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喜提新車,到喜提手铐,這位小米 SU7 ultra車主隻用了短短幾天時間。
前幾天,此人深夜駕駛 SU7 Ultra 在城區開放道路狂飙,趁着車少人少,一路加速到了300 公裏 / 小時,高情商,開得太快,低情商,飛得太低。最離譜的事,他還拍下視頻發到網上炫耀,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法外狂徒。

其結果自然是求仁得仁,當地交警接到舉報後,很快運用大數據分析與智能比對技術,鎖定了這台涉嫌嚴重超速的車輛。車是前一天晚上飙的,人是第二天下午抓的,這位車主在局子裏倒是老實了不少,對違法行爲供認不諱。

這個反面教材,似乎讓各地警方都緊張了起來,這兩天就有博主發文稱,他們那正在全市排查 SU7 Ultra,叔叔會拿張承諾書讓你簽字,上面包括不非法改裝、不危險駕駛、不頻繁超車等等 ……

01 暴走的新能源
叔叔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但說句實在話,光管一個 SU7 Ultra 可遠遠不夠,現在的新能源車型,全都是一腳油門下去" 人在前面飛,魂在後面追 ",仗着愛車性能強就在馬路上橫沖直撞的車主,在網上也是多如牛毛。
就在前兩天,還有個特斯拉車主在杭瑞高速上飙車,速度超過 200 公裏 / 小時,同樣的,他也拍下了視頻炫耀,當交警叔叔找上門,他又試圖抵賴。

然後杭州交警直接硬剛到底,通過現場測量 + 視頻分析,鑒定出其最高速度爲 220.67 公裏 / 小時,而那條路的限速,是 100…… 最後叔叔直接頂格處罰,吊銷駕駛證 2 年,罰款 2000 元。

橙柿互動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去年初,江蘇蘇州一輛特斯拉和一輛小鵬 P7 匹配成功,在路面全是積水的大雨天競逐駕駛,在限速 80 的國道,小鵬的最高車速一度達到 169 公裏 / 小時。結果小鵬 P7 忽然打滑失控,撞上路邊障礙物,在空中連續翻滾數圈,電池也發生了爆燃,駕駛員當場死亡。

前年年底,一台理想 L7 汽車在廣東清遠的國道上發生慘烈車禍,追尾大卡車後 A 柱斷裂,導緻 2 死 1 傷,事後廠家公布了當時的行車記錄儀視頻,事發前車主居然飙到了 178 公裏 / 小時,這款車甚至都不是以性能爲賣點的産品,屬于标準的奶爸車,照樣被玩出了速度與激情。

這還隻是擺到台面上的飙車,沒被發現的就更多了。大家去網上搜搜,一大堆人都在發" 匹配成功 "的視頻,意思就是在路上随機匹配飙車搭子,兩台快車在紅綠燈拼起步速度,看誰被甩開,或者兩車一起在車流中竄來竄去,直到有一方跟不上爲止。

能夠明顯感覺到,随着新能源車的崛起,民間的飙車狂熱正在悄然升溫。
在燃油時代,車輛有着森嚴的等級,你想戰勝路上一大半的車,就要花二、三十萬買小鋼炮,想買更強的性能車,那可能要五、六十萬,至于站在性能之巅的超跑,那更是要幾百萬才能落地,絕大多數人都承擔不起這種大玩具,隻能在視頻裏看看,然後轉頭去提了便宜又省油的 " 馬路三大媽 "。以普通家用油車的動力水平,可能你油門到底,從這個路口踩到下個路口,都未必能突破限速,雖然聽起來頗爲慘淡,但也無形中控制了飙車族的總數量。
現在時代不一樣了,随随便便買台二、三十萬的新能源車,零百加速就能秒殺同價位的燃油車,哪怕像 SU7 ultra 這樣性能比肩超跑的新能源車,也隻要你 52 萬多,馬力已經進入了白菜價時代,更不要說,這些車根本沒有排量可言,一直地闆電也完全不會心疼。

