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的心裏,都悄悄升起過這樣一個念頭:要不,明天開始,自己單幹。
爲什麽?可能,是受委屈了。可能,是發現了新的機會。也可能,是單純想更自由一點。
可光靠自己一個人,還是勢單力薄。于是,你很容易就會有與人合夥的念頭。
但 " 合夥 " 這件事,可能遠比你想象的要複雜。
要麽,是出資不出力的人指指點點,經營一團糟;要麽,是沒商量清楚誰來拍闆,天天吵架;甚至到最後散夥,怎麽分錢都沒搞明白。
想做一位好老闆,你可能要先搞懂怎麽合夥。
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邀請到了續志強老師,他是前世界 500 強高管,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小企業管理咨詢專家,也是暢銷書《新合夥人制度》的作者。對于合夥模式的頂層設計、股權設計,他有着特别豐富的咨詢經驗。
于是,我也把直播中的部分精彩内容整理下來,分享給你。
我們就從一個故事,開始說起。


從三個鬧翻的合夥人說起
假如,你有兩位好朋友,小趙和小朱。某天,你有了想法,要出來單幹。
但畢竟,自己勢單力薄,于是你很快就想到了兩個好兄弟。你可以搞經營,技術交給小趙,營銷交給小朱,技能正好互補。真好,一切都那麽合适。你甚至想,這想必是上天的意思,讓你們成就一番事業。
于是,你們一拍即合出來創業,各出 20 萬,誰也不吃虧。
确實誰也不吃虧。但這麽一來,出資都一樣,聽誰的?
看貢獻嗎?你說,我和上下遊那麽熟,還懂經營,你們知道現金流怎麽轉嗎?小趙說,我技術支持一撤,産品根本出不來。小朱說,你們有我了解用戶?
聽起來,你們三個都很重要,分不出先後。于是,遇見點事,你們三個就吵個不停。
再後來,你盤算了一下,覺得是時候往前邁一步了,得找投資。于是,你找到投資人老楊。老楊也很給力,一揮手好幾百萬,但有要求:每年能看得到收益。
好說,好說。你們哥仨高興壞了,滿口答應。這下有錢了。公司做大做強就在眼前。
但沒料到的是,噩夢開始了。因爲占了 30% 以上的股份,老楊成了最大股東,明明不怎麽懂業務,卻經常來指手畫腳。到後來,他還拉攏了小朱,把持公司大權。每個決策,也隻想着賺更多利潤,完全不考慮品牌的長期發展。
矛盾終于爆發。三個人吵了一上午,徹底鬧翻。你一氣之下,選擇走人。辛苦幾年,又要從頭開始了。
是不是很委屈?可是,這樣遭遇的創業者,并不在少數。
無數中小企業的創業者,可能都被這樣一個問題困擾:公司裏,到底聽誰的。
2022 年,續志強老師對 150 家中小企業經營者們專門做了一個調查。在 " 老闆最關心的 10 件事 " 裏,排名前三的,就是:現金流問題、稅務問題和公司控制權問題。
所以,當一家公司的股權設計得不夠健康,出問題是遲早的事情。
那怎麽才算一個健康的股權設計呢?續志強老師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
現在,有類似情況的三位 90 後也要創業。CEO 出資 90 萬,CTO 出資 60 萬,CMO 出資 30 萬,成立了 A 公司。還有一位不參與幹活的投資人張三。張三收入穩定,不想辭職創業,但他也看好這三位年輕人,于是選擇了出資 120 萬參股。
這時候,股權要怎麽設計?
首先,不能按照資金比例分配股權。因爲這樣,出資最多的張三勢必占最多股權,但他又不參與業務,不合理。
那怎麽辦?同時考慮人力股和資金股,綜合設計股權。人力股,就是相對資金股,因爲進行管理研發這種智力投入,不需要出資,也能獲得的股權。
于是,續志強老師爲他們進行了測算,認爲人力股應該占大約 65%,資金股占 35%。畢竟,今後公司能不能做成,不能隻看最初股東們的投資,更重要的還是要看哥仨日後幹的如何。最後,幾位合夥人的持股比例,大概是這樣。看圖。

圖 1:A 公司的人力股和資金股設計模型
此外,人力股對應的分紅權,還要逐年釋放。以 CEO 舉例,第一年達成業績目标,他才可以得到 8% 的股權,以此類推,第二年得到 16% 的股權。而當合夥人離職,成熟部分的分紅權,公司收回,可由 CEO 代持;未成熟部分的分紅權,被公司取消。這樣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合夥人離職的情況發生。
最後,他們一緻認爲,這樣設計挺合理。在合理的股權分配下,公司業務逐漸步入正軌。
續志強老師說,現在這種情況,其實很多。年輕人對商業模式的創新很有想法,但受限于資金,創業往往不太順利。像這樣,靈活運用各種股權模式設計,就能夠讓人力和資本實現共赢。
真好。但股權設計,還僅僅是合夥人制度落地的一個部分。

