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媽媽還能在這個世界上 30 年,我們真正的相處,也隻有 2 年半了。"
這是伊能靜給兒子哈利的信中的一句。
好像她們家很喜歡用寫信的方式交流。
我記得生女兒時,伊能靜就寫了一封信給哈利:
多一個孩子,隻會增加媽媽愛的厚度。
但今天的這封信意義更重大。
因爲她的兒子,今年 21 歲了,成績和個性全沒落下。
對比昨天 " 九江 11 歲男孩選擇自殺 " 的悲劇,從這封信裏,可以窺見很多很多好好長大的東西。
信裏,伊能靜說每年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隻有一個月。
而且這份陪伴會随着歲月的流逝越來越少。
往後能記住的就是小時候和妹妹遊戲的畫面,和停在夜裏的車。
但是伊能靜不覺得可怕。
因爲年輕的你們,本來就應該是流動的,需要去見識世界的廣大、去拓展視野、去發掘審美、去理解包容。
" 在我面前,你是一顆拼命生長的種子,無須我滋養,你自給自足。"
說白了就是學會放手。
過去的幾年伊能靜一直在台灣陪兒子,和秦昊結婚之後也是。
直到哈利上了大學,她才搬到了上海。
當時哈利開通了自己的微博,伊能靜還轉發說,從今天起,你不再是伊能靜的兒子,你是你自己。
這次長文裏最後的一句話更令人印象最深:
我給你的獨立自由,我也要這麽給自己。
哈利這樣的孩子是需要情感支撐的。
不僅因爲他是星二代,還因爲他那糟糕的父母愛情。
1986 年伊能靜與庾澄慶相識,此後開始了長達 15 年的地下戀情。
主要是因爲庾澄慶的母親一直不認可伊能靜。
委屈和苦楚都寫在了那首《春泥》裏 :
" 漫天的話語紛亂落在耳際 你我沉默不回應 牽你的手 你卻哭紅了眼睛 路途漫長無止盡 多想提起勇氣 好好地呵護你 不讓你受委屈 苦也願意。"
2000 年兩人終于走進婚姻殿堂,但沒想到僅僅 6 年後就宣布離婚。
當時鬧得很不愉快,伊能靜被曝出和黃維德牽手。
彼時黃維德也有一位已經交往 19 年的女友。
但是黃維德說:" 是伊能靜先牽我的手的!"
" 牽手門 " 把伊能靜推到了谷底。
雖然之後兩人共同承擔了對孩子的養育責任,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哈利還是受到了一些影響。
比如出國後迷上了多元文化,喜歡穿女裝。
去年 8 月哈利就曬出了一組照片,就是這樣式的——
長長的卷發,濃厚的妝容,鮮豔的眼妝,加上白色吊帶上衣 ......
他還會化着誇張的眼妝。
還有這樣式的連衣短裙。
以及做一些世俗之外的事。
比如接吻,跨性别跨膚色接吻,還有發半裸照片。
這些都沒辦法放上來,但視覺沖擊可以參考蕾絲照和電光眼。
說實話,這很難界定他是活出風格還是純屬好奇。
但是伊能靜目睹了一切,決定尊重支持。
她這樣對兒子說:
你不需要承擔來自父母職業上帶給你的東西。你在我的世界裏,可以成爲自己。
媽媽很強壯,強壯到有能力抵擋所有的惡意,你是自由的。
在伊能靜的肯定與鼓勵下,哈利考上了英國最難考的設計學院。
會寫歌、畫畫、跳舞,功課從來沒有低于 A。
有個性但一點不荒唐。
而伊能靜也給了自己獨立。
在她出生之前,她的母親就已經生了六個女兒,伊能靜是當成兒子生的。
沒能成功,父母也離了婚。
伊能靜回憶母親在離婚後曾經這樣說:
" 我是來自單親家庭,是家裏的老七,我爸爸很早就離開我。我母親在我成長的無數歲月裏都會提到的一句話: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就會過得好一點。"
16 歲的時候,伊能靜被台灣很紅的歌手劉文正賞識,推薦她進入演藝圈。
但是母親不同意,拒絕給伊能靜簽字。
等到和庾澄慶離婚,伊能靜都想着吞安眠藥自殺。
直到後來她想通了," 這都是病,得治。"
伊能靜反思了自己在原生家庭和婚姻中的問題,把幸福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
也從子女身上審視自己的過去,沒有再用自己的錯誤和曾經經曆的劫難把周圍的人拖下水。
現在還在《毛血汪》裏教李雪琴談戀愛。
" 從孩子身上學習謙卑與臣服,跟着孩子一起發光。"
這不就是我們羨慕的家庭,以後也想成爲的母親嗎?
