫存與存貨,加速資金流轉速度,增加運營資本。
策略 3,要籌劃剝離可變現的非核心資産,提升資産可變現的能力。
策略 4,要拓寬并創新融資模式和渠道,幫助客戶和夥伴進行融資,與生态夥伴抱團取暖。
策略 5,要開發和建立供應鍊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
策略 6,要深入分析研究定價策略,挖掘有價格彈性的客戶群。
策略 7,做減法,不盲目擴張,業務瘦身,不短貸長投;嚴控擔保的風險,創新強化資金風險管理。
策略 8,捂緊錢口袋,開源節流,實現經營活動内部造血,消減支出,提倡節儉文化。
策略 9,與銀行、與投資人高層建立有效溝通渠道與信賴關系,給予銀行及投資人以未來發展信心。
策略 10,最終要以産品的服務和創新去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我認為兩個東西 " 不能減 ":一個是對産品服務的創新投入,不能減;二是對核心人才的收入,不能減。信心不能喪失,人心不能散。
誤區二:認為隻要社會管控放松或放開,經濟秩序就可以馬上恢複,經濟很快恢複增長,企業就可以重啟高增長。
企業家必須清醒認識到:這波經濟下行是全球性的,不光是疫情管控造成的。歐美早就放開躺平了,經濟增長仍然乏力。而且,經濟不是地上跑的卡車,而是天上的飛機,你踩一腳刹車,它不是停下來,是掉下來,你想重新起飛,不是踩一腳油門,而是需要跑道和很遠的爬升。
所以期望一放開,經濟就恢複,是不切實際的。況且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受多重下行壓力的影響。
其一,房地産市場下行壓力,今年 1-10 月我國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 38%,前 10 月房地産投資累計同比下降 8.8%,房地産需求也将持續疲軟,地産市場短期難以回到過去政策一刺激立即複蘇的景象,這将繼續拉低 GDP 增速。
其二,全球經濟放緩背景下外需走弱,IMF 在 10 月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将 2023 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調至 2.7%,對我國出口形成較大下行壓力。
其三,家庭和企業信心不足,消費回暖乏力,靠内需拉動複蘇,短期難以見效。
其四,企業生存環境更加不确定,中美貨币政策的差異與博奕,加大我國金融市場的波動,對彙率、跨境資本流動等帶來沖擊,俄烏沖突持續加劇了短期供給壓力,推升了通脹走勢,使地緣政治不确定性加劇,加上美國通過出口管制等手段持續對中國高科技領域施壓,中美兩國博奕成新常态。
所有這些壓力要素,使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一年比一年難熬。中國企業習慣了在順風順水中生存,習慣于走捷徑,掙快錢,沒有經曆大的真正經濟衰退的煎熬,普遍不具抗逆周期成長能力。企業抗逆周期的能力在于你比别人有内力,更有定力和耐性,更有内在功力,比别人更能熬,更能扛,扛到對手都熬不住,你活下來了。
所以要熬過最後這 100 天。
第一,堅定信念,凝聚人心。越是這個時期,越要堅定信念,人心不能散。三年都熬過去了,曙光就在眼前,老闆要給員工講故事,畫大餅,描繪劫後重生的願景,而且自己要信,努力讓員工信,相信相信的力量。
第二,組織内部要緊張起來,不能松懈,這一時期員工一時難以進入緊張的工作狀态,一方面企業内部防疫防控要進入緊急緊張狀态,另一方面要層層傳遞危機意識,老闆要開誠布公,和員工談實情講未來,同舟共濟,以挑戰性目标激發員工打勝仗、打硬仗的鬥志。
尤其是很多人習慣了居家辦公之後,不想再去辦公室工作。我的一位 80 後學生說,疫情期間大量時間陪孩子,與孩子在一起已成習慣,過去出差是習慣,現在宅家陪孩子已成習慣,似乎回不去從前舍家為事業奔波的狀态了,許多員工工作的緊張感喪失了,找不到積極、緊張的工作狀态。如何讓員工盡快進入緊張工作狀态,也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第三,洞察疫後發展機會,在保持吃飯業務穩定的前提下,努力發現和培育出新業務增長點。
第四,奉行産品主義,做好産品,企業要以客戶為中心,真正以卓越的産品與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越是煎熬期,越要讓産品這個拳頭硬起來,讓營銷這雙有力的腿能夠深耕于客戶關系,經營好客戶價值。
第五,強化幹部隊伍管理與團隊領導力,打造新組織能力。
誤區三:将企業面臨的困境完全歸因于疫情和管控,認為疫情管控隻要放開,一切就可以回到從前,不能反思自己的問題,不主動改變自己。
