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執無兢
任何一個行業,在面對艱難局面的時候,對身處其中的一些大企業,當然是步步驚心的危局,但也從來都是不可多得的機遇。
沒有例外。
迎來機遇的前提條件是,這家企業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立足自身優勢進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我在多篇小文中已經屢次表達過這個觀點。之前的《上汽這一跪》、《極氪和領克合并,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等文中,都強調了這個看法。
對于很多主流車企而言,在順應新時代之前,在合理的時間窗口内,首先激活體制、激活自身優勢,站住發力腿,然後再跳,是最可以掌控的企業煥新路徑,也最有機會抓住機遇。但事實上,能做到還沒有 " 硬着陸 " 之前,就勇于對自己下刀的企業,并不多。
今天,我們來說說在廣州車展上,廣汽集團發布的三年 " 番禺行動 "。
在各個階段,各大車企都發布過自己的 n 年行動、n 年戰略,n 年計劃等等,那麽爲什麽我對廣汽的三年 " 番禺行動 " 另眼相看呢?
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的講話中,把 " 番禺行動 " 歸結爲四大改革舉措,五大保障。
居前的四大舉措是 " 品牌引領、産品爲王、科技領先、國際市場拓展 ",從措辭上看,其實這四條更像是 " 番禺行動 " 在企業經營策略上的重構,kpi 則是到 2027 年,挑戰自主品牌年産銷規模 200 萬輛,同時自主品牌在集團總銷量占比超過 60%。
四大措施,和兩個剛性指标任務,在最困難的 2024 年底提出來,勇氣和魄力都可圈可點,不過這些前置信息并不是 " 番禺行動 " 的核心内容。相比于這些,五大保障其實更加耐看,堪稱務實向新的 " 廣深 " 式行動綱領。
仔細拆解,以下這幾條才是 " 番禺行動 " 透露的核心信息。
首先是改革!
爲什麽用感歎号呢?因爲就我的記憶來說,我不記得哪家汽車企業在發布一個階段行動計劃中,明确使用過改革二字。
了解中國改開 40 年曆史的人應該都清楚," 改革 " 二字所代表的含義是什麽,伴随這兩個字而生的新聞,通常是 " 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于一家企業而言,之前大多數類似含義的表達,應該是改制,或者調整體制機制等等。
而改革二字,這一次貫穿了馮興亞在廣州車展上所做的 " 番禺行動 " 報告的全文,是這篇宣言的題眼。
所以,廣汽用這個詞的考量,對内對外、對上對下的兩個基本想法,一是強調決心——不能不改、必須堅持;二是宣誓力度——前所未有、必須推進。
考慮到很多年輕朋友對這兩個字未必很熟悉,這裏再多解釋幾句。
改革是通過調整生産關系,調整體制,調整資源分配的原則和方式,來激發體制活力,大幅提升經濟運行的效率,激發經濟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核心是體制改革。
套用到廣汽集團這樣的國有企業裏,也是類似的。其實套用到所有規模巨大的企業中,都有類似之處。
在 20 世紀,汽車産業發生的變革中,除了福特 t 型車的成功之外,其他所有企業的階段性成功,究其原因,都與不同形式的深化企業改革有關。
廣汽集團在企業的各個曆史時期,都扮演過行業改革先鋒的角色,包括合資、創新孵化獨角獸企業和試點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在機制體制改革中的經驗豐富、成果豐碩、自信心強。
所以,和很多國内其他企業對于改革的躊躇不同,廣汽在面對時代挑戰和企業自身挑戰的時候,通常來說,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走改革路,吃改革飯。在廣汽内部,對于改革的認知也非常一緻,這是廣汽此次在 " 番禺行動 " 中強調深化改革的基礎。
國有汽車企業大規模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近十年逐步推進的。有些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了混改,而多數企業因爲規模較大,混改試點比較謹慎,推進多年,過程也非常糾結,這并不意外。
但是,面對這幾年汽車産業和市場環境的劇變,疊加消費力不足和産能過剩等複雜局面,很多試點的做法,事實上不能達到激活體制機制的作用,反而讓企業面對内外壓力,顯得躊躇蹒跚,内部思想不統一,外部行動力不足。
我從來也不覺得,我們的主流車企在這個時代,在技術能力、體系能力和人才儲備方面已經落伍。很多企業表現出來的遲緩、猶豫,甚至可笑,絕對不是由面對新時代一籌莫展所緻,更不是大家喜歡挂在嘴邊上的營銷能力差所緻。
事實上,在主流企業中,這幾年也不乏成長兇猛,或後來居上的,逆風飛揚自然各有各的姿勢,但究其共性,說到底就是四個字——企業活性。企業活性的來源,則是體制激發。
所以,通常我看待汽車這種規模的大型企業的困境反轉,從來不簡單的看什麽技術創新、營銷破局這些。首先看的就是這家企業是不是有能力,有勇氣來激活企業活性。
