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0 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最新公募基金保有量規模 100 強榜單。令人意外的是,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兩大券商分列第八和第九位,也是自榜單公布以來首次跻身前十。
在這份榜單裡,中信和華泰一直是券商中的佼佼者,曾交替坐上細分榜單的頭把交椅。從過往的雙雄争霸到如今攜手前十,這背後有什麼值得思考呢?
中信和華泰首現前十
在中基協公布的 2022 年第四季度公募保有量百強榜單上,券商保有規模合計為 12570 億元,環比增長 7.62%。
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分别以 1417 億元、1226 億元,依次為券商類代銷榜上的前兩位,同時跻身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第 8 名、第 9 名,曆史上首次雙雙跻身前十強。
事實上,中信和華泰一直是券商公募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中過千億關口的兩家券商。華泰、中信的保有量 " 一哥 " 争奪戰也一直在上演。僅 2022 年以來,中信和華泰也是輪流居首。
2022 年一季度,華泰證券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為 1230 億元,位居全部機構的第 12 位,成為當時的券商一哥。而緊随其後的中信證券權益類規模隻少了不到 70 億元,雙方在非貨币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則是打成平手。
2022 年二季度,華泰證券在權益類基金規模為 1266 億元,以微弱的優勢領先,但是在非貨币公募基金保有規模,中信證券則是實現超越。
而在 2022 年三季度,華泰證券權益類基金和非貨币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分别為 1075 億元、1325 億元,位居券商類榜首,中信證券緊随其後。
而在最新公布的 2022 年四季度,中信證券則是實現了全面反超。
ETF 保有量持續增長
事實上,頭部機構基金規模保有量格局早已形成,券商始終遊離在前十名之外。過往的四季度,中信和華泰攜手挺進權益類公募基金保有量前十,其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思考。
深圳某券商财富管理人士向記者表示:" 我估計可能是 ETF 方面的增量較為明顯。因為去年 11 月份起,權益類資産觸底反彈,是收益比較确定的一個階段,資金借 ETF 博反彈是不錯的選擇。與此同時,債市的劇烈波動,相關類型的基金其資金是外流的。"
而一位中型券商财富管理人士則是表示:" 公募基金對 ETF 傾注了很多精力,為了 ETF 的保有量,基金公司也是花費了不少的精力。另外,ETF 這個業務規模也比較特殊,首先是基金公司要搶首發,同類的主題 ETF 也很多,還要拼行業地位。對于市場而言,保有量第一名沉澱下來,才能夠真正做強做大,建立起整個生态。"
滬上某券商人士則是指出,其實去年四季度公募 ETF 是有增量的。
申萬宏源金融工程團隊認為,2022 年 ETF 發行放緩,但總體來說,ETF 市場數量和規模依然持續擴大,ETF 總數量從 2022 年初 641 支增加到 2023 年初的 763 隻,市場總規模從 1.41 萬億元增長到 1.6 億萬億元。行業大類風格上,寬基指數 ETF 發行總規模最大,先進制造類型 ETF 發行數量最多。2022 年新發的 ETF 産品主要還是以 5 億元以下的,小規模 ETF 為主。20 億至 50 億以上發行規模的産品更少。資金淨流入交稿的 ETF,主要以寬基指數 ETF 為主。
某券商非銀人士也向記者表示:" 華泰的增長是因為那個統計口徑,把 ETF 拉入進去,那個一、二季度就表體現出來了。"
快速發展的 TO B 業務
2022 年的市場,從年初的股債雙殺,到四季度的債市遭遇沖擊,投資者遭遇資産荒。
零售端承受的壓力,讓券商财富管理也在大量開拓 to B 業務。事實上,投資者機構化已成大勢所趨。客戶機構化趨勢将催生更多客需型業務需求,且機構業務競争優勢将更多體現在産品化能力。
" 四季度數據顯示,頭部券商發力基金銷售業務的效果較為明顯,多家券商的保有量規模也出現明顯增長。去年大家都在做 to B 業務。" 滬上某券商财富管理人士指出。
而從機構需求來看,機構業務對牌照、産品支持、人才、業務聯動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要求,頭部券商具備綜合實力和先天優勢。
此外,海通證券非銀團隊認為,盡管從代銷規模來看,券商的代銷規模遠低于銀行,但進入百強榜單的券商機構數已遠超銀行。其中,中信、華泰股 + 混及非貨保有規模同比增速均超過 35%,廣發、招商證券等排名前列。近年來,券商财富管理轉型步伐加快,在組織架構以及産品引入上比銀行更具靈活性,有較大上升空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