想起最近網上熱議的江浙滬獨生女。
她們的生活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壕的離譜。
比如有一個女孩,小學學費一年 3 萬,90 年代的 3 萬。
父親留了房子,20 萬一平方的。
出國讀書,首選麻省理工、斯坦福。
讀不好也沒事,公司股權已經留好了,存餘額寶裏,一天得四位數起。
還有一個女孩,上海的,剛滿月父母就給辦了世界公民。
這個我沒辦過不知道是什麽,聽人家父母說,全球國家哪都能去,暢通無阻。
确認了世界是幸福的,所以讓孩子也跟着體驗一回。
最差的一個浙江滬獨生女應該是這位——
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直到大學才勉強衣食無憂。
雖然全款買好了房子,但是每月零花錢還得從舅舅舅媽那裏拿。
做做醫美,買買包,一年的零花錢隻剩幾萬塊。
找了男朋友,沒想到對方家裏也全款買了房,婚後生活隻剩下花錢。
真是枯燥的生活。
但有錢人的世界不止用來羨慕,财富無法複制,命運可以改變。
江浙滬女孩的底氣,表面上來源于父母的經濟條件。
實際上是愛,有父母的愛和也有父母和孩子各自的自愛。
被愛包圍着的人,才會真正無懼生活的惡意。
再說白了父母的錢是從哪裏來的,就像那個博主說的,小時候家裏條件不算好,爸媽就努力雞自己而不是寄托在孩子身上。
不求孩子多給家裏争氣,但求孩子像個正常人,不用患得患失,不用卑微讨好。
我還看到一個女孩因爲說自己拿着父母的錢出國,正被網上狂罵。
但是當事人一家歲月靜好,他們不關心二八定律,隻關心能不能跟上生活的步伐。
在配不配得上的問題裏,選擇先配上自己的人生。
所以,有些人想去蕭山當贅婿真不是隻沖着家産去的,老丈人的算盤才是傳家寶。
在這個盤算中,每個人有權利處理自己的一切,一代一代都可以得到自由、平等穩穩的幸福。
正所謂,好的父母,會給孩子自由的選擇權,而一個能決定自己人生的孩子,始終是幸福的。
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孩子,缺的也就是這些。
倒也不是沒有,隻是因爲試錯成本太高,變得唯唯諾諾,許多想法許多美好最終受困于錢包,消磨于俗事。
但是不用工作的人,在哪裏都是少數,事情都是一點一點做的。
就像一位博主說的,成不了《愛情公寓》裏的林宛瑜,就去做《老友記》裏的瑞秋。
我也覺得瑞秋這個角色,才是最好的成長性女角色。
她的路是可以複制的,她和母親的一個場景更值得品味。
就是瑞秋媽媽看見女兒逃婚後,自己也決定離婚。
媽媽和女兒,最好的 girls help girls。
不過我估計,更多人隻會因爲看到這樣的生活,對自己的女兒産生一種負罪感。
同樣是母親卻不能給女兒帶來同樣的富貴和選擇。
其實不用太焦慮——
有些錢,你年輕的時候掙不到,過了 35 歲大檻就更别想了。
但是過了 35 歲,你依然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一起進步。
愛和物質總要先占一個,而且往往有了愛,便不會盲目陷入物質的陷阱。
就像一個容器,過去裝了什麽,就會醞釀出什麽,現在放進去什麽,就會左右什麽,未來減少點什麽,又會騰出一些東西。
所以人身難得今已得,不管什麽牌,到手用心好好打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