所以,現在是最好的時代,稍微有點存款的上班族,工薪階層的普通家庭,都可以擁有跟過去富豪一樣性能體驗;但這可能也是最壞的時代,哪怕喜歡在馬路上開快車的人,隻占 0.0001%,當高性能車的總基數大幅度增長,飙車黨的數量也會随之瘋漲,随之而來的安全問題,我們不得不重視。
02 帶輪子的炮彈
那位開着小米 SU7 ultra 扮演高鐵的車主,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行爲有多危險。
夜間駕駛時,車燈的有效照射距離隻有 150-200 米,對于人類大小的障礙物,識别距離可能更近。而車輛在超高速下的刹停距離,是遠遠超出這個範圍的,比 SU7 ultra 輕得多的蘭博基尼 Centenario,從 300 公裏 / 小時開始全力制動,到刹停,需要花費整整 290 米。換句話說,哪怕車主是 0 反應時間的超人,也無法避開障礙物。

真要出了車禍,首先是飙車黨自己活不了。現在的碰撞測試,其實也就按 65 公裏 / 小時甚至更低的标準來測,車企基本上也是卡着及格線造車,誰也不會考慮 300 公裏 / 小時超高速碰撞,因爲後者産生的動能,是前者大約 20 倍,除非誰掌握了瓦坎達振金,否則不可能有車能扛住這麽大的沖擊。
過去一些民間測試也證明,根本不用 300,200 的時速撞擊就足以讓把車變成鐵餅,整車人都上西天。

被撞的,大概也兇多吉少,大家還記不記得,2015 年時南京發生了重大交通事故,有台寶馬以超高速撞上了一台馬自達,馬自達瞬間解體,變成了零件狀,車裏的兩名乘客也直接被甩出了車外,不幸遇難,而當時寶馬的速度 " 僅僅隻有 "200 公裏 / 小時。可以想象一下,時速 300 撞車是什麽效果,無異于在市區内打出了一發大口徑炮彈。說是恐怖襲擊都不爲過。

如何管住這些帶輪子的炮彈,避免新能源鬼火少年對社會造成危害,就成擺在主管部門以及車企面前的問題。
03 缺席的電子圍欄
很多科技企業都信奉" 菜刀理論 ",也就是科技中立論。同一把菜刀,在不同人手中可以發揮截然不同的作用,廚師拿它切菜制作美食;但是菜刀到了歹徒手中,就變砍人的兇器,也就是說,技術本身無罪,好壞來自于人本身,所以開發技術的企業不用承擔責任。
可現實要複雜得多,就拿飙車來說,執法力量是有限的,攝像頭不可能覆蓋每一段道路,交警也不可能布控每個路口,真正能從源頭上限制飙車的,隻有車輛的生産者。如果車企完全縱容把馬路當賽道的行爲,将來出了事,輿論必然不會放過車企。

向來愛惜羽毛的小米,明顯就是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的,雷軍多次強調,要敬畏馬力,要去安全的賽道裏體驗性能。在新生産的 SU7 系列中,也已經内置了新手保護功能。
新車的極速被限制在了 140 公裏 / 小時,且不能輸出最大動力,Boost 模式、彈射模式等等跟飙車有關的功能,也全部被禁用。車主需要平穩駕駛 300 公裏的路程,熟悉車輛性能之後,才可以解除掉新手保護。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個新手保護,不能說聊勝無于吧,至少也是完全沒用。對于那些有心飙車的人來說,保護模式隻是把他們發瘋的時間推遲了幾天,略微減少了一點失控的可能,而且網上大把的人願意幫車主代練,可能車借出去一晚上,回來就已經是滿血狀态了。

大家真正關心的是,雷軍承諾的電子圍欄怎麽遲到了。此前雷軍在直播時談到 SU7 ultra 的安全問題時,表示要設置電子圍欄,通過車輛的坐标位置來決定啓用多少性能,如果定位不在賽道,那麽就會限制其速度,以防用戶街頭飙車,但是從車主順利飙到時速 300 的案例來看,這個電子圍欄顯然沒在量産車上實裝,雷總罕見地食言了。

