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閱讀正文之前,請把倭瓜、吊瓜、方瓜、飯瓜、番瓜、北瓜、麥瓜、番南瓜、伏瓜、金瓜、飯瓜、老緬瓜、姜柄瓜、雲南小瓜、茭瓜之類紛繁雜蕪的名字丢在一旁,它們隻會給你帶來 " 知見障 ",讓你如墜五裏雲霧。
需要記住的,隻有載入《中國植物志》的 3 個名字: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筍瓜/Cucurbita maxima和西葫蘆/Cucurbita pepo,都是葫蘆科南瓜屬的種類,生活中常見,但你不一定能分清。如何辨認?不難,follow me。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原産墨西哥到中美洲,明代傳入我國。果實形狀五花八門,環肥燕瘦各有千秋,隻有果梗的特征不變:果梗有棱和槽,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看着沒?先認準圖 1,隻要是果梗長成這樣的,甭管它長短高矮,都是南瓜。
圖 1.7
除果梗外,南瓜還有一個特征:花萼裂片條形,上部擴大成葉狀。西葫蘆和筍瓜的花花萼裂片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不擴大成葉狀。
西葫蘆 /Cucurbita pepo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2.4
圖 2.5
原産北美洲南部,我國清代始從歐洲引入。品種相對貧乏,大部分長成圖 6 的模樣,近年來菜市場也有球形或近球形的品種出現,如圖 8、9。圖 2.4 也是西葫蘆,攝于武漢植物園。特征是:果梗具明顯的棱溝,瓜蒂變粗或稍擴大,但不成喇叭狀。
圖 2.6
圖 2.7 油炸西葫蘆花
《中國植物志》曰:(西葫蘆爲)一年蔓生草本。但國内栽培較多的品種通常不爬秧,如圖 2.6,仔細觀察能看出來西葫蘆的花萼裂片末端不呈葉狀。
筍瓜/Cucurbita maxima
圖 3.1
圖 3.2
圖 3.3
圖 3.4
圖 3.5
原産印度。小時候見鄰居家種過圖 3.1,稱 " 看瓜 ",供觀賞之用。最常見的是圖 3.3,菜市場常有售,即 " 貝貝南瓜 "。特征爲:果梗短,圓柱狀,不具棱和槽,瓜蒂不擴大或稍膨大。有些品種可以長得很大,動辄幾百斤,國外的 " 巨無霸 " 南瓜多數都是筍瓜。
圖 3.6
圖 3.7 南瓜盅
日常生活中,筍瓜和南瓜可統稱 " 南瓜 "。我用筍瓜做過 " 南瓜盅 ",過程比較簡單:紅燒肉先做好,放進掏空的筍瓜中再蒸一遍,還行,湊合吃。
攪瓜是什麽瓜?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4.4
又名金瓜或金絲攪瓜,老熟瓜皮作金黃,瓜肉經煮熟後,可攪拌成晶瑩透明的金黃色細絲供食用。看圖 4.1 即可知,此系西葫蘆,隻是吃法與尋常品種迥異。另據《中國植物志》,筍瓜也有别名曰 "攪絲瓜",出自《植物名實圖考》,大概筍瓜也曾充當 " 攪瓜 " 的角色。
雲南的 " 米線瓜 "
圖 5.1
圖 5.2
圖 5.3
據《中志》,南瓜屬在全世界約有 30 種,FOC 改成 "About 15 species",縮水一半,大概是種類合并導緻的。除南瓜、西葫蘆和筍瓜外,我國還有其它引進的種類,如黑子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因外種皮黑色而得名,其老熟瓜内部呈纖維狀,故又有俗名曰 " 米線瓜 "。雲南栽培較多,廣東也有。
圖 5.4
雲南朋友對 " 米線瓜 " 表示鄙夷不屑,說一般喂豬爲主,基本沒人吃,但擱廣東人手裏就不一樣了。圖 5.4 即是湛江吃法,以黑子南瓜内部的 " 纖維 " 烹制而成,此時它叫 " 魚翅瓜 "。你看,雲南用來喂豬的東西,這裏卻當成 " 魚翅 " 來吃,都是南方人,東南和西南咋就差距那麽大呢。
騙人的 " 飛碟瓜 "
圖 6.1
圖 6.2
多年前青島各景區流行一種 " 特産水果 ",如圖 6.1 左,上當者衆 ---- 這玩意兒叫飛碟瓜,不能生食,更不是 " 特産 "。曾列爲西葫蘆變種 /var. melopepo,現已提升爲種C. melopepo,中文名田野南瓜。其果實 " 骨骼清奇非俗流 ",屈居于西葫蘆之下有點委屈。
一個思考題:圖 6.1 右邊的小瓜商品名太陽瓜,請問它是南瓜屬中的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