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精練 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Jting,題圖來源:AI 生成
文章摘要
大學生騎行熱潮引發社會對騎行生活方式的關注。
• 大學生夜騎開封,騎行成爲青春冒險表達方式
• 城市騎行漸成潮流,打工人騎行探索城市與生活
• 騎行市場增長明顯,但騎行的生命力更爲重要
從全網圍觀到戛然而止,經曆大學生夜騎之後的 " 鄭開大道 " 正在恢複平靜,而人們圍繞 " 騎行 " 的讨論仍在繼續。
有人稱之爲一場青春冒險,有人發出激情過載的擔憂。而對參與其中的年輕人來說,更真切的感受或許隻是 " 踩上踏闆,在浩浩蕩蕩的共享單車上,所有人共享了一種集體情緒 ":既有逃離和出走,也有放松和釋放。
把視線拉遠,這些情緒濃縮于一場現象級的騎行,同時也擴散存在于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從打工人通勤騎車去除班味,到騎行人環城百公裏激活生命力,再到生存狂千裏走單騎,一輛單車蘊藏着不限人群和年齡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共享單車作爲此次騎行事件中重要的視覺符号,也給騎行圈帶來了一定程度的 " 反消費主義 " 思考:在卷裝備卷配速卷穿搭之外,能勾起人們 passion(激情)的東西原來還有很多。
從共享單車掄冒煙的大學生,到願意投入精力金錢的城市中産,兩個輪子的單車擁有無差别的吸引力。而最能準确闡釋這種吸引力的詞,不是年輕力,更不是購買力,而是生命力。
青春沒有售價,夜騎就在當下
大學生成群結隊 " 夜襲 " 開封的始末,成了近期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一切始于六月份," 四名女生騎行 50 公裏去開封吃到美味灌湯包 " 的故事在大學生中間不胫而走。在北方即将迎來寒流的 11 月初,鄭州大學生的騎行血脈集體覺醒,趁着周六日騎共享單車從鄭州出發,湧進開封。
坊間傳言參與這場冒險的人數超過十萬,以 2022 年統計數據推算,鄭州在校大學生合計超過 139 萬," 幾乎每 2 個寝室裏,就有一個人去夜騎。"
鄭州是中國最大的 " 大學城 ",擁有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二的大學生人數
根據社媒上的攻略,每日從鄭州出發的大學生一般分成兩撥:一波上午 9 點前後出發下午 2 點左右到開封;第二波是半夜 2 點出發,早上 7 點抵達開封。
盡管攻略上寫着總用時爲 " 快 3 慢 5",但由于共享單車的速度不及專業公路車,大多數人還是經曆了 " 從天黑騎到天亮 "。
從網友分享的照片來看,鄭州大學生要麽浩浩蕩蕩堵在鄭開大道上緩慢移動,規模壯觀;要麽紮堆在開封各大景區、餐飲店門口,遊玩後等待返程。
有不少網友疑惑," 這個距離坐城軌也就 18 塊錢,騎共享單車還要花調度費,值得嗎?"" 鼓樓的灌湯包真就那麽好吃?"
對參與其中的年輕人來說,他們追求的并非速度而是體驗。有人以吃開封灌湯包爲由頭,夜騎 50km,也有人找了個天津煎餅果子的借口,夜騎 110km。
" 背了書包就出發了,一路過來屁股都冒煙了,但聽到天津衛方言那一刻,我又複活了。"
同一時間也有大學生曆經 12 個小時的騎行,從清華大學抵達南開大學,隻爲了和好友的學生證擺在一起拍照留念。
有網友評論:" 這不就是西南聯大。"
事實上,年輕人 " 發瘋 " 騎行早有預兆:北京長安街浩浩蕩蕩的騎行隊伍,貫穿了整個夏天。
因爲沒有電瓶車和行人的幹擾,寬闊的非機動車道讓長安街成了北京騎行的最佳路線。成本隻要一塊五起步,綠燈一亮,浩浩蕩蕩的人群騎着各種款式的自行車湧進了長安街。
某種程度上,哪裏有熱愛哪裏就有紮堆。無論是對生活的熱愛,青春的熱愛,還是對騎行的熱愛,作爲踩上踏闆就能 " 起飛 " 的運動方式,自行車總能成爲大多數人的首選。
班味暫停,開始騎行
有人把 " 大學生夜騎 " 看作是一場青春的狂歡,是那些仍懷有沖動與熱情的年輕人,才有時間和體力完成的冒險。
" 别問,問就是 passion!"