一般這種激活有兩種,第一種是建立危機共識,第二種就是改革。前者來自我國公共文化中的良好傳統,在企業危機的時候通常能爆發出巨大力量;後者則是更爲徹底和長遠的解決方案。
所以,廣汽集團這次三年 " 番禺行動 ",高舉改革大旗,我認爲在所有主流車企的困境反轉運動中,就應該高看一眼,并持續關注。如果天時地利人和齊備,廣汽改革成功,那會成爲一條行業脫困向新的示範之路。
其次,廣汽的這次改革準備充分。
這可以從兩件事情中看出來。其一,是廣汽的三季報。利潤同比下降超過 97%。一家年産值幾千億的企業,突然一個季度财報,利潤勉強飄紅,外界的解讀通常都是這家企業面臨着生死存亡的大危機了。或者簡單判定,廣汽不行了。
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廣汽的三季報的慘淡數字,恰恰說明了廣汽改革的決心。領導層決定揭蓋子了。中國現當代經濟企業史一次次告訴我們,對于一家國有大型企業而言,不敢于揭蓋子,就不可能有改變的力量,或者說至少很難有改變的持續性力量。而改革不持續,那就不如不改。
同時,揭蓋子也是起跳之前的深蹲蓄力。一家企業要激活體制活性,讓做事情的人背着前面的包袱,是不可能的。具體到汽車,比如庫存、應支付的賬款等等。
通過一個季報的驚悚,既彰顯決心,又輕裝上陣,這才是中國式複蘇之路的有效起點。
其二是集團回歸一線,看 " 市場 " 不看 " 市長 "。
車展前一周,廣汽集團宣布,集團搬到番禺汽車城辦公。用廣汽員工的話說,集團領導從穿西裝變成了穿工裝;用馮興亞的話說,集團要到聽得見炮火的地方戰鬥。
集團回歸一線的直接好處顯而易見,就是效率提升。集團領導理解一線需求,和一線人員理解集團戰略的效率都極大提升,容易統一思想;集團資源配置的決策流程明顯提升,更容易追上當下市場對産品叠代速度的需求并建立優勢;機構、人員明顯可以精簡,降本增效預期極高。
而從更深一層來看。這是企業推進改制所需要的一個鮮明态度。
在八十年代末,市場經濟在國内确立的節點上有句話,叫企業要看 " 市場 " 不看 " 市長 "。廣汽集團換上工裝,來到一線,傳達出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廣汽改革的态度,就是要讓企業更加符合市場運作的實際需求,建立市場需要的企業體制和秩序,廣汽需要面對市場做實事的氛圍,而不是眼睛隻會朝上看的官僚作風。
這兩個動作的決策,對于一家大企業而言,不可能是心血來潮出風頭式的作秀,任何一個動作,如果不緊跟後續的正向變化,對企業的打擊都是難以承受的。所以,窺豹二斑,可知廣汽的改革熱身已經做好。
這是三年 " 番禺行動 " 值得高看一眼的第二個因素。
再次、在三年 " 番禺行動 " 的具體表述中,我可以清晰的看到,廣汽集團的領導層推動改革的決心是理性的、穩健的,而不是沖動的、草率的。
核心一點就是,在提出的所有措施和目标中,其所表露的是廣汽對自身優勢是清楚的,改革策略和路徑的設定,都是推動在激活體制機制的基礎上,激活企業自身優勢,進而建立時代優勢。
在大企業的自體革新運動中,通常也有兩種成功範式。我們以家電行業來看。兩個何小鵬的學長,一個創辦了 tcl,一個創辦了創維。都非常成功。
在世紀之初的家電價格戰和技術升級戰中,兩家都面臨巨大的沖擊。而如今,兩家都活得很好。他們走得就是代表主流企業改革的兩條成功之路。
tcl 是放棄了低利潤的彩電主業,轉而展開技術革新,利用自身在屏幕産業中的供應鏈優勢和科研能力,大力發展未來技術,如今在 mini led 等創新屏幕技術方面,tcl 已經成爲獨角獸型的企業。
而創維則是在長虹、小米、樂視等一輪又一輪的價格血戰中,依托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優化渠道成本,實現了結構性企業降本,最終在價格戰中屹立不倒,熬到了春天,而這樣的優勢和活性又反過來支持了創維跟上了技術創新,建立了新的行業優勢。
所以,跨越式創新、結構性降本,就是大型企業困境反轉的兩條活路。而他們共同的兩個特點,一是堅定改革,二是立足自身優勢。
廣汽的三年 " 番禺行動 " 中,抽絲剝繭之後,說的其實就是三句話,廣汽要立足自身優勢,推進企業改革,同步激發降本增效和有效創新的企業内生活力。
所以,廣汽的三年 " 番禺行動 " 宣言,是到目前爲止,在表述、準備、思路上,讓我覺得最有力量的一份宣言。
中國汽車主流企業現在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兩個,其一是供需失衡導緻的價格戰;其二是産業轉型升級伴随的創新戰。
企業必須首先解決價格戰的痛苦,而解決價格戰的關鍵是快,而不是力,在激烈的低層次的市場競争面前,快就是力。而改革是提速的最佳路徑。
同時,主流企業當然不可能不關注産業轉型升級,但要相信,改革帶來的不隻是快,而是活性,效率帶來的不隻是成本優勢,還有創新優勢。
很多企業在面對當前局面的時候,對内對外的口徑,還是在片面強調适應産業升級和創新,當然,這話在表述上更好聽,但是實際的效果各自心中都應該很清楚。
沒有面對自身優勢、面對時代課題,去激活企業活性,建立統一價值觀的企業,聊創新簡直是個笑話。最後所有創新都指向無原則的吹牛、無止境的内部拉通和無效率的大煉鋼鐵。
非常期待看到廣汽集團這個中國國有大型車企的改革急先鋒,在未來三年交出的這份改革答卷。
綱領已出,就看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