合夥人制度的六維模型
根據人民日報報道,截至 2022 年末,我國的中小微企業的數量,超過了 5200 萬戶。另一方面,出于風險共擔,技能互補的考慮,越來越多的創業者,也都在尋找合夥人。
但要與人合夥創業,談何容易?無數親朋好友,兄弟姐妹,都因爲合夥創業,最後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
怪不得有人說,如果你想要毀掉一段關系,你就跟他合夥做生意。
所以,對于很多創業者、有創業想法的人來說,根據自身情況,設計出一套合理的合夥人制度,特别重要。
怎麽辦呢?續志強老師爲我們帶來了一個 " 新合夥人制度六維模型 "。這個模型由他首創,并且已在國家版權局登記版權。按照這 " 六大模塊 " 思考,你就能設計出适合自己的合夥人制度。

圖 2: 新合夥人制度六維模型
就比如,在一開始,合夥人之間最需要讨論的,一定不是如何分股權,賺了之後怎麽分錢,而是:頂層設計。

比商量分錢更重要的,是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是公司成立後特别優先的一件事。
頂層設計,就是未來打算怎麽幹。而一家公司的頂層設計,既要包括商業模式,也要有治理模式,還要有引進資本的策略。缺一不可。

圖 3: 公司的頂層設計架構圖
商業模式,就是公司打算怎麽賺錢,産品是什麽,打算賣給誰。治理模式,就是公司打算怎麽管,出了争執聽誰的。資本引入,就是打算怎麽融資,每輪融資打算釋放出去多少股權。
頂層設計做好了,就能從根本上改變公司的模式,獲得增長。
具體怎麽理解?續志強老師舉了個例子。
上海某家公司 X,注冊資金 1000 萬元,從事寵物食品和智能設備研發銷售。借着這幾年寵物行業大熱,公司業績一路上漲,想盡快上市。
于是,他們找到了續志強老師進行咨詢。但經過調研,續志強老師發現了不少問題。
比如,創始團隊有 4 位自然人成員,甲乙丙丁,各占股份 45%、25%、20%、10%。自然人股東多了,經常争執,導緻決策效率很低。
比如,業務模式單一,品牌知名度又不高,公司目前陷入同質低價競争,增長放緩。又比如,明明有投資機構願意投資,占股 10%,但他們卻不知道公司如何估值,怎麽對接融資。

圖 4: 公司 X 成立時的股權架構
怎麽辦呢?續志強老師從頂層設計入手,給出了解決方案。
首先,商業模式。保留原業務的基礎上,利用在寵物行業深耕多年積累的大量數據,進軍 Saas 行業,做 2B 業務。
具體來說,是開發一套面向寵物用品零售店鋪,從引流、營銷到複購的一站式運營管理工具。此外,擁抱短視頻這種傳播形式,成立短視頻和直播運營團隊,開發更多 C 端用戶。
接着,梳理治理模式。爲了激勵員工,新增有限合夥企業 Z,作爲員工持股平台,占股 20%。股權,來自之前所有股東的同比稀釋。稀釋後,四大股東的股份,分别是(如下圖 5):甲 36%,乙 20%,丙 16%,丁 8%。

圖 5: 公司 X 成立員工持股平台後的股權架構
但這一來,第一大股東甲的持股比例降低到了 36%,怎麽保證控制權呢?
新設控股公司 Y。原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甲的 36% 股份,全部轉讓給控股公司。乙的 20% 轉讓 15%,丙 16% 轉讓 13%,丁 8% 轉讓 6%,最終讓控股公司 Y,持有 X 公司 70% 的股權。而甲持股控股公司 Y 的 51%,擁有控制權。
此時,乙還作爲自然人持有 5% 的 X 公司股權,丙是 3%,丁是 2%。
接着,進一步減少自然人股東。丙和丁的股份轉給有限合夥企業 Z,所以 Z 持股比例,從 20% 上升到了 25%。現在的股權結構,大概變成了這樣。

圖 6: 公司 X 内成立控股公司 Y 後的股權架構
最後,把融資納入進來。引進投資公司 S 投資 1000 萬元,占股 10%。所有現有股東的股份均讓渡 10%,公司投後估值 1 億元。最後的股權架構,就像這樣。