也有參與其中的年輕人表示,自己隻不過是想從太熟悉的課表和大學校園裏暫時逃離," 在清晨的開封街頭喝完胡辣湯,第二天還要上早八。"
共享單車是大學生 " 出走的決心 " 的具象化,但靠騎行 " 發瘋 " 的不止大學生。事實上,在此之前騎行早已是更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社媒上,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晨練騎行經驗:" 北京的早高峰通常 7 點就開始了,工作日五點半起床,騎上 30 公裏左右再回家整杯咖啡洗個澡,也不耽誤九點準時上班了。"
對都市打工人來說,早晨短暫地騎行不僅充當了家和辦公室之間的緩沖帶,在騎行中分泌的多巴胺更會讓自己提前進入 " 滿電 " 狀态。
此外,和早起上跑步機揮汗的健身人不同,騎行人更像是城市探險家,他們不僅在街道迎接晨光,也不放過下班後騎行的機會,深度感受城市的脈搏。
" 騎行人有自己的早 c 晚 c,c 是 cycling 的 c。"
如果說下班後的夜騎,是每個打工人的 gap hour,那麽周五之後的騎行更像是一場蓄謀已久又激動人心的逃離。
" 下班沖出辦公室,踩上踏闆追着日落直接騎進山裏,100km 把一周累積的疲憊都甩掉,我複活了。"
事實上,作爲近年流行起來的生活方式,城市騎行在國内發展的曆史并不長。自人類學家項飚提出 " 附近性 " 這一概念之後,激發了大批都市年輕人走上街頭,通過 City Ride 五公裏、十公裏不斷拓寬邊界,探索城市樂趣。
而把騎行作爲一種長途旅行方式的曆史,則由來已久。從自行車愛好者的終極夢想 318 國道騎行進藏,到全程約 1100 公裏的蘭州 - 敦煌絲路之旅,不少經典的騎行路線上,騎行前輩們留下了同樣熱血,甚至殘酷的騎行故事。
一輛單車,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休閑放松,也可以展開一場計劃周密的長途旅行。騎行作爲一種運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各個維度展現其吸引力。
騎行要購買力,更要 " 生命力 "
毫無疑問,現代社會的發展,讓 " 抵達 " 變成了一件容易的事。
相比用雙腳徒步行走,交通工具的發明讓肉體在空間移動上實現了 " 從運動到運送 " 的轉變。用盧梭的話來說,人類不是墜入了自然,而是墜入了文明。
于是,才有人發現了騎行——依靠一種介于自然運動與追求速度之間的工具,幫助自己抵達更遠的地方,領略不同地域的風景,解鎖自由寬廣的生命體驗。
然而,運動讓人們打開了生活的另一面,也卷進了運動的另一面。
一直以來," 騎行正在成爲中産精英的運動 " 的聲音在騎友之間此起彼伏。根據中國自協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騎行愛好者人均年消費 5820 元,一半以上的騎行愛好者整車消費過萬元。
追求極緻體驗的人們卷外觀卷個性卷性能卷穿搭,用購買力帶動騎行市場的崛起。相關數據顯示,在今年天貓雙 11 大促活動中,騎行全品類銷售額同比增長超 40%,自行車整車銷售額同比增長超 80%。騎行服飾、騎行裝備類目均達到雙位數高速增長。
對于正在發展的騎行運動來說,這無疑是好事。但中國騎行市場未來的潛力,或許仍要聚焦構成金字塔基礎的大衆人群,即那些騎共享單車的大學生,和期待平價、平替産品的普通騎行愛好者們。
回歸騎行的初心," 生命力 " 是很多人提到的一個詞。事實上,它可以解釋騎行的意義,也是人們走出戶外,參與戶外運動的意義。
最新消息是,騎行被叫停後的大學生,改徒步去開封了。這再一次印證了,人們渴望的,無非是即刻出發,去更遠的地方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