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最近熱搜就很奇葩,全都聚集在教育界,讓作爲家長又算半個教育從業者的我也忍不住想要聊幾句。
需要提前說明,以下表達比較個人化,大家權且一聽,見仁見智,如有其它觀點,歡迎到留言區一吐爲快。
第一個熱搜,是開學一個多月兒童精神科爆滿,醫生站出來呼籲:
家長是負責給孩子愛,不是負責輔導孩子學習的!
▲來源:網絡
不知道你們看了這篇報道怎麽想,我的角度可能有點兒不一樣。
我覺得,輔導孩子學習的家長,恰恰都是愛孩子的。
不愛孩子的家長,根本就不關心孩子成長,怎麽可能願意花精力陪他搞學習。
不論《民法典》《義務教育法》還是《家庭教育促進法》,沒有一條規定說家長必須輔導孩子學習。
可問題是,家長如果隻管 " 愛 " 不管 " 學習 ",孩子學習這件事誰負責呢?誰又負過責?不說考試名次,中高考篩選了,就《義務教育課程标準》新課标裏的要求,如果我不輔導,我家孩子做不到,我能找誰追責,我既不能換老師,也不能轉班,更不可能換學校,實際情況是,孩子如果做不到,老師還要找家長追責。
老師也委屈,表示:
我們也不想布置那麽多作業,少批改點作業不香麽?畢竟現在當老師的尤其是小學老師,各種事務真的是多如牛毛,壓力山大。
說到這裏,就引出了第二個熱搜:
河南鄭州 00 後小學女教師,不堪重壓自殺離世。
遺言在網上一公布,立馬引發了無數共鳴 ~
一個令人心酸又殘酷的真相被揭開,我們以爲老師就是單純教書,殊不知,現在小學老師的教學任務和行政任務比例已經達到了三七開。
有老師總結了自己在教書之外的一堆活計:
" 早自習、晚托管、看學生吃飯、看學生睡覺、上課、備課、教研、共同體、PPT 公開課、各種表格、心理健康教育、街邊站崗、志願者掃地、安全教育平台、青驕課堂、青年大學習、青少年普法網、全國少工委、紅領巾、釘釘打卡、青年大學習、禁毒知識競賽、憲法小衛士活動、清廉學校、依法治校、防溺水、交通安全、五項管理、控辍保學、消防安全平台,還有各種 APP 任務、各種會議、迎接各級檢查、完成各種教學外的表格,太累了!"
更荒誕諷刺的是,如果抱着 " 混日子 " 的态度,或許還能應付這些層出不窮的形式主義,要是你滿懷教育理想進來,那真是幻滅痛苦到無法承受。
▲來源:《最好的老師》電影截圖
那位 23 歲女老師自殺的真實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就像她在遺書中發出的質問:
" 什麽時候老師才能隻做教書育人的工作?"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想,既然不是家長的問題,也不是老師的問題,那肯定就是學校的問題了。
學校就不能不搞事情嗎,讓學生歸于天性,讓老師安于教學?
可這哪裏又是學校想搞事情 ~
還記得錢學森老先生那個著名的問題嗎:
爲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科技創新人才?
很早以前,看到這個問題,我也會不由自主把過錯歸結于學校。
但當我這些年作爲家長,深思教育之後,心裏倒有了一個反問:
假設學校培養出了科技創新人才,我們的社會真的需要嗎?
