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随着成都成功突破 2 萬億,下一束聚光燈打在武漢身上。
數據顯示,2022 年武漢 GDP 為 18866.43 億元,同比增長 4.0%,在 GDP 十強城市中增速最快。而根據此前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2023 年 GDP 預期增速目标為 6.5% 以上,按此推算,武漢有望在今年突破 2 萬億門檻。
眼下的問題是,武漢如何在 2023 年繼續領跑十強城市?一盤關乎城市格局重塑的棋局已然拉開。
繼去年底《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印發後,2 月 7 日,作為 " 武鄂黃黃 "8 大城市組團之一的武漢新城規劃對外發布。頗受外界關注的是,武漢新城打破了傳統的行政區劃,橫跨武漢、鄂州兩市。民間關于武漢 " 擴容 ",甚而将鄂州 " 劃入 " 武漢的多年讨論,再起漣漪。
而這場呼喚多年終于初步落地的 " 擴容 ",并不隻是簡單的外延擴張,背後是城市面向未來新一輪科創競争的提前儲備。
根據規劃内容,武漢新城要打造成為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高地。湖北統計局原副局長葉青對此總結,武漢的創新将從東湖走向梁子湖,武漢正從 " 東湖時代 " 邁向 " 梁子湖時代 "。
" 擴容 "
關于武漢擴容的讨論,自進入 " 十四五 " 以來愈加熱烈。
去年 7 月,湖北省兩會期間,媒體公開省政協委員針對 " 十四五 " 規劃的意見和建議彙總。" 統籌謀劃、着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 是建議聚焦的六個方面之一,其中指出," 突破目前‘ 1+8 ’武漢城市圈格局,把相關縣市并入武漢,拓展武漢發展空間 "," 多層次、全方位打造武漢在長江中遊城市群中的‘硬核’地位 "。
武漢城市圈示意圖
一石激起千層浪。外界開始猜測,坊間有關武漢向東拓展市域邊界的讨論,有了成真的可能性。
一個月後,武漢市發改委官網發布一篇來源為武漢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的研究報告,建議 " 支持将鄂州市、黃岡市團風縣、孝感市的漢川市劃歸武漢 "。随後,該文章從網站上撤下。不過,武漢市發改委針對湖北省政協提案的回複稱:下一步,武漢市加強研究論證、分析評估 …… 做好相關工作。
武漢擴容為何受到如此關注?一個可能的原因來自不斷加劇的省會城市競争。
近年來,合肥、西安、成都、濟南、長春等省會城市,紛紛借助 " 合并 " 周邊地市實現擴容。而對于武漢,有關城市空間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盡管 " 大武漢 " 之稱由來已久,但武漢在省會城市中其實并不算大。以成都、杭州和武漢三市為例,前兩座城市土地面積分别為 14335、16850 平方公裡,相比之下,武漢僅 8569.15 平方公裡,發展空間差距較大。
對此,湖北省一直以跨區域協調尋求突圍。對于誕生 20 年有餘的 " 武漢 1+8 城市圈 ",湖北省委此前曾要求,強化 "9 個城市就是 1 個城市的意識 ",将其視為 " 大武漢 " 另一層含義。
去年底,《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中部第二個、全國第七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應運而生,作為都市圈發展重心的武漢、黃石、鄂州、黃岡(" 武鄂黃黃 ")四市,則為武漢 " 擴容 " 劃定了更精準的空間。
眼下,向鄂州突出的武漢新城,恰是這個突破口。
根據規劃,新城共包含八個片區,橫跨武漢鄂州兩市,功能定位各有不同。其中,原來分屬武漢和鄂州的光谷片區和葛華片區,被共同定位為高端制造業及科技創新的綜合性片區,這從某種程度上意味着,武漢産業發展空間将由此進一步向鄂州拓展。
圖片來源: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站
" 移心 "
更大尺度的城市地理空間重塑,也正在拉開序幕。
事實上,武漢向東向南拓展幾乎與光谷發展同步。1984 年," 東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規劃辦公室 " 在當時的武漢 " 東郊 "、東湖之畔成立,這也被認為是光谷曆史的起點。此後 30 多年間,光谷不斷向東向南進行了 6 次擴容,伴随光谷的腳步,原來武漢的 " 盡頭 " 變成了如今的 " 起點 "。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有報道指出,光谷的每一次擴容,原因幾乎都跟 " 土地緊張 " 有關,而擴容之後,也幾乎都迎來新一波發展高潮。以 2008 年擴容後建設的光谷生物城為例,僅用 5 年時間,其已跻身全國 20 多家國際級生物産業基地前三位。
