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132 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全文共 6851 字,配圖 13 幅,閱讀需要 17 分鍾,2023 年 11 月 24 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 "Kagohl 3" 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 齊柏林大恐慌 " 這一名詞源自 1915 年,是倫敦人民對德軍飛艇的連續空襲造成的恐慌效果的回應。而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英戰略性空襲的開端。然而從 1916 年 2 月開始,英國爲了對付飛艇威脅,新組建了 10 個飛行中隊,完善了國土防空系統的指揮權,并在同年 4 月爲攔截飛機配備了能夠炸開飛艇氣囊的伯洛克高爆子彈和裝填有黃磷、能夠點燃飛艇氫氣的白金漢燃燒子彈。1916 年 9 月 3 日淩晨,德國陸軍的 SL.11 号飛艇在倫敦上空被使用燃燒子彈的英國飛機處決,标志着齊柏林大恐慌開始走向末路;而在不久後的 10 月 1 日,德國最傑出的飛艇指揮官也在倫敦上空被擊落身亡,徹底宣告了飛艇的失敗。
圖 1: 1916 年 9 月 3 日,威廉 .L. 羅賓遜少尉駕駛 BE.2c 型飛機擊落了夜襲倫敦的 SL.11 号飛艇,這是英國第一次擊落本土上空的德軍飛艇,在當時轟動一時
然而,德國人很快就啓動了遠程重型轟炸機對倫敦實施了更強烈的空中襲擊,并造成了比飛艇襲擊更大的人員傷亡。而在 1917 年 10 月 -1918 年 5 月,德意志帝國空勤隊的齊柏林巨型轟炸機也出動數次對倫敦實施了夜間轟炸,爲德意志帝國這場曆時三年的對英戰略轟炸奏響了片尾曲。
本篇,作者将詳細介紹齊柏林巨型轟炸機對倫敦的恐怖襲擊以及參與行動的具體型号。
老樣子,先介紹一下齊柏林巨型飛機襲擊倫敦的前因。1916 年 10 月的失敗令德意志帝國空勤隊總司令恩斯特 . 馮 . 霍普納中将認識到飛艇襲擊倫敦已經失去了應有的破壞效果和戰略意義,相比之下,新興的遠程轟炸機雖然載彈量不如,但人力成本更占優勢,而且飛行速度和結構強度更能應對越來越可怕的英國飛機攔截。1916 年 11 月,這項代号 " 土耳其十字 " 的戰略空襲行動被制訂,要求在 1917 年 2 月 1 日湊齊 30 架高空性能優異的戈塔 G.IV 重型轟炸機襲擊倫敦。
1916 年 11 月,原隸屬于第 1 戰鬥聯隊的 3 個中隊被選定爲對英戰略轟炸機部隊的核心力量,這些中隊都曾駕駛戈塔轟炸機襲擊過法軍目标,經驗豐富;而在 1917 年 1 月,德國在普魯士帕德伯恩地區組建了戰鬥聯隊學校,将嚴格選拔出來的海軍飛行員和陸軍飛行員派往這裏學習如何駕駛大型飛機飛越北海上空,這些學員的标準以駕駛或改裝過雙引擎飛機優先。
還是在 1916 年 11 月,首批兩架走下生産線的戈塔 G.IV 重型轟炸機被送往第 2 戰鬥聯隊接受測試,結果表明該機引擎、燃料箱和機身材料存在缺陷,于是馬上要求戈塔飛機制造廠加以改進。1917 年 3 月,該機開始裝備對英戰略襲擊部隊,而就在該月 5 日,在帝國空勤隊參謀長湯姆森上校的推薦下,時年 34 歲的恩斯特 . 布蘭登堡上尉被任命爲部隊總指揮,他在 1916 年的戰鬥中證明自己是一個能讓部下愛戴的飛行指揮官。
圖 2: 恩斯特 . 布蘭登堡
1917 年 4 月 3 日,在解決了航程、導航、聯絡、救援、護航、自衛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後,人類曆史上第一支戰略轟炸機部隊:陸軍統帥部直屬第 3 戰鬥聯隊在比利時正式組建,名義上隸屬于佛蘭德斯第 4 集團軍。該聯隊下轄第 13、14、15、16、17、18 中隊,總計擁有 30 架戈塔 G.IV 重型轟炸機。而在 1917 年 6 月 13 日,經過兩次針對東南部城鎮的襲擊後,該聯隊對倫敦實施了一戰時期最慘烈的空襲,短短 15 分鍾就導緻 162 死 432 傷。而在 1917 年 7 月 7 日,該聯隊再次襲擊倫敦,造成 54 死 190 傷,還在空戰中幹掉了兩架英國戰鬥機,可以說是深具侮辱性和攻擊性。