圖 7: 公司 X 引進投資公司 S 後的股權架構
經過這一系列動作,第一大股東甲實現了對主體公司 X 的控制。留出了員工激勵,提高了員工的士氣。通過股份轉讓,還降低了自然人股東的數量。接納了融資,下一步發展更有底氣。最終,公司第二年的營收達到了 2.08 億元,比上一年增長 60%。
所以,很多情況下,公司管理混亂、決策效率低下,并不一定是管理層的失職,也不一定是員工無能。更大的可能,是頂層設計沒有做好。
這時候,做好頂層設計,就能試着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而頂層設計的變化,往往也會帶動合夥模式的變化。

業務模式不同,合夥模式也不同
續志強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幾個常見的合夥模式,和與之搭配的業務模式。
1)虛拟合夥。
虛拟合夥,本質上屬于績效薪酬體系,一般是公司取得盈利之後的分紅。公司并不會給員工實股,也沒有投票權,隻享受收益權和增值權。
舉個例子,海底撈。
當年,海底撈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沒有那麽多厲害的店長。店長數量跟不上,分店開出去,沒有到位的管理,店越開越賠。怎麽辦?
海底撈用了一個辦法,叫:店長虛拟合夥模式。每年,都從利潤裏拿出一部分,作爲虛拟股權(即分紅權),獎勵店長。
怎麽獎勵呢?有兩個方案給店長選。
方案一,是你作爲店長隻管自己的店,盈利了就有獎金。
比如,當年 300 萬盈利的店,獎金接近十萬。
方案二,是你不光管自己的店,你還要教徒弟,徒弟再帶徒弟。
雖然看上去麻煩,但徒弟和徒孫的店一旦盈利,也要給你分成。如果經營得好,同樣都是當年 300 萬盈利的店,獎金加起來能達到二三十萬,甚至更多。
請問,如果你是海底撈的店長,你怎麽選?
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而海底撈的員工,也是如此。就這樣,海底撈就有了取之不盡的優秀店長,擴張自然不成問題。
但如果隻有虛拟股權的激勵,相對來說,還是很難讓真正優秀的人才享受公司發展帶來的長期紅利,進而流失。
所以,就有了:事業合夥。
2)事業合夥。
事業合夥,就是讓優秀的員工擁有公司股權。但這個股權,并非母公司的原始股權,而是新的事業公司股權。并且,需要你用 " 真金白銀 " 花錢購買。
舉個例子,地産項目公司。
在很多地産企業中,每當新開了一個項目,都會成立一個項目公司。
那麽,爲了保證公司的資源支持和參與人員的積極性,就需要啓動事業合夥人機制,讓員工參與其中。
比如,上級公司的高管。在北京三裏屯拿了塊地,成立了項目公司,那麽北京公司的總經理級别,就必須按一定比例出資。除此之外,北京公司的上級公司,可能是華北區域公司,它的總經理也要按一定比例出資。又比如,項目公司的負責人,有意向的員工,也可以出資。
這樣,通過事業合夥,一方面可以綁定員工,保證項目的高效推進,一方面也可以讓員工享受到長期紅利。
3)股東合夥。
股東合夥,是指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股東之間,構成的合夥模式。
這裏的股東,一般都同股同權,即享有表決權、收益權和增值權。但如果創始人想要保有自己的決策權,想要同股不同權,也可以,但要在公司章程及股東協議裏寫清楚,大家一緻同意。
舉個例子,小米公司。根據 2018 年小米港股上市的股權架構圖,雷軍的持股僅占 31.41%,離 50% 的距離相當遠。那麽,怎麽通過這些股權,控制公司?
雷軍用了一種 AB 股的架構。AB 股,就是分成兩種股票。一份 A 股,就代表一種表決權,但一份 B 股,可能代表 20 份表決權。同股,不同權。
所以,雷軍才能以低于 50% 的股份,獲得超過 50% 的表決權。
除了 AB 股,還有很多以小股東身份控制公司的方法。比如,一緻行動人協議,比如,投票權委托,又比如,金字塔股權等方法,就不展開贅述了。
确定完合夥模式之後,終于可以開始思考 " 如何分錢 " 了。