疫情三年,中國采取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管控模式,中國式管控模式的選擇有其深刻的社會制度、執政理念、意識形态和文化價值體系與西方不同内在的原因,某種意義上中國抗疫模式的功績是可圈可點的,最根本的是在疫情可能帶來的生命損失不确定的情況下,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用行動宣示了中國共産黨及中國政府 " 生命至上 " 的理念,而這也是西方政府不可能做到的。
但這種管控模式的經濟成本是巨大的,至少是數萬億的經濟代價,加上地方政府不切實際的目标和層層加碼的做法,基層管控權力的濫用,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被打斷,大批中小企業倒閉,無數個體工商戶關門,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所以中央還是秉承中國共産黨 " 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 光榮傳統,根據病毒緻死率大大下降的客觀事實,逐步、持續調整了管控模式與策略,從放松管控直至最終全面放開。
中國式疫情管控曆經三年,确實讓衆多企業經營陷入停頓和困難,但從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角度看,不能将企業經營不下去一律怪罪于疫情和管控。認為隻要放開管控,一切照舊,企業的經營自然會好起來,也是不足取的,應深刻反思自己的問題,深刻認識到時代變了,舊時代結束了,新時代到來了,市場與客戶都變了,掙錢的模式和方法也該變了,否則,沒有疫情,百分之八九十的企業照樣走不遠,活不長。疫情過後,企業掙不到錢,再也不能甩鍋給疫情了。
企業家必須清醒認識到:
首先,時代變了,掙錢模式與方法變了。投機、走捷徑、掙快錢,不按規則緻富的時代過去了,一個靠能力和規則緻富的時代開啟了,你要賺能夠承受得了規則成本的紅利,你要有經得住摔打的抗逆周期生長力。
換句話說,你要付出規則成本,你要能力緻勝。過去那種不按規則、不按牌理出牌,享受破壞規則、" 鑽空子 "、投機的紅利的時代過去了。未來你要能夠付出規則成本和依法成本,企業要靠效能緻勝,要靠能力緻勝,真正回歸到效能緻勝、能力緻勝時代。這是企業永續發展、持續經營成長永恒不變的真理。
第一,賺正确而幹淨的錢。掙作惡及不幹淨的錢,早晚要嘔吐出來。
第二,賺難掙的,需要技術、人才等長期投入的錢。人總是喜歡走捷徑,走好走的路,但最終你會發現捷徑才是最大的彎路。
第三,賺需要戰略耐性與時間積累的錢。人總是喜歡投機,沒有戰略耐性,不能延遲滿足感,最後你會發現來的快的、投機掙的錢去得也快,基于長期主義與創新向善的錢,穩妥而長期保值。
第四,賺有長闆和能量聚合優勢的錢。
其次,憑借企業家個人能力做大的時代過去了,這是一個靠團隊靠組織能力才能做大做強的時代。組織能力來自于六大要素與力量,即:組織的信念與激情的力量,組織制度與理性的力量,組織機制與活力的力量,組織結構與協同的力量,組織效率與效能的力量,組織變革與創新的力量。
組織能力要在這六個方面下功夬:一是堅定企業信念與目标追求,讓組織充滿事業激情;二是強化組織治理規則,加強制度與流程建設,讓組織運行規範有序,富有理性;三是創新組織機制,持續激活幹部與人才的價值創造潛能與活力;四是進行組織優化與變革,提高組織市場反應力與協同作戰能力;五是持續優化和提升組織運營與供應鍊系統,提升效率與效能,提升企業産品市場競争力;六是持續變革與創新,走出舒适區,走出過去成功陷阱。
再次,這是一個基于數智化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時代,是新一輪的認知與思維革命的時代。
高質量發展與數智化時代是真正的能力與效能時代、創新與人才驅動時代,是長期價值主義與創新向善大道其行的時代,所以華夏基石提出中國企業要确立 " 戰略生态化、組織平台化、人才合夥化、領導賦能化、要素社會化、運營數智化 " 六化新思維,抓住基于數智化轉型升級的六大核點要點 :" 登科技高山,下數字藍海、聚天下英才、與資本共舞、創世界品牌、做三好企業(好人品、好産品、好組織)",創新思維,迎難而上,堅定信念,以足夠的戰略耐性,做好當下的每件事,一定能走出黎明前的黑暗,走進光明而美好的未來。(全文完)
關于彭劍鋒:生死時速100天,走出疫情管控放開後的三大誤區就介紹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林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