他們是考研考公考編有優勢,還是創新創業有環境呢 ~
仔細想想,分明是社會把太多責任加在了教育上,仿佛從娃娃抓起,就能從根基上解決所有問題,學校承接了太多社會性需求,反而無法擔好它主業應該承擔的責任。
就拿老師壓力大這事來說吧,并不是學校想給老師施壓,而是因爲 " 縣管校聘 "。
所謂 " 縣管校聘 ",就是指 " 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别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内的義務教育學校 "。
這個政策出發點是好的,本意是爲了打造教育公平、師資均衡,問題出在落地上,很多學校根本不肯把教學業績好的老師交流出去,隻願意把業績差的老師輪出去," 縣管校聘 " 就逐步演變成了末位淘汰制。
▲來源:網絡
以前老師這個職業相對還算個鐵飯碗,現如今,隻要考核不合格,學校就有權解除聘用合同,而一旦解聘,幾年内其它學校都不會聘用,再加上校外培訓被強力打壓,解聘基本就意味着教師生涯的結束。
既然搞末位淘汰,必然就有 KPI 指标,不然拿什麽衡量誰做的好誰做得不好?指标裏既有學業也有其它行政事務,面對 " 既要又要還要 ",身處基層的老師也沒有辦法,隻能被裹挾着拼命卷,樣樣都得強,樣樣不能落于人後。
從某個角度來說," 縣管校聘 " 政策也是在爲未來教育過剩做準備。
這些年出生率持續下降,孩子少了,部分地區的學校必然要面臨合并關停,到時候,教師下崗潮就會大規模來臨,尤其是縣級和縣級以下的地區,末位淘汰其實就是在爲這個時刻做準備。
你看,學校沒辦法控制生育率的,卻要承擔生育率下降的責任,它能做的,就是把壓力傳導到老師身上。
分身乏術的老師又隻能把學業壓力往家長身上傳導,但是,孩子沒學好,這事可以推給父母,孩子在學校出了安全問題卻是無限責任。
于是,第三個熱搜就浮出了水面:
消失的課間十分鍾 ~
說到這個,我真的是無力吐槽 ~
還記得當年送小一娃去學校報到,看見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坪,眼前浮現出姑娘在上邊活蹦亂跳的場景,那叫一個心下歡喜。
結果大半學期下來,姑娘說,除了重大節日和有領導參觀的公開課需要在大草坪上列隊表演,其它時候都不允許去。
我特别詫異,感情花這麽多錢修這麽漂亮的操場,不是給小朋友用的?
她哼了聲,說想得美,還去操場玩,課間十分鍾除了打水、上廁所,活動半徑就不能超過教室 50 米,這樣老師才能看得見管得着,不會出任何安全問題。
爲了 " 安全 ",有的學校還自發開發出了一套 3 分鍾課間室内操,老師壓堂壓 3 分鍾,再做 3 分鍾課間操,10 分鍾就沒了。
有的學校給課間最安靜班級加分,跑出去玩的孩子扣分,讓課間十分鍾跟班裏流動紅旗和老師 KPI 挂鈎。
用孩子的話說:
出去玩不光自己要挨批評,還影響班級榮譽,誰還敢 " 輕舉妄動 "?
看着孩子揚起天真無邪的小臉,說每天最開心的時光就是 " 上廁所 ",甭管有沒有尿,都去廁所溜一圈,因爲廁所就是他們的聚會場所,廁所裏可以聊天,交換零食,交朋友 ......
不知道你們怎麽想,作爲媽媽,我心裏真不是滋味。
想起自己像千尋這麽大的時候,在一所南方山村小學讀書。
有一年冬天,難得飄起鵝毛大雪,坐在教室裏的我們忍不住探出小腦袋往外瞧,老師見狀,把書一合,笑眯眯地說:
" 這節課咱們就在戶外上好了,走,看雪去!"
大家夥開心地跳啊笑啊,我還在鋪滿雪的操場上打了好幾個滾。
那時的快樂,直到今天記憶猶新。
說真的,我特别感謝小時候的學校和老師,雖然物質條件差,但他們給了一個孩子最可貴最需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叫 " 童年 "。
長大後,不論遇到多少艱難、灰暗,我都能像史鐵生寫的那樣,即便苦難将我推向懸崖邊緣,我也能在這邊緣坐下來,看看懸崖下的流岚霧霭,輕輕唱一支歌。
這種樂觀底色,就是 " 童年 " 給我的。
正因爲有這樣的記憶,當聽到孩子們講,每天最開心時光是 " 上廁所 " 時,我的心才會那麽痛。
我們這代人努力拼搏,默默耕耘,從最低處艱難跋涉至今,創造了一定的物質财富。
我以爲像馬斯洛理論寫的那樣,物質積累将爲我們帶來更多自由,更多可能性,現實卻狠狠給了我一耳光,讓我清醒。
關于 " 消失的十分鍾 ",智商和思考能力都不允許我埋怨老師,乍一看,似乎是老師奪走了孩子們快樂童年,可扒開一層層細看,隻能感慨 " 衆生皆苦 "。
三個熱搜,竟可以無痕串聯,如同教育的莫斯烏比環,而最後痛苦、壓力終究落到了孩子身上,讓人疼心又發人深思。
最後,我也不想說什麽冠冕堂皇的話了,毫無意義。
隻想與你們重溫那首 80 後都熟悉的歌曲,還記得嗎,童年應有的樣子:
▲來源:電視劇《重啓人生》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
操場邊的秋千上
隻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闆上老師的粉筆
還在拼命叽叽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着下課 等待着放學
等待遊戲的童年
......
文章封面:電視劇《重啓人生》截圖
文章配圖: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