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仍是制造業強國,但在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已從二戰後的 50% 以上跌至 2023 年的 12%。
流行的說法是:美國不稀罕制造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産品 …… 服務業才是王道 …… 重資産不是好的商業模式 …… 果真如此,美國根本不需要 " 再工業化 "。
特朗普打了這些人的臉!
" 讓美國再資偉大 " 的核心,就是讓美國再次成爲第一工業大國。
" 看不上眼 " 的非高端
過往幾十年,美國着力發展的是高端制造,如半導體、軍工、飛機、醫療器械等。
2023 年,美國貿易總額 6.88 萬億美元(貨物貿易 5.16 萬億美元、服務貿易 1.72 萬億美元)、逆差 7734 億美元。
受俄烏沖突影響,國際能源、化工、糧食價格不同程度上漲,美國是最大受益者—— 2023 年,加工石油 / 原油 / 天然氣出口金額 3486 億美元、同比增長 56.8%;農産品出口 1749 億美元(中國是第一目的地,消費 300 億美元、一半是大豆);石油 / 化工産品出口 1670 億美元。
高端制造強大、國際局勢有利,2023 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還是達到 1.05 萬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 2800 億美元),正是由 " 看不上眼 " 的 " 非高端制造 " 造成的。
有人仍堅持認爲 " 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不能 " 低估美國制造業的全球競争力 "、" 制造業仍是美國國民經濟強有力的支柱 "。統統沒錯,但再多 " 贊美詩 " 也不能緩解每年 1 萬億美元貨物貿易逆差帶來的隐患。
糧食、能源是剛需。對生活在工業品海洋中的現代人,工業品也是剛需。穿舊衣、破鞋,家電都是 10 年以上的舊貨,吃得再好也難言幸福。
對海外非高端工業品過度依賴,即便本土高端制造、服務貿易冠絕全球,仍會産生巨額貿易逆差。
二戰以來,美國産業工人在就業人口中的比例從 30% 以上降到 10%。2024 年約有 1300 萬,較本世紀初減少約 500 萬。盡管美國産業工人時薪、人均産值 " 遙遙領先 ",但這些與失去工作崗位的 500 萬産業工人無關。
特朗普的 " 再工業化 " 就是要盡可能自己生産居民所需的工業品(不論是否高端),提高就業率、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認知:美國已非制造業超級大國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最近發布的《工業化的未來》,中國是全球唯一的制造業超級大國,占全球産出的三分之一,約等于美國的 3 倍。該組織預測,2030 年中國工業産出将達到全球的 45%,相當于美國的 4 倍。
" 美國已非制造業超級大國 ",或許有人覺得難以置信。證據俯首皆是,僅舉三例。
首先是發電 / 用電量。
馬斯克多次在社交媒體表示:中國工業産能遠超過美國,依據就是發電量。
馬斯克的邏輯基本正确——工業産能與工業用電量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
2023 年,中國總發電量 9.46 萬億度、美國 4.49 萬億度、歐盟 2.7 萬億度。
2023 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 9.24 萬億度。其中,第一産業用電量 0.128 萬億度;第二産業用電量 6.07 萬億度(工業 / 建築業用電),占比達到 66%;第三産業用電 1.67 萬億度;城鄉居民用電 1.35 萬億度。
2023 年,美國工業用電量 0.93 萬億度,排在居民用電(1.5 萬億度,人均用電爲中國的 6.5 倍),商業用電(1 萬億度)之後。
其次是工業增加值。
2023 年中國 GDP 結構:第一産業(農業)增加值 9 萬億、第二産業(工業 / 建築業)增加值 48.2 萬億(6.85 萬億美元)、第三産業(服務業)增加值 68.8 萬億。
2023 年,中國、美國、歐盟(27 國)工業增加值分别爲 4.68 萬億美元、2.8 萬億美元、2.55 萬億美元。
按平均彙率,2023 年中國工業增加值是美國的 167%;若按照購買力平價則超過美國的 300%。
最後看汽車産量。
2023 年全球汽車産量約 9350 萬輛。其中,中國、美國、日本生産汽車産量分别爲 3016 萬輛、1061 萬輛、900 萬輛。
看重該指标的原因有三:
1)汽車由上萬個不可拆解的獨立零部件組成,産業鏈非常長;
