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道,10 月 4 日,商務部網站消息,商務部發言人就歐盟對我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表示,歐方發起此次反補貼調查僅依據對所謂補貼項目和損害威脅的主觀臆斷,缺乏充足證據支持,不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歐方要求中方在極短時間内進行磋商,且未提供有效的磋商材料,嚴重損害了中方權利。
圖片來源:商務部官網
商務部發言人稱,在不久前舉行的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中方曾明确表示,歐方拟采取的調查措施是以 " 公平貿易 " 爲名行保護自身産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爲,将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内的全球汽車産業鏈供應鏈,并對中歐經貿關系産生負面影響。
據新華社報道,9 月 25 日,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在北京舉行,中歐雙方圍繞宏觀經濟、貿易與投資、産業鏈供應鏈、金融合作等議題進行了坦誠務實的溝通交流,達成一系列互利共赢的成果和共識。在會談中,中方提出希望歐方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鼓勵以電動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行業深化合作,爲中歐正常貿易往來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商務部發言人稱,中方敦促歐方從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大局出發,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鼓勵以電動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行業深化合作,爲中歐電動汽車産業共同發展創造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中方将密切關注歐方後續調查程序,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專家楊偉斌看來,歐盟拟進行 " 反補貼 " 調查的舉措,證明中國電動汽車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已經對歐盟市場,尤其是對德國汽車工業造成了威脅。" ‘反補貼’調查是把‘雙刃劍’,是互相傷害,不到關鍵時期不會實施。" 楊偉斌表示。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 9 月 25 日,針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宣布拟對中國電動汽車啓動反補貼調查,以評估歐盟是否需要征收懲罰性關稅,德國聯邦交通部長維辛明确表示反對,并警告說:" 德國經濟将因此受到損害。"
中汽協方面表示,中國企業在電動汽車的市場競争中,不斷探尋消費者需求,不斷叠代創新開發新的産品,不斷在動力電池系統、新型底盤架構、智能駕駛體系等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同時在市場競争中構建完整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給消費者提供了多種選擇,産品受到了包括歐盟消費者在内的全球用戶歡迎。
有觀點認爲,歐盟之所以考慮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 " 反補貼 " 調查,與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對歐洲市場份額的争奪有關。歐盟統計局(Eurostat)跟蹤數據顯示,2020 年以來,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有了較大幅度增長,遠高于同期歐盟出口至中國的電動汽車。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王都介紹,2021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 49% 是出口到歐洲市場。
事實上,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已在全球範圍内實現領先。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 27%,大幅領先于全球 15% 的平均水平,而歐洲、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分别僅有 16.7%、8.6%、18.6%、19.4%、2.9%、8.7%。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