圖 3: 在 1917 年夏季最讓倫敦市民懼怕的德國飛行器:戈塔 G.IV 重型轟炸機
不過,就在 1917 年 7 月,被兩次晝間轟炸打疼的英國戰争内閣立刻組建委員會讨論首都防衛事宜,最終推選了本已退休的優秀将領:揚 · 克裏斯蒂安 · 史末資主持事務。史末資在當月提交的報告使得英國組建了人類戰争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土防空系統:倫敦防空區(London Air Defence Area),由炮兵專家愛德華 · 阿什莫爾準将于 1917 年 8 月 5 日就任總指揮。
愛德華準将上任後改變了倫敦防空系統零散無序的局面。他将高射炮集中在倫敦以外 25 英裏處組成一道外線拆散德軍轟炸機編隊,同時在倫敦市周邊設置所謂的 " 綠線 ",允許炮手将所有飛躍該線的飛機視作敵人。愛德華準将還積極調動沿海地區的防空力量,很多平民在感召下自願利用這些地方的瞭望塔配合官方力量偵查德軍轟炸機的動向,龐大而有效的防空預警電話網也迅速建立起來,而英國皇家海軍也頻繁出動軍艦在海岸線待命,一旦看到德軍轟炸機,立刻用無線電台發出警告。這些努力的成果就是 1917 年 8 月 22 日的勝利,當天襲擊多佛的德軍轟炸機有将近一半被擊落,其他的也挂了彩。這次空戰被譽爲 " 第一次不列颠之戰 " 的轉折點,而 " 第一次不列颠之戰 " 指的就是 1917 年開始的德軍轟炸機對英戰略空襲。
事實上,早在 1917 年 2 月,第 1 戰鬥聯隊的參謀長沃爾夫岡 . 韋斯就發表了題名爲《對倫敦的空襲》的論文,他在論文中預測轟炸機針對英國的晝間空襲最多隻能維持三個月,因爲屆時英國必定會把本土防空力量大幅度加強,所以轉向夜間轟炸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從 1917 年 5 月 25 日旗開得勝到 1917 年 8 月 22 日折戟沉沙,還真就剛好三個月。無奈的第 3 戰鬥聯隊第二任聯隊長魯道夫 . 克萊恩上尉與高層商讨後決定後續空襲全面轉向夜間。
圖 4: 魯道夫 . 克萊恩,這位上尉之所以能在 1917 年 6 月 23 日接任第 3 聯隊長一職是因爲他在第 1 戰鬥聯隊服役時表現出的奉獻精神和領導能力
1917 年 8 月,第 3 戰鬥聯隊裝備了改進飛機:戈塔 G.V 重型轟炸機,雖然這種飛機與前作相比在爬升率上有退步,但移動速度要更勝一籌,而且改正了油箱的安全問題。1917 年 9 月 4 日,5 架德軍轟炸機成功實施了首次針對倫敦的夜間飛機襲擊,有 2125 千克炸彈在 2000-4000 米高度命中這座城市。由于爲了提高夜間起降安全性而削減了出動數量,再加上夜間飛行導緻的投彈精度下滑,使得此次襲擊隻造成 16 死 56 傷,但引發的恐慌程度卻絲毫不弱。本次襲擊取勝後,克萊恩上尉向霍普納中将遞交報告,除了指出随着更快速的戈塔 G.V 的服役,應當準備借助有利天氣和敵方意識松懈時由 25 架轟炸機在 4500 米高度重新發起倫敦晝間襲擊外,還提出了與本篇主題對應的意見:借助 R 型轟炸機的力量對倫敦展開更強大的夜間襲擊。而 R 是德語 " 巨人飛機 " 的首字母。
圖 5: 1917 年 8 月最先裝備第 3 戰鬥聯隊的戈塔 G.V 重型轟炸機,序列号 670/16
在巨人飛機領域邁出第一步的正是齊柏林伯爵。1914 年戰争爆發後,依靠自己的硬式飛艇發家揚名的齊柏林卻清楚的認識到飛艇除了造價昂貴生産緩慢外,還存在結構脆弱和無法适應惡劣天氣的問題,而伯爵也在此時注意到了留學自美國的飛機設計師赫爾穆斯 · 赫斯,他在 1913 年計劃制造一架翼展高達 43 米并安裝有 4 台 250 馬力汽油機的巨型水上飛機,試圖在 1915 年駕駛該機跨越大西洋參加舊金山世界博覽會。然而戰争打破了他的夢想。
