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梁争譽
3 月 31 日,行業老大萬科如期 " 交卷 ",召開 2022 年度業績推介會。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兌現一年前的承諾,實現業績回升。
" 行業形勢的嚴峻性遠遠超出了我們在年初的預計,所幸我們的戰略選擇和經營策略承受住了嚴苛檢驗。" 郁亮在《緻股東信》上表示。
3 月 31 日,萬科召開 2022 年度業績推介會,時代周報記者攝
報告期内,萬科實現營業收入 5038.4 億元,同比增長 11.3%;實現淨利潤 375.5 億元,同比下降 1.4%;實現權益淨利潤 226.2 億元,同比增長 0.4%。
開發經營業務依然是萬科的基本盤。
年報數據顯示,整體營收中,來自房地産開發及相關資産經營業務的營收爲 4704.5 億元,占比 93.4%。
2022 年,萬科實現銷售面積 2630.0 萬平方米,銷售金額 4169.7 億元,同比分别下降 30.9% 和 33.6%。可供對比的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 13.6 億平方米,同比下降 24.3%;銷售金額 13.3 萬億元,同比下降 26.7%。
對于當下的市場走向,郁亮維持溫和複蘇的判斷," 市場既沒有‘狂飙’,也沒有‘倒春寒’,我們的結論與去年類似,仍然處于溫和恢複的階段。"
今年 2 月,百強房企銷售操盤金額環比增長 29.1%,郁亮分析認爲,銷售回升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去年 12 月、今年 1 月的部分需求積壓至 2 月集中釋放;二是今年春節較早,影響了 1 月的成交;三是從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政策,市場信心有所回升;四是房價有所下降,對自住需求而言性價比提高,是較合理的入市節點。
" 整體來看,1-2 月一二線城市新房成交同比上升 7.2%,增速談不上狂飙。3 月以來,周均成交比 2 月高點回落 6% 左右,仍超過 2022 年絕大部分時間,也沒有倒春寒。" 郁亮表示。
對于未來的新房市場規模,郁亮的判斷是,上有天花闆,下有保底線。
" 一方面,國内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已達 40 平米,再加上近幾年大規模建設的住房也在陸續交付,在大量的供應下,新房市場無法再回到 2021 年曆史峰值。另一方面,在外部環境不發生突發性變化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内市場仍能保持 12 億平方米左右的需求。" 郁亮強調,房地産行業再也回不到對住宅開發過于依賴的階段,開發經營服務并重是必然選擇。" 我們會認清大勢,在确保活下去的情況下,繼續堅持開發經營服務并重的戰略。"
早早鋪墊的萬科經營服務類業務,在 2022 年實現雙位數增長,全口徑收入 512.6 億元,同比增長 23.1%。
萬物雲于 2022 年 9 月分拆上市,營收首次突破 300 億元,同比增長 26.1%。萬科泊寓規模保持行業第一,運營管理租賃住房 21.5 萬間,實現營收 32.4 億元,同比增長 12.1%。商業方面,累計開業項目 242 個,營業收入 87.2 億元,同比增長 14.3%。萬玮物流實現營業收入 35.6 億元,同比增長 17.9%。
在财報中,萬科并未披露經營服務類業務的盈利情況。郁亮透露,2022 年經營服務類業務對報表貢獻爲 0," 以前是負的,要吃掉很多利潤,所以我們叫‘付學費’。學費付完了,我很高興,終于不再是負擔了。"
和開發經營業務相比,經營服務類業務賺的是小錢、長錢和辛苦錢。
" 賣房子每平方米 1.5 萬元,長租公寓每天收入 80 到 100 元,商業每天每平方米 6 到 10 元,物業每天每平方米 6 分到 1 毛錢。從以億爲單位到以分爲單位,開發經營業務和經營服務類業務是不同量級。" 郁亮說。
因此,萬科的經營服務類業務短期内對盈利表、損益表産生重大改變是有難度的。郁亮稱,經營服務類業務是滾雪球的生意,主要靠複合增長的力量," 給一段時間,我相信它一定會對我們的收入、利潤有重大影響。"
" 我們會做好充分的準備,積極嘗試各種各樣的渠道,需要有耐心。" 郁亮表示,從中長期看,萬科經營服務類業務處在增長軌道上,整體收入今年會保持兩位數增長,對集團貢獻更多的正向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