電子圍欄在技術上并不存在難題,隻要終端攜帶了定位系統,并且預先在地圖上劃出限速區就 OK 了。這一技術早就在無人機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用戶在市中心、機場、軍事基地等禁飛區,會直接無法起飛無人機,從外面起飛然後闖入禁飛區也會自動返航,而且可以精細管理,爲不同區域設置不同的飛行高度,因爲無人機全都内置了電子圍欄,主管部門就不必再花費海量的人力物力去監督。去年大疆在美國遭遇禁售,幹脆就取消了電子圍欄,一時間軍事基地周圍全是黑飛的無人機,直接把美國軍方弄瘋了。

既然技術上不存在困難,也确實有作用,爲什麽小米不願意實裝電子圍欄呢?在擔心什麽?
04 安全至上?還是爹味十足?
二戰之後,日本本土車企迅速崛起,讓很多普通家庭也能開上廉價汽車,因爲車輛迅速增加,對駕駛員的教育和監管又沒跟上,導緻車禍數量急劇攀升,1955-1964 年間的死亡人數,甚至超過日本在甲午戰争中的死亡總數,史稱" 第一次交通戰争 "。
當日本好不容易完善了法規,普及了紅綠燈等安全裝置,泡沫經濟時代又來了,本土的高性能車飛入平常百姓家,然後精神小夥們開始瘋狂飙車,山路、高速全是大馬力引擎的轟鳴,天天都在上演現實版的《頭文字 D》和《灣岸 Midnight》。僅 1988 年一年,就有 1 萬人死于交通事故,這就是所謂的" 第二次交通戰争 "。

對飙車黨感到頭皮發麻的日本政府,決定向車企施壓,在源頭上解決問題。在政府牽頭下,幾大巨頭達成了著名的" 君子協定 ",規定量産車的馬力不得超過 280 匹,通過限制性能來阻止飙車。
其結果是,這個措施并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爲該飙車的人還是在飙,隻不過速度比以前慢點,時速 150 撞了是個死,時速 100 也是死,大差不差的。而且民間的改裝廠商,能夠輕而易舉地解除掉馬力封印,原廠 280 匹的機器,輕輕松松改到 400、500,無非就是讓飙車族多花點錢而已。實際上,是君子協定實行十餘年之後,日本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才因爲警方嚴厲打擊飙車而出現下降趨勢。
相反,限制動力給車企造成了巨大損失,性能上的自我閹割,導緻車輛難以賣出更高的價格,無法提升品牌定位,而君子協議又隻存在于本土廠商之間,BBA 等國外車企紛紛向日本輸出大馬力、大排量的車型,搶走了高端市場的蛋糕,而且許多本土消費者将其當做赤裸裸歧視,明明是一樣的硬件,這些日本車型在海外卻有更強的動力,國内版隻能死守 280 匹,這不區别對待嘛?

Response 汽車新聞網
在一些業内人士眼中,這條規定已經把日本車搞成了畸形産品,比如說天皇和黑幫大佬們鍾愛的豐田世紀,5.0 排量的 V12 發動機,聽上去就霸氣十足,結果馬力隻有可憐的 280 匹,而且是完全靠着軟件限制在這個數字的,同時期的歐美競品,馬力已經來到了 400 匹甚至更高,純屬吊打。

多年以後回顧這段君子協定時期,日本人大多評價爲,爹味十足,屁用沒有,還害得日本車錯過黃金發展期。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同樣的問題也擺在雷軍面前,汽車這個行業,向來屬于" 你不幹,有的是人幹 "狀态,假如小米真的實裝了電子圍欄,該在市區限速多少呢?設置得太高就意義不大,隻是讓炮彈飛得慢點,要是全按法定限速的話,估計交了定金的車主都會連夜退車,轉投别家,畢竟隔壁幾位老總可從來沒有說過要搞電子圍欄。
就算小米能拉着幾個國産新能源大牌,達成電子圍欄的君子協定,那合資廠商怎麽辦呢?進口品牌又怎麽辦呢?
05 變味的 ISA
可能這時候就有人要出主意了,不如由國家介入,強制要求所有車都配備電子圍欄,一視同仁不就沒問題了嗎?
好想法,歐盟也是這樣覺得的。
從本世紀初開始,歐洲運輸安全委員會就在努力推動智能速度輔助系統(ISA)的普及,它的作用和我們前面講的電子圍欄基本一緻,能夠使用路标讀取攝像頭和限速數據的數字地圖,在必要時,汽車可以自動幹預發動機輸出,使車輛保持在當前限速範圍内,歐洲運輸安全委員會認爲,如果所有汽車都強制标配 ISA,可以減少 20% 的事故死亡。