但齊柏林伯爵卻在這個夭折的計劃中看到一種極具潛力的遠程飛行兵器,于是試圖在此基礎上打造一種可以攜帶 1 噸炸彈飛行 600 公裏的巨型轟炸機。1914 年 9 月,齊柏林伯爵聯手羅伯特 . 博世公司成立了專門負責研發巨型轟炸機的 VGO 公司,而該公司的第一款作品就是 1915 年 4 月 11 日首飛的 VGO.I 重型轟炸機。這種巨型轟炸機安裝了三台當時歐洲功率最高的飛機引擎:邁巴赫 HS 型 240 馬力汽油機,由 6 具散熱器負責降溫,擁有 1 具在機鼻位置的牽引式螺旋槳和 2 具在機翼間引擎艙後方的推進式螺旋槳,機身采用鋼制骨架 + 木梁混合結構。更驚人的是,這種轟炸機的翼展高達 42.2 米,載彈量也有 1 噸之多,是當時飛機體型載重之最。
圖 6: 1915 年 4 月 11 日,VGO.I 飛機在戈塔機場完成了首次飛行
圖 7:1916 年 2 月,VGO.I 加入德意志帝國海軍空勤隊執行在東線的戰術任務,并改名爲 "RML.1",意爲 " 德意志帝國海軍陸基飛機 1 号 "
1916 年 3 月 -6 月,随着英國航空部隊作戰力量的不斷加強,英軍飛機轟炸位于曼澤爾的德國齊柏林飛艇工廠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大。爲了防止敵軍空中力量對德國飛艇計劃和巨型轟炸機計劃造成嚴重打擊,一向支持齊柏林巨人飛機的湯姆森少校敦促齊柏林飛艇公司在更安全的地方建立一個附屬飛艇工廠,而齊柏林公司于 1916 年春季便在位于柏林附近的斯塔肯(Staaken)開始了新工廠的建造。
1916 年 6 月 15 日,負責巨型轟炸機研發的齊柏林公司下屬子公司:東戈塔結構測試有限公司(Versuchsbau GmbH Gotha-Ost ,簡稱 VGO)的技術人員們開始向斯塔肯轉移。1916 年 8 月 1 日,VGO 公司正式從戈塔(Gotha)搬遷到斯塔肯,并更名爲 Zeppelin-Staaken Flugzeugwerft GmbH,意爲 " 齊柏林 - 斯塔肯飛機制造有限公司 "。此次遷址也算是齊柏林巨人飛機發展的自然結果,與原先的戈塔制造廠(Gotha Waggonfabrik)相比,齊柏林公司自己打造的斯塔肯工廠能爲巨型飛機的研發與制造提供更好的設施、更大的空間。
而早在 1916 年 2 月,該公司就開始了基于 VGO.I 技術的第四代巨型轟炸機的打造,而這就是 8 月 16 日在斯塔肯首飛成功的齊柏林 - 斯塔肯 R.IV 重型轟炸機。這種轟炸機的機身結構與前作相比沒啥太大變化,但動力卻得到了加強:其機鼻位置安裝了共用變速箱的 2 台串聯式梅賽德斯 D.III 型 160 馬力汽油機,左右兩個機翼間引擎艙換裝 4 台串聯式奔馳 Bz.IV 型 220 馬力汽油機,三具螺旋槳改用 4 葉片款式,機翼支柱中段新增重力式副油箱。更強悍的動力使得齊柏林 - 斯塔肯 R.IV 這個翼展 42.2 米、最大起飛重量 13035 千克的巨獸依然有 125 公裏 / 小時的速度,而且載彈量也達到了 2000 千克,是此前型号的兩倍。
圖 8: 1916 年 8 月 16 日首飛成功的 R.IV 重型轟炸機
這架巨型轟炸機的機組人員由七名官兵組成,包括一名機長、駕駛員、一名副駕駛、兩名供油機械員、兩名引擎機械員、一名無線電操作員。無線電操作員負責操縱當時專門安裝在巨型轟炸機上的無線電設備:最初爲奧匈帝國轟炸機制造的西門子 - 舒克特(Siemens-Schuckert)發射器和 Telefunken 接收器。收發機電力由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設計的發電機提供,該發電機由小型 2 缸博世汽油機驅動。齊柏林 - 斯塔肯公司曾經嘗試通過将發電機直接連接到飛機引擎或通過安裝在滑流上的小型螺旋槳來驅動,但均未成功。
圖 9: 負責維護機鼻引擎的機械師
圖 10: 位于駕駛艙的飛行員和副駕駛
圖 11: 帶有前端機械師座艙的翼間引擎艙,可以看到後面有一具直徑 4.3 米的四葉片螺旋槳