設計股權:分享精神很重要
聊到如何分錢的時候,很多創始人容易犯一個毛病:不願意分享。
續志強老師舉了個例子。
有一位朋友,是出身中科院的科學家,有核心技術和專利,想要創業。他的兩位年輕合夥人,分别擅長做營銷和做運營管理。
這位科學家,就找到續志強老師,說我想這麽設計股權,你看看行不行。這兩位合夥人,我想一人給他們 5% 的股權,你怎麽看?
聽罷此言,續志強老師也沒客氣,說我也不兜圈子。
你把人家當什麽了?
人家辭去工作和你創業,你要占 90%,就給他們一個人 5%?
5% 的股份,對他來說,就是相對更低的離開成本。一旦他看到外邊有更好的機會,真的走了,你怎麽辦?
如果你缺乏分享精神,公司就很難走得遠。
但是,除了分享精神,創始人也不能一上頭,把股權全都分出去。
你一定要清楚,什麽股權,對應着什麽權限。
比如,持股 ≥67% 的,就有絕對控股權。因爲根據《公司法》的規定,一些重大事項如修改公司章程,增資或減資等,需要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比如,持股 ≥51% 的,就是相對控股權,你可以對公司的一些簡單事項進行決策,如選舉董事長,聘請或解雇總經理等;持股 ≥34%,在很多重要事項中,你有一票否決的權力。
關于持股比例,續志強老師也總結了一些不合理分配的典型狀況:
1)公司最大貢獻者,不是控股股東。比如,擁有強大 IP,決定公司營收的人,對公司經營起到重大影響力的人,又比如,有特定資源,像渠道資源的人。
2)股權平均分配。這樣,幾位股東之間,一旦有意見分歧,就難以決策。
3)股權設計中,沒有設計動态調整機制。人總是會變的,無法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的機制,就無法應對多變的情況。比如,在第一段的案例中,提到的 " 分 5 年釋放的人力股 "。
4)價值觀不一緻的人成了股東。股東哪怕再小,但在某些重要文件簽署上,比如股東入夥協議,也是很需要的。如果他拒絕簽署,事情就會變得很棘手。
而且,如果幾位小股東聯合起來,超過某些警戒線,比如超過 34%,就相當于占據了一票否決權,那麽在很多事上,你也會變得束手束腳。
股權設計完成之後,想要落實合夥人制度,你可能還需要設計好資本進入的節奏。
什麽意思?就是你要清楚,在公司發展到什麽階段,比如盈利到了什麽水平,去融多少資,是否引進新的合夥人。
千萬不能急于融資,把過多的股權釋放了出去,用于融資,結果喪失了公司的控制權。
但最後,也可能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你真的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最重要的,可能是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不少合夥人,成事之前和和氣氣。但要麽,總是着眼于短期利益,要麽遇到一點困難,就置公司于不顧。
續志強老師舉了個例子。
當年,有一位王總。他一手創辦了公司,主營汽車發動機配件,年營收達到了 3 億元。
爲了讓公司有更大的發展,王總從外部引入了 5 名履曆光鮮的職業經理人。此外,王總還以很低的内部價格,讓渡了自己持有的部分股份,讓他們成了名副其實的合夥人股東。
起初,一切都好。有了股份,幹得多賺得也多。幾年下來,營收幾乎翻倍,王總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金融危機爆發了。公司的訂單銳減,那都不是腰斬,而是斬到了腳踝,隻有 20% 的訂單。生死存亡。怎麽辦?
這時,五位經理人找到了王總:對不起,我們要撤了。不光要撤,他們還要求王總按照當時公司估值,回購股票。因爲事先沒有約定好股東的退出方式,王總隻好同意。但公司賬面上的錢不夠,他隻好把房子賣掉,才湊夠數目。
經此一役,王總元氣大傷,整整三年才緩過來。
不難看到,這幾位高管加入王總的公司,隻是爲了短期的報酬,并沒有長期和公司共同進退的打算。釋放的股權,也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這就是合夥人,缺乏合夥力的表現。
什麽是合夥力?續志強老師給了一個公式。
合夥力 = 共同的價值觀 × 互補的能力 × 勤勉盡責的熱情。
共同的價值觀,就是你們遇到選擇後,不約而同的選擇。互補的能力,就是你果斷,他細心。勤勉熱情,就是趕完三趟班機,還能打開視頻會議的心力。
合夥力,雖然在六維模型的最後,但它反而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件因素。
畢竟合夥人制度,也隻是一種手段和工具,目的是激勵和綁定。如果合夥人之間,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那麽合夥人制度設計得再好,也沒有作用。
最關鍵的,可能是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在這個時代,想依靠個人獲得成功,不是不可能,确實概率太小。
畢竟,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目标。這些目标,就像一塊塊大石頭,單靠你自己,真的很難。
找幾個和你互補的夥伴,大家一起使勁,一起碰撞,并肩作戰,才能不斷撬起石頭,開啓新的旅途。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和夥伴們、團隊們相處,續志強老師今天的分享,可能就給了我們一個精彩的答案。
一個人可能走的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祝你擁有值得信賴的團隊,也成就更大的事業。
* 文章爲續志強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中國政府網:我國中小微企業已超 5200 萬戶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06/content_6887257.htm
觀點 / 續志強 主筆 /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