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 AI 硬件組 | 編輯:天星 | 排版:LA
如果大家有關注近期相機市場,想必會有跟小雷一樣的想法——相機廠們真的「急了」。但可惜的是,面對來勢洶洶的手機攝影,相機品牌并沒有選擇降價促銷,而是對僅剩的相機用戶「加價」——畢竟 2024 年還願意用相機拍照的多少都有些「剛需」的屬性,這波用戶可能再怎麽漲價也得硬着頭皮買。
比如在兩個月前的 FUJI X Summit 活動上,富士就發布新一代 X 系列緊湊型相機 X100VI,官方單機售價爲 11390 元,相比前代上漲了 1600 元。要知道 X100VI 隻是一台半畫幅的「準專業」相機,但即便有着如此「極(keng)緻(die)」的性價比,X100 VI 依舊在電商平台上脫銷,線下也需要搭配套餐才能買到。
圖片來源:京東
因如此不切實際的定價,當時在網上就有不少富士玩家表示「富士殺瘋了」,但聯系到最近一則關于 GFX 100S II 的新品消息,小雷認爲:富士 X100VI 隻不過是富士「收割」的開始。
作爲 GFX100S 的續作,GFX100S II 預計将在 5 月 16 日于澳大利亞悉尼的 X Summit 發布會上正式亮相。
圖片來源:Fuji Rumors.com
性能上,GFX100S II 的一億像素感光元件是其最大的賣點之一,但此外新一代的對焦追焦功能也會是一大亮點。盡管在功能上和其他相機品牌的追焦并無差異(同樣是基于像素追蹤技術實現的物件追蹤與跟焦),但考慮到 GFX100S II 是一款上億像素的中畫幅相機,處理器追焦的計算量和 62MP、40MP 甚至 24MP 的機型有着顯著的差别。
如果 GFX100S II 真能在高像素基礎上實現強追焦,相信會對專業攝影市場帶來不小的沖擊。考慮到巴黎奧運會的來臨,各相機品牌都會更積極地更新自己高連拍、強追焦的體育專業相機,富士 GFX100S II 來得正是時候。
其實在手機攝影領域,AI 追焦甚至是 AI 閃拍早已不是新鮮事,爲什麽相機不向手機學習,用 AI 來完成過去不可能的挑戰呢?
事實上,絕大多數專業相機系統多多少少都有用上 AI 系統,利用 AI 對追焦提供計算支持。AI 追焦技術通過實時圖像處理和場景解析,能自動識别并跟蹤運動中的對象,例如在田徑或遊泳等快速運動項目中,AI 追焦能夠精确鎖定運動員,即使在劇烈移動或其他幹擾因素存在的情況下也能保持焦點的穩定。
這對于體育攝影師來說是一大福音,因其大幅減少了錯失精彩瞬間的風險,提高了拍攝成功率,部分高端的機型甚至能在 100 張連拍中全程保持追焦,這意味着攝影師隻要在百米賽跑的起跑時按住快門,相機就能從起跑一路追焦連拍到沖線。
圖片來源:Nikon
此外,AI 追焦技術還對視頻制作具有重要意義。随着視頻内容的消費日益增長,從紀錄片到體育賽事直播,都需要高效且精準的對焦系統以保證畫面質量。AI 追焦通過優化幀與幀之間的過渡,确保視頻拍攝過程中對象始終保持在焦點中心,從而提供更流暢、更高質量的觀看體驗。
在市場方面,AI 追焦技術的引入是相機品牌技術創新的與時俱進,這将有助于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脫穎而出,因此,不斷進化的 AI 對焦技術不僅提升了現有攝影設備的功能,也推動了整個行業技術的進化。
但問題在于,AI 真的可以解決專業攝影的所有問題嗎?我不這麽認爲。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 F1 重回中國,對不少新車迷來說,如何将尾速 320km/h 的賽車拍清楚成爲了一個不小的挑戰。在爲期三天的中國大獎賽期間,我們也在微博上看到了華爲 Pura 70 邀請了媒體用 AI 閃拍所拍攝的大量照片。盡管賽車在賽道上「飛」出拖影,但在 AI 閃拍的幫助下,依舊能被手機輕松定格。
圖片來源:微博
但在小雷看來,這些照片雖然異常清晰,但總缺了點速度感。事實上專業的賽車攝影師會運用名爲「搖攝」(Panning)的拍攝技巧來拍攝運動中的賽車,用較慢的快門時間來保留畫面動感。不同于「全靠 AI、無須技巧」的 AI 閃拍,搖攝對攝影師的技巧有一定的要求,上手門檻較高。但無論是車隊的攝影師還是圍場内的專業攝影媒體,甚至是小雷自己,其實都更喜歡搖攝帶來的畫面沖擊感。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 @某天明
當然了,出于對大廠 AI 影像的信任,我絲毫不懷疑華爲等品牌可在短時間内上線支持「搖攝」的 AI 功能,讓小白也能零技巧拍大片。但這種近乎 AIGC 的攝影作品,往往會成爲限制攝影師發揮的枷鎖:
盡管現在相機已經進入到數碼時代,但這項「用光的藝術」的本質依舊非常傳統——攝影師用現實存在的光線關系,在膠片(數字時代爲感光器)上「繪制」出想要的圖像。而 AIGC 的加入,讓拍攝這一創作過程變得不再重要:攝影師與其說在拍攝,倒不如說在利用 AI 相機提供的功能「拼湊」出最終的畫面:AI 有什麽你就用什麽,AI 沒有的功能,你想都不要想,這意味着 " 攝影 " 本身已經變味了,從光影藝術變成了創作技術,此攝影非彼攝影。
對于攝影師來說,AI 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個「輔助」工具,它确實能提升我們工作的效率,但不可能完全取代我們的工作。就攝影來說:
一方面,哪怕如今 AI 能實時生成一張甚至一堆普通人一輩子都拍不出來的「美圖」,但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必須經過構思、取景、拍攝、後期等方法來完成,其中的思想内涵是目前的 AI 不可能具備的。
雖然有不少專業攝影師嘗試用 AI 進行藝術創作,雖然 AI 也會有 " 智能湧現 " 下的意外驚喜,但它們不具備人類文明的根本以及背後的思想、精神與靈魂。
另一方面,在 AI 影像中,算法發揮威力的前提是硬件足夠強大,傳感器與鏡頭等組成的光學方案決定了手機得到什麽基礎内容,這是一切的基石。如果沒有光學,AI 影像隻不過是 AIGC 的「繪畫」。
圖片來源:Nikon
AI 影像與光學影像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 AI 算法主導的影像時代來臨,一定會有更多廠商基于算法需要去反向定制影像芯片甚至傳感器等硬件,進而達成軟硬件、傳感器與 AI 算法的全鏈路協同,推動影像的功耗、效果達到新的水平,進而不斷縮小與微單甚至專業相機的差距。
換句話說,盡管在 AI 支持下,智能手機的攝影技術日益接近傳統相機,特别是在日常使用中足以滿足大多數人的拍攝需求,但兩者之間依然存在明顯的分界。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我們也将在專業相機領域看到越來越多的 AI 功能。但至少在當前,專業領域的高端攝影仍将依賴于傳統相機的高性能和攝影師的專業技巧。盡管 AI 技術不斷進步,改變着我們的拍攝習慣和攝影觀念,但真正的藝術創作,依然需要攝影師的深厚技藝和獨到見解,這是任何技術難以完全取代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