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暑期檔絕對是 " 兵家必争之地 ",電影佳作一部接一部,從《消失的她》《八角籠中》再到《長安三萬裏》等,40+ 的電影票錢,觀衆掏了一次又一次。
不過,最近點映的史詩級奇幻古裝大作《封神》的口碑卻一般般。
看過的觀衆基本分爲 " 兩派 ",一派認爲:電影特别好看,特别炸裂,中國電影的 " 封神宇宙 " 有希望了。
主要有兩個優點,一是電影特效非常燃。畢竟《封神》三部曲共計投資 30 億,每一部的成本高達十億。
真金白銀砸出來的特效,如果效果太差,觀衆第一個不答應!
二是電影裏的男演員非常搶眼,個個都是大塊頭、健朗的肌肉,滿屏飄着荷爾蒙。
《封神》三部曲對标的是國外的《指環王》系列,外國電影可以搞出 " 霍比特人宇宙 "" 漫威宇宙 ",那麽我們也能做出 " 封神宇宙 "。
當然了,還有相當一部分觀衆覺得:電影很一般,就是一部沒有太多藝術性的爆米花電影。
首先是劇情,觀衆爲《封神》的劇情打 70 分,沒有太多的魔改,畢竟原著《封神演義》的底子擺在那裏。
不過電影中的男主角姜子牙,确實存在很大的問題,黃渤将姜子牙演成了一個喜劇角色,跟其餘人物仿佛不在一個次元。
黃渤自己解釋說:希望姜子牙是 " 入世 " 的,所以加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去诠釋。
這種颠覆性的塑造角色,顯然有很大風險,目前來看,很多觀衆是不接受的。
《封神》還将妲己作爲宣傳重點,進行大肆營銷,實際上,電影中妲己的戲份少得可憐。
再加上,觀衆對這位俄羅斯籍的外國妲己非常不滿意,過度宣傳她,反而讓觀衆更不願意買票了。
其次是特效,其實近些年以 " 特效超燃 " 爲噱頭的電影太多了,觀衆已經見識過《流浪地球》一二部的震撼,對于特效,早已不再驚豔。
或許放在十年前,《封神》還能大誇特誇,現在會有一點審美疲勞。
" 審美疲勞 " 的不僅是特效,還有封神元素。網友戲稱:一部《封神演義》養活了中國影視行業百分之九十的人。
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不過也側面反映出:封神題材被拍 " 濫 " 了。
最近姚笛主演的網絡大電影《封神》也上線了,她演的是妲己,可見封神題材的泛濫。
哪吒、姜子牙、楊戬、妲己等等神話人物,被翻來覆去的拍,觀衆用腳趾頭想,都能把電影内容猜個八九不離十,實在沒新意。
除了神話故事,我們就無甚可拍了嗎?當然不是!
電影《長安三萬裏》,就給中國影視行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首先,《長安三萬裏》是部動漫電影,表面看講述的是詩人高适和李白從年少到暮年的情誼,深層表達的是:盛唐之下,所謂千古風流人物,真實的心酸與艱難。
電影是以高适的視角,講述了李白天縱英才、潇灑不羁,卻又懷才不遇、憤懑不甘的一生。
電影上映至截稿時間,票房已經破 7 億,其實《長安三萬裏》上映第一周口碑一般,從第二周開始口碑發酵,連續兩天票房破日,單日票房超過《八角籠中》成爲日冠。
《長安三萬裏》并不是 " 零差評 ",也存在着一些争議,比如動漫形象不夠好看,電影中的角色都是腰長腿短,馬匹看上去也相當笨重。
但主創團隊解釋:所有的人物、動物都是根據曆史資料進行創作,比如陝西博物館裏的唐俑就是主要的靈感來源。
還有就是:李白的人設,也讓相當一部分觀衆不滿。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李白是天才、是谪仙人,他豪爽大氣、義薄雲天,才華縱橫,仿佛時間所有美好的詞都可以用在他身上。
但《長安三萬裏》裏的李白,爲了做官幹谒權貴,爲了做官兩度入贅,爲了做官讨好玉真公主。
李白愛喝酒,喝酒了就忘事,幾次忘記與好友高适的約定。
李白揮金如土,聲色犬馬,放浪形骸,都跟大衆通過詩了解到的李白形象,有很大出入。
因此,不少 " 李白粉 " 覺得,這是電影在抹黑李白。
但曆史上的李白,到底是什麽樣的呢?不少看過《長安三萬裏》的曆史教授和文學教師都表示:電影中的李白,非常貼近真實的李白。
李白不完美,但正是不完美的他,才更顯得可愛。
《長安三萬裏》爆紅,很多家長會帶着孩子走進電影院,孩子們會知道:李白不是遊戲裏的刺客,李白是名垂千史、經久不衰的 " 頂流 "。
沒錯,李白是頂流,但影視作品裏關于李白的塑造卻少得可憐。大家仔細想想:你能想起哪些扮演過李白的演員?
其實,陳建斌、濮存昕、趙文瑄等人都飾演過李白,可都沒被觀衆記住。
真正深入人心的,當屬電影《妖貓傳》中辛柏青飾演的李白。可是,《妖貓傳》中的李白隻是一個小小的配角,電影沒花什麽筆墨去描寫他。
如此奇才、天才,爲何影視劇就是拍不好李白?不是拍不好,是不太好拍,也不夠用心。
首先,李白的人生是起起落落落落落,他沒有逆天改命的劇本,最後的結局:是看不清時局加入叛軍,入獄後被郭子儀力保,才得以獲救。
通常的影視劇,都喜歡先抑後揚,前期不管主角多麽悲慘,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走上人生巅峰,成爲赢家。
李白是赢家嗎?顯然不是,所以如此喪、如此悲劇的人生拍出來,觀衆不一定愛看。
但《長安三萬裏》成功說明,觀衆的審美很包容,大家可以接受:不成功、多坎坷的人生故事。
李白年輕時豪情萬丈,期待在長安大展宏圖,于是他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
中年時得唐玄宗賞識,于是懷着對未來的期望,大喊出"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爲楊貴妃寫詩被貶,決定入道家,失意時與好友在黃河邊寫出千古名作"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複來 "。
皇帝大赦天下,入獄的李白終于得救,天生豁達的他,在船隻途徑如今的三峽時借景抒情,"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 輕舟已過萬重山 ",讀書時以爲這是李白單純的描寫景物,長大了才知道,這是李白過盡千帆後,看破世事的淡然。
初讀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當我們真正懂得詩人爲何詩,教育才完成了閉環。
《長安三萬裏》不僅僅是一部國漫,不僅僅說高适、李白的一生,不僅僅說盛唐。
這部電影傳達的文學意義已經超過了電影本身,觀衆也猛然意識到:李白可以被拍成電影,那麽杜甫、蘇轼可以,李清照、辛棄疾可以,張居正、王陽明更可以。
我們有如此多 " 可愛又迷人的老祖宗 ",爲何熒幕上,拍來拍去都是一些後宮情愛,神仙打架呢?
如果用心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墨客挨個拍出來,影視圈可以再拍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