2)車用零件的質量标準高于絕大多數行業。要達到 " 車規級标準 ",必須經過一系列嚴格測試和認證。
涉及發動機(約 1000 個零件)、變速器(約 800 個零件)、懸挂 / 制動系統 ( 約 700 個零件 ) 的零部件對材質、工藝、加工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電氣系統(約 1000 個零件)、安全系統(200 個零件)、車身框架(700 個零件)的質量标準也遠高于普通工業品。
3)規模龐大,能有效帶動上遊産業升級
以發動機爲例:每年生産 3000 萬台,意味着要制造 300 億個高精度零件(假如精度是百分之一毫米),爲制造這 300 億零件需要動用 30 萬台高精度設備(精度至少千分之一毫米)。這 30 萬台高精度設備又要求更高端的設備來生産。而且,由于數量龐大,上述所有産品 / 設備的生産必然高度标準化、自動化。整個國家的工業制造水平,因此水漲船高。
所有成功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都離不開汽車工業的騰飛。
還可列舉出許多:2023 年中國空調、冰箱、洗衣機産量分别占全球的 83%、58%、52%;光伏組件産量占全球的 84.6%;動力電池産量占全球的 75%;造船量 4232 萬載重噸、占全球的 50.2%……
再工業化不是 " 川劇變臉 "
工業化、再工業化都不是 " 川劇變臉 " ——咻一下 " 工業化 ",咻一下 " 去工業化 ",再咻一下 " 再工業化 "。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是一部部血腥曆史(" 羊吃人 "、" 血汗工廠 ",塗炭兆億生靈的對外戰争)。
二戰中歐洲工業重鎮都受到嚴重破壞,甚至化爲一片瓦礫。爲避免一戰後的曆史重演(催生納粹),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列強再工業化。考慮通脹因素,美國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援助、贈予相當于 2024 年的 1700 億美元。
二戰後,日本首先發展煤炭和鋼鐵,爲經濟複蘇奠定基礎,大約用了 10 年。進入 60 年代,基礎設備齊備、财政支持給力、勞動力豐富且素質高(高中畢業生占 60%),日本制造業才開始騰飛。
新中國工業化從前蘇聯援建的 156 個項目開始,經曆 70 年方有今天的成就。
從奧巴馬上任,美國 " 再工業化 " 之路已走了 16 年。
奧巴馬開啓的 " 再工業化進程 ",主要措施有三方面:
一是加大基建、醫療、教育、新能源方面的投資(聯邦政府直接提供約 1.1 萬億美元);
二是穩住傳統制造業、引導新興高端制造業。例如,聯邦政府直接向克萊斯勒(47 億美元)、通用汽車(300 億美元)注資,幫助企業渡過生死大關;在全國範圍内建立制造業創新中心;關注納米技術、先進陶瓷、混動技術、生物技術、風力發電、複合材料 ……
三是降低 / 取消制造業相關原材料、基礎化學品關稅,降低制造業成本。
2016 年特朗普勝選的秘訣是 "口号對‘紅脖子’而言淺顯易懂 ":" 在美國本土制造 "、" 雇用美國人、" 用美國貨 "。
特朗普的思路與奧巴馬不同。一是大規模減稅,降低企業負擔;二是貿易保護,試圖扭轉貿易逆差;三是大力發展傳統化石能源。
拜登延續了前任的部分舉措,并聚焦高端制造、芯片、新能源等産業。
奧巴馬執政 8 年,國債淨增 10 萬億美元(從 11 萬億至 19 萬億);特朗普隻用 4 年(第一任期)就使國債增長 11 萬億美元(從 19 萬億到 30 萬億);拜登持政 4 年,國債增長 6 萬億美元(從 30 萬億到 36 萬億)。論燒錢速度,特朗普遙遙領先。
美國 " 再工業化 " 已啓動 16 年,國債從 10 萬億美元增至 36 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卻一路下滑到 12%(2023 年)。
" 兵發雲南去者 "
不必等到 2028 年,現在就可推知特朗普領導 " 美國再工業化 " 的結局,因爲 " 苗頭 " 不對:
第一,美國資本缺乏熱情
世界第二制造業大國再工業化,意味着成千上萬億美元的投資機會。
嗅覺靈敏的金融資本、産業資本理應聞風而動。哪些行業是複興的重點,資金需求、收益預期 …… 類似的讨論應當很熱烈。性子急的已秣馬厲兵、枕戈待旦,要在第一時間殺入熱門賽道。
但美國資本對喊了 16 年的 " 再工業化 " 似乎缺乏熱情。當紅明星仍然是英偉達、谷歌、蘋果,不見 " 再工業化概念股 " 的影子。
第二," 閉關鎖國式 " 再工業化
再工業化需要全球資金、技術,所謂衆人拾柴火焰高。
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中國大規模引進外資、減免稅收," 以市場換技術 "。特朗普卻想以 " 閉關鎖國 " 姿态實現美國的再工業化!