這個小小的 ISA,直接導緻車企集體和歐洲運輸安全委員會翻臉,代表車企的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對政客進行遊說,宣稱限速提示功能(SLI)才是更好的選擇,即通過掃描路牌和對照電子地圖,爲駕駛員提供當前道路限速信息,隻提示,不幹預。

車企們的觀點是,在兩個限速不同路段的交界處,ISA 可能引發突然限制動力的降速,反而可能出現危險,随之而來的責任是車企承擔,而且在道路上可能遇到緊急情況,假如你旁邊有個油罐車翻了,要炸,結果逃命時被鎖了動力,這責任又要車企來擔。
當然,這隻是表面的說法而已,深層的原因在于,大量的車主和潛在客戶都不願意 ISA 裝在自己的車上,往小了說,他們覺得自己花錢買了車,就有權利享受 100% 的性能,在車少的時候,哪個駕駛愛好者不想多踩點油門?抓我違章是一碼事,限制我使用那就是另外一碼事了。往大了說,老子又沒要求你給我安裝這系統,安了還得我買單,這不是侵犯個人自由麽?然後開始扣帽子 ——保姆型爹味政府。

這邊是建設文明交通的需求,那頭是車企和車主的抵制,歐盟内部一頓 battle 之後,搞出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閹割版 ISA,于 2023 年 7 月開始強制所有新車标配。新版的 ISA 完全去除了幹涉動力的功能,隻能發出警告引導駕駛員遵守限速,方式包括聲音或視覺提示、以及增加油門踏闆的回彈力,駕駛員可以忽略提示,或者手動将 ISA 系統關閉,但每次車輛重新啓動時,又會默認激活 ISA……
不知道大家是怎麽看這個閹割版 ISA 的,反正自動啓停系統是笑開花了,汽車第一雞肋配置,終于後繼有人。
06 緻命的奢侈品
限制速度帶來的車企抵制和民意反彈,完全在意料之中。
就像包包、手表一樣,汽車也有着自己的定價體系,而速度又是這個體系的核心,如果隻是要求從 A 到 B 的簡單代步,那麽幾萬塊錢的廉價車就可以滿足,想把汽車賣出更高的價格,你就必須提供工具之外的情緒價值,可以是品牌底蘊,可以是外形設計或者高大上的配置,而最重要,是車輛性能上的絕對優勢,如果牛馬倫在街上連三大媽都跑不過,那它們就不配成爲奢侈品。

内燃機時代,馬力數值如同騎士的紋章,直接定義着車企的技術尊嚴,F1、勒芒等賽事,也是車企豪擲幾十億厮殺的角鬥場。因爲他們知道,每 1 匹馬力,賽道上的每 0.1 秒的差距,都可以轉化爲自己量産車的溢價,讓消費者心甘情願買單。
回過頭來想想,中國的新能源車能打破洋品牌把持市場的局面,重新掌握話語權,不正是因爲它們用更低的價格,提供了更強的性能嗎?

站在車企的角度,你不可能一邊拿性能作爲噱頭去吸引消費者買車,一邊又加以限制,不讓車主去體驗自己多花錢買到性能,這本身是矛盾的。
麻煩就麻煩在,包包不會變成炮彈,無論是鳄魚皮、鴕鳥皮,攻擊力都有限,名表也不會因爲精緻的陀飛輪,就更變得加緻命。在衆多奢侈品中,隻有汽車,價格和殺傷力是直接正相關的,要全面體驗它的價值,就一定會違法,這導緻車企不斷陷入兩難的處境。
可能你以爲老總們看着節節高升的銷量,樂得覺都睡不着,沒準實際情況是,當他們深夜躺在床上,腦子裏不停想着:" 今晚,又有多少用戶在飙車 "……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酷玩實驗室 ",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