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邊過端午,我們不止紀念屈原。
今天的江南一帶,端午節還紀念另一位先賢,他比屈原還大 200 多歲。
他開掘了江南運河最早的段落,也是蘇州古城最早的規劃建造者,締造了水陸并行的雙棋盤格局。盤門是目前唯一遺存的水陸城門,如今成爲蘇州運河十景之一。
胥口、胥山、胥江、胥門 …… 這些含 " 胥 " 地名,将他的名字融入城市肌理。
他就是伍子胥。
蘇州古運河
2500 多年前,楚國太師伍奢次子伍子胥倉皇出逃,投奔吳國。父親、兄長都已被楚平王殺害,而他能做的,隻有先保全自己。
悲憤交加之中,少年一夜白了頭。支撐他的隻有一個信念:複仇!16 年後,伍子胥率兵破楚。
吳國幸得伍子胥。他助阖闾奪取王位,舉薦孫武爲将,攻楚、伐越、敗齊,所向披靡,不僅攻進了楚國郢都,還揮師北上、劍指中原。
可惜,伍子胥跟他的第二任 " 老闆 " 夫差一言不合,最終一把寶劍了結一生抱負,所有的悲憤與不甘随他一同沉江。
水陸盤門演出獨特的開城秀
時間回溯到伍子胥奔吳之際。
" 伐楚 " 是他和阖闾達成共識的利益契合點。這個共同目标的實現,得益于一條運河的開掘。
吳國進攻楚國最便捷的方式是走長江水路。但吳國并沒有直接通向長江的水道。
公元前 506 年,阖闾開掘了從太湖通往長江支流水陽江的 " 堰渎 "。因爲是伍子胥主持開鑿的,所以又稱爲 " 胥溪 "。這就是江南運河的前身。
胥溪是一條什麽樣的運河?據《中國運河志》,伍子胥利用太湖西岸的荊溪,從其上遊向西開掘運道,從而使 " 河流相通,東南連兩浙,西入大江,舟行無阻矣 "。這條運河,東起吳國都城蘇州,經木渎入太湖,溯荊溪西上,中途利用一些自然河流與湖泊,至今天的安徽省當塗縣,通長江,全程 400 多裏。
胥溪水源豐富,使吳國都城與諸多水道聯系起來,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伐楚糧草運送問題。吳國軍隊得以直接攻入了楚國國都。
《越絕書》記載江南運河
可惜,西進伐楚的大業未竟,吳國卻遭遇南邊 " 鄰居 " 越國牽制,阖闾因此負傷身亡。複仇、稱霸的重任,落到了下一任吳王夫差的肩上。
爲了伐越,吳國疏浚了太湖的洩水道,溝通了太湖和大海,這條水道名叫 " 胥浦 "。有了胥浦,夫差順利擊敗越軍。
然而,在 " 滅越 " 還是 " 存越 " 的問題上,夫差與伍子胥發生了激烈争執。
伍子胥勸夫差滅越。大意的夫差根本聽不進忠言,他打心底裏瞧不上小小越國,一心隻想稱霸中原,将大志寄托在了遙遠的北方,結果卻犯下了一生最大的錯誤。
爲了 " 北上 " 的執念,公元前 486 年,夫差開邗溝,溝通江淮。吳國的舟師由長江入邗溝,再由邗溝入淮河,然後通過淮河支流泗水,進入齊國境内,攻城略地,導緻齊國内亂、向吳國投降。
有了這條 " 高速通道 ",夫差頻繁北上伐齊。他越來越 " 膨脹 ",窮兵黩武,甚至北上與晉國争霸,導緻國力透支,給了卧薪嘗膽的勾踐可乘之機。
伍子胥勸夫差冷靜,夫差卻聽信讒言,殺了這個诤臣。
臨死前,伍子胥留下遺言,要家人在他死後将他的雙眼挖出,挂在東城門上。他要親眼看着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到,暴跳如雷,下令将伍子胥屍首扔進江裏。
錢塘江潮
相傳,伍子胥屍體于公元前 484 年五月初五被抛往錢塘江。民間傳說認爲,錢塘江潮就是伍子胥指揮水兵來淹夫差的,伍子胥因此被稱爲 " 潮神 ",百姓爲他立祠于江上,每年五月初五設祭。
伍子胥死後 11 年,勾踐以三千越甲逆襲吞吳,吳越争霸在公元前 473 年落下帷幕。不知道夫差在拔劍自刎的那一刻,有沒有悔恨當初沒好好聽進伍子胥的話。
邗溝,雖然沒能 " 加載 " 出夫差的千秋霸業,但卻成了中國大運河的 " 原點 "。
伍子胥,雖然含恨而終,但是在 2500 年之後,他仍 " 活 " 在江南人的煙火日常中。
文 | 現代快報 + 記者 劉靜妍 參考《中國運河志》《大運河畫傳》
圖|資料圖
(編輯 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