對海外投資缺乏制度性保障
特朗普多次表示要讓從美國賺錢的外國企業把工廠移到美國,增加美國就業。但言行并不一緻—— 2024 年 12 月 2 日,特朗普宣布:
完全反對曾經強大無比的美國鋼鐵公司被日本制鐵公司這家外國公司收購 ……
将通過一系列稅收激勵和關稅措施,使美國鋼鐵再次強大和偉大起來,而且會迅速實現 ……
( 即給予本國企業稅收激勵,對外國産品課高額關稅,拒絕海外投資 )
日本公司都是這種待遇,中國資本敢去美國投資嗎?假如甯德時廠在美國建廠,焉知特朗普是否會要求交出技術、任命美國公民擔任 " 一把手 ",甚至限期強制收購。
供應鏈 / 市場的全球化認識不足
1950 年代,美國生産汽車所用的上萬個零部件都來自本土。其他國家的産品沒有技術、成本優勢,還得花運費。
而到 2023 年,美國僅從墨西哥、中國就分别進口了價值 652.8 億美元、146.8 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
特朗普動辄揮舞關稅大棒,10%、25%、60%、100% 張口就來,遭到當頭一棒的首先是他想 " 保護 " 的福特、通用。
再工業化需要拓展海外市場。生産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美國産品才更有競争力。高舉逆全球化大旗,美國工業品賣給誰?
總之,閉關鎖國不可能讓美國制造業 " 再次強大和偉大 "。
第三,對新能源的态度
再工業化需要更多的能源,最好是清潔能源,如光伏、風電等。大規模進口并布置新能源發電設施,把能源缺口補上之後再對海外供應商 " 翻臉 " 不遲。
而美國對海外新能源産品的壁壘卻不斷加碼。就在 11 月 29 日,美國商務部對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光伏産品發布裁定:反傾銷稅率最高可達 271%。這是在卡自己的脖子。
第四,生産設備沒着落
再工業化需要添置大量生産設備,從煉鋼廠到汽車廠,可能還有冰箱、彩電工廠。
創造一個制造業崗位所需固定資産投資通常高于服務業。假如要增加 300 萬個制造業崗位,固定資産投資 3000 億美元不算多(中國都要 40~70 萬人民币),總不能讓 300 萬工人赤手空拳吧?
鑒于其他發達國家也 " 去工業化 " 了,購買中國設備幾乎是唯一選項。價格公道、供貨快、包運費、包安裝。# 交鑰匙工程 #
如有現成廠房可用,盡早下單,新生産線在特朗普任内就能投産。隻有迅速拉高行業人數,才能讓美國人看到希望。
趁美元購買力尚在,由中國提供再工業化所需設備,美國是最大赢家,不知特朗普有沒有這樣的智慧。
總之,再工業化是系統工程,從吸引多元化投資、培養合格工程師 / 技術工人、解決能源 / 交通瓶頸到建立全球供應鏈和産品銷售渠道。
羅斯福上任 100 天頒布 17 個法案,将美國從瀕臨崩潰中拯救出來,足見雄才大略,準備充分,有系統思維。特朗普更像是演員," 角色 " 是總統,再工業化是 " 台詞兒 ",加關稅是 " 道具 "。
劉寶瑞有個段子說:戲台上将軍下令 " 發兵雲南去者 ",四個打旗兒的轉一圈後高唱 " 兵至雲南 "。
去工業化 " 邪路 "
" 再工業化 " 是對 " 去工業化 " 糾正,目前看來困難重重。人們不禁要問,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何以走上 " 去工業化 " 這條邪路。
總結起來有兩點:政客短視、資本貪婪。
政客爲拉選票推行的舉措,往往給美國制造業帶來深遠的傷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瓊斯法案》摧毀美國造船業:
上世紀 20 年代生效的《瓊斯法案》,以支持就業及國家安全爲由對本國造船業實施極緻保護。
該法案規定:在美國境内河流及沿海岸航行的船隻,以及在美港口從事貿易活動的船舶,必須由美國制造、在美國登記、由美國公民持有 75% 以上産權、高級船員必須是美國公民。
一、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給美國造船業帶來利潤豐厚的軍工訂單,過度保護讓造船企業失去市場競争優勢。
冷戰結束後,美國造船業迅速衰落。
2023 年,美國民用船舶産量僅 10 萬載重噸,與中國相差數百倍!
2024 年前三季度,中國造船完工量 3634 萬載重噸、占全球的 55.1%;承接新船訂單量 8711 萬載重噸、占全球的 74.7%;季度末手持訂單量 1.93 億載重噸、占全球的 61.4%。
資本以逐利爲目的。本國要素成本上升、工會日漸強勢,資本必然轉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
造成制造業空心化的因素不消除,再工業化就是一枕黃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