1917 年 5 月 5 日,齊柏林 - 斯塔肯 R.IV 重型轟炸機被德意志帝國空勤隊采納,于 6 月 12 日從戈塔經多貝裏茨和柯尼斯堡飛往阿爾特奧茲,加入了在東線戰場行動的第 500 巨人飛機分隊(Rfa 500)。1917 年 6 月 28 日至 29 日,該機成功夜襲了位于沃爾瑪的俄軍目标,1917 年 7 月 8 日至 9 日,該機又轟炸了奧賽爾和其它俄軍設施。
圖 12: 1917 年 5 月通過帝國空勤隊測試的齊柏林 - 斯塔肯 R.IV 重型轟炸機,可以通過周圍站立的公司人員和軍方代表看出該機巨大的體格
此戰過後,齊柏林 - 斯塔肯 R.IV 重型轟炸機被轉交給第 501 巨人飛機分隊使用。在從阿爾特奧茲(Alt-Auz)到梅斯(Metz)的航程中,阿爾特奧茲—柯尼斯堡(Konigsberg)和柯尼斯堡—多貝裏茨(Doberitz)的階段飛行全部順利完成。兩個階段都在夜間飛行,期間沒有出現故障。1917 年 7 月 18 日,齊柏林 - 斯塔肯 R.IV 重型轟炸機在柯尼斯堡順利降落,當時機場一片大霧。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第 501 巨人飛機分隊(Riesenflugzeug-Abteilung 501)是 1916 年 4 月 3 日在維爾納(現立陶宛維爾紐斯)附近的波魯巴諾克(Porubanok)正式成立的,是專門操縱巨型轟炸機對東線俄軍目标實施遠距離戰術轟炸的精銳。此時還沒人知道,這支分隊會在不久後遠征大英帝國。
然而,到了 R.IV 型号時,齊柏林的巨型轟炸機家族依然沒有一個成員獲得過量産訂單,而這問題就出在發動機布局上。實戰證明,齊柏林 - 斯塔肯系列巨型轟炸機确實是航程遠、載彈量大的強大飛行兵器,稱之爲 " 飛機中的齊柏林飛艇 " 并不爲過,但這個系列将 2 台共用變速箱的串聯式發動機安裝在機鼻位置的設計存在不小的缺陷。
雖然在機鼻位置安裝大馬力汽油機和大直徑螺旋槳能夠爲巨型飛機提供足額動力,但這種配置需要在機鼻處安裝相當高的起落架,這反過來增加了在不平坦的地形上急劇着陸時發生拿大頂的概率,一旦發生拿大頂事故,油箱裏的汽油就很容易潑在高溫的機鼻發動機上造成可怕的火災,而這幾個型号的機鼻引擎都很靠近機身燃料箱。
此外,将兩台汽油機與變速箱串聯起來共同驅動一台螺旋槳的設計方案所對應的變速箱的設計與制造成本都很高,而且耗時很長。如果繼續采用這種設計,變速箱将成爲巨型飛機加速生産的一大要命瓶頸。更重要的是,發動機混合連接多個變速箱會大大加重機械複雜性,而惱人的故障率也會随之提高,就算配備最優秀的技術人員進行維護也難以改變問題,更不用說這種人才非常緊缺。
經過慎重考慮後,齊柏林 - 斯塔肯公司決定在新型号中舍棄這種複雜且不可靠的動力系統。機鼻引擎設計被取消,改進後的動力系統選擇将兩個發動機前後串列在放在一個引擎艙中,它們将不再互相幹擾,而是各自驅動一部直徑 4 米的木質雙葉片牽引 / 推進式螺旋槳,從而選擇了一個更加簡便的動力布局。這種布局成爲了後續型号的标準配置。
圖 13: 齊柏林 - 斯塔肯公司繪制的引擎布局草圖,可以看出這種設計要求在一具引擎艙的前後兩端安裝 2 台互不幹擾的串列式發動機,它們同時爲飛行提高推進 / 牽引力
到 1916 年中旬,齊柏林 - 斯塔肯公司的姊妹公司:齊柏林 - 林道公司(Zeppelin-Werke Lindau)完成了對串列安裝發動機前後牽引 / 推進式動力配置的全面性能測試,測試結果顯示,串列螺旋槳在提供足額動力方面幾乎和單獨操作螺旋槳一樣有效。這些信息被傳輸到了齊柏林 - 斯塔肯公司後引起了一片振奮,技術狂魔們立刻開展了新式巨型轟炸機的制造工作。
新飛機被命名爲 Zeppelin-Staaken R.VI,意爲 " 齊柏林 - 斯塔肯巨人飛機 6 号 ",是齊柏林巨型轟炸機家族的第六代成員。而這個型号也是空襲倫敦次數最多的巨型轟炸機。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