在外界看來,眼下武漢的空間制約,突出表現在光谷發展的新一輪土地瓶頸。
數據上看,到 2021 年,光谷 GDP 達到 2401 億元,相當于以武漢 6% 的土地面積産出了 13.6% 的 GDP。而若按照去年沖刺 3000 億元的目标來測算,該占比将進一步上升至 15.9%。據葉青分析,光谷發展正逼近用地天花闆,除去掉道路、綠地等已所剩無幾," 很難再引進大項目 "。
而武漢仍然需要更多大項目的投資落地。
去年,武漢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 10.8%,成為三駕馬車中拉動經濟的核心動能。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 19.1%,而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先進制造業投資高速增長,分别增長 177.4%、17.3%、38.1%。這些領域不少與光谷的主導産業密切相關。
而在武漢 " 十四五 " 規劃中,還構建了一個囊括 9 大支柱産業、6 大戰略新興産業和 5 大未來産業的 "965" 産業集群。面向新一輪競争的未來産業布局,亦急需一個合适的承載地。
重任落在武漢新城肩上。
葉青認為,此次擴容更多是 " 經濟上的擴張 "。新增的 719 平方公裡規劃範圍、1689 平方公裡管控範圍,能夠 " 順理成章地擴大光谷面積 ",更好放大光谷資源輻射效應。特别是新興産業、未來産業,在很難進一步紮堆光谷的情況下,可以将武漢新城作為落地的首選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将進一步推動武漢從過去的東湖走向武漢新城所在的梁子湖,為武漢未來發展儲備資源。
與此同時,新的創新承載地,還将成為武漢重塑交通樞紐的關鍵節點。
據葉青分析,位于鄂州的花湖機場,目标定位為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貨運機場,今年将開通國内客運航線 10 條、貨運航線 40 條、國際貨運航線 4 條,步入新發展階段。鄂州需要武漢産業注入,武漢也需要對鄂州機場更好利用,而武漢新城則将是兩市産業融合的重要承載地。
從這個意義來看,武漢新城的落地,也将助推武漢在事實上實現對區域内兩座重要機場的更有效調配。
重塑
對于武漢來說,這也将是一個以全新模式探索發展的區域。
從規劃中看,七個片區環湖布局,擁湖而居,湖心則是一個新生的 " 新城中心片區 "。在外圈的片區中,除兩個與科創直接相關的片區外,其餘片區分别打造科學研究承載區和文化旅遊休閑區、國際會客廳和生态綠心、數字創意宜居區、健康智慧宜居區和科教文化宜居區,一種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發展思路浮出水面。
令葉青格外關注的是,武漢新城的三大目标," 山水城 " 與 " 家園城 "" 智慧城 " 一道出現。
" 梁子湖是湖北第二大湖,面積僅次于洪湖。依梁子湖而建,武漢新城會有一大片水域,面積加總在 600 平方公裡左右,相當于整個新城‘泡’在水裡。有了這個湖面,綠色的概念一下就起來了。" 他說,在中西部地區,很難有新城能夠圍繞如此大面積的湖水構建。對于武漢來說,這也有望成為國内城市探索創新湖區發展的樣本。
從世界範圍來看,創新湖區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見。蘇州大學商學院教授段進軍曾指出,位于美國的華盛頓湖區,聚集華盛頓大學等頂尖高校,以及衆多跨國公司和世界 500 強總部,科創氛圍濃厚,實現科産城人融合發展。
而深入挖掘則會發現,湖區生态資源所帶來的旅遊休閑産業,有效提升了區域生活品質、對外傳播區域品牌形象,是聚集高端要素、科研機構和世界級企業總部的重要原因。
國内已有率先探索者。在無錫 " 太湖科創帶 " 和蘇州 " 太湖科學城 " 基礎上," 推動蘇錫常共建太湖灣科技創新圈 " 被納入江蘇省 " 十四五 " 規劃。眼下,三市仍在不斷推進建立跨區域協同創新合作機制,探索創新湖區的發展模式。
對于武漢來說,關鍵同樣在于以武漢、鄂州為核心的都市圈一體化,發揮當地生态、科創本底優勢,共同打造創新高地,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此外,這也是武漢重塑城市發展邏輯的起點。
去年,武漢 GDP 在 2020 年被杭州超過後,再度實現反超。但 " 不唯 GDP 論 ",武漢仍有不少方面遜色于杭州。
去年 12 月,武漢市高新技術産業協會曾對比兩市 2021 年科技創新數據,從 A 股上市企業情況看,杭州在整體數量和細分領域優質龍頭公司上均遙遙領先武漢;而從科研領域看,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武漢有優勢,而在面向市場的企業級日常研究中,武漢企業的研發實力則不及杭州企業。
面向未來的新城市空間,也是武漢重新審視自身城市産業的新機。在沖刺 2 萬億的關鍵節點,武漢需要擺出更合适的起跑姿勢。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