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740 篇深度好文:2724字 | 7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前不久,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曆:
他在某平台觀看一則 " 男女吵架 " 的視頻時,發現自己和妻子看到的留言竟然各不相同。
他看到的評論,大都是以男性立場爲主;妻子手機上看到的,卻是站在女性立場的評論。
這時,他才驚訝地發現,原來手機的評論區,竟然也 " 男女有别 "。
這則消息很快引起了共鳴,許多網友表示也有過類似的經曆:
" 同一則視頻,自己和媽媽看到的評論卻不一樣。自己看到的是孩子抱怨原生家庭,媽媽看到的都是家長自訴不易。"
在算法主導的今天,大數據已經可以精準地将不同的觀點,投送給不同偏好的人。
我們每天接收到的海量資訊,很多都是經過篩選,迎合個人喜好的消息。
這看似便利,卻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困在 " 信息繭房 " 裏:看不到不同的消息、聽不到不同的觀點,甚至失去辨别真相的能力。
一、你以爲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在觀看某種類型的視頻後,馬上會被推薦更多該類型的視頻;
點贊某種類型的評論後,就能經常看到相似的評論;
轉發某種類型的文章後,就會經常收到這種類型的文章……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 大數據 " 越來越了解每個人的喜好。
它會把我們喜歡的觀點和話題不斷推送過來,而那些我們不感興趣的話題,就會逐漸淡出視野。
久而久之,我們接收到的消息變得越來越單一,也越來越無法了解到許多事情的真相。
還記得不久前,藝術家向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體造謠,說她退休後生活悲慘并大肆渲染。
很快,這些謠言就在網絡上瘋傳,被人不斷轉發。
許多不明真相的人也加入 " 正義 " 的審判隊伍裏,對向梅的家人進行攻擊和辱罵,給她和家人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即便後來,向梅本人出來辟謠,卻依然有人甯願相信謠言。
爲什麽會這樣?
其實這就是 " 信息繭房 " 的影響:當人們反複接收到某個信息和想法時,就更容易相信它是真的。
當我們在網絡上點擊了某些關于 " 是非恩怨 " 的八卦後,就會很快收到一大堆關于事情 " 前因後果 " 的推送。
吸引着許多人埋頭在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中,不斷地點擊、轉發,加入群體的狂歡。
最後卻發現,這不過是别人收割流量的陷阱。
在這個網絡時代,如果不加思考地沉浸在 " 大數據 " 打造的主題樂園裏,就難免作繭自縛,淪爲 " 烏合之衆 "。
二、你看到的
可能是 " 信息繭房 " 割裂的世界
前不久,坐擁千萬中老年粉絲的視頻博主 " 秀才 " 被封禁,登上熱搜。
許多年輕的網友紛紛表示:自己竟然第一次聽說這位 " 網紅 ",也從沒刷到過他的視頻,不由得感歎 " 算法 " 的強大。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網絡原本是一片相通的海洋,卻不曾想,我們看到的世界早已被 " 信息繭房 " 割裂成許多無法相交的 " 平行宇宙 "。
想起這樣一個段子:" 一群井底之蛙通過互聯網互相認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後,它們得出共識:世界确實隻有井口那麽大。"
如今,信息越來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卻越變越大。
網絡将那些觀點相同、認知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讓群體的偏見不斷被強化。
我們本以爲,可以通過網絡看到更寬廣的世界,最後卻發現,限制我們視野的恰恰就是網絡。
網友 @小琳曾在知乎上吐槽:過年回老家,和家裏的親戚閑聊。當親戚了解到她在大城市的工資後,竟冷嘲熱諷:" 讀這麽多書,待在大城市有什麽用?還不如去做直播。"
他們說,身邊許多人在家做直播,每個月能賺好幾萬。
小琳解釋說,做直播賺錢的隻是少數。親戚卻立刻反駁,他認識好幾個做直播的,早就已經财務自由。
無論小琳怎麽解釋,親戚都覺得自己比她更有見識、懂得更多。她隻好保持沉默,不再試圖說服對方。
樊登老師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很多人看起來在思考,其實隻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見。"
當一個人習慣了接受同樣的信息和觀點,就容易陷入偏見的漩渦,以爲自己掌握的才是世界的真相。
一旦遇到不同的觀點,就會馬上否定,結果讓思維越來越固化,再也無法接受新事物、新觀點。
三、網絡時代,
千萬别讓 " 信息繭房 " 廢了你
《拆掉思維的牆》裏寫道:" 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你的樣子。你的認知高度,就是你能站到的高度。"
" 信息繭房 " 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它讓我們看到的,都是自己認同的;它讓我們聽到的,都是自己想聽的。
久而久之,我們就再也無法觸及世界的真相,漸漸與現實社會脫節。被困在固有的認知裏。
要想破繭,就要主動改變:去關注不熟悉的領域、去傾聽不同的聲音、去接納不同的想法和思維,才能發現人生的更多可能。
1. 推倒自己的牆
董宇輝說:" 如果思維是一堵牆,世界就在牆的另一邊。"
我們的很多決定和選擇,都取決于内心的思維和觀念,思維越僵化,成長就越難發生。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年輕時,每天下班後都和同事聚會、玩遊戲,渾渾噩噩。
直到有次,他參加同學聚會,才驚覺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差距。
他想要改變,卻覺得自己已經 36 歲,一切都太遲了。
好在,後來他及時調整了狀态,開始正視自己的現狀。
決定不再和别人比較,而是從零開始提升自己,終于成功打造了自己的知識體系。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觀點:
都這麽大年紀了,還有什麽好努力的;女孩子,還是早點結婚更好;創業有什麽好,還是體制内的工作更穩定……
這些聲音聽多了,就容易内化成我們内心無形的牆,阻礙我們的成長。
要想改變,就要敢于推倒心中的牆,主動跳出局限,不斷自我革新。
2. 丢掉手裏的尺
小說《刺猬的優雅》中,主人公米歇爾因爲孤僻的性格、不修邊幅的打扮,受到身邊很多人的歧視。
實際上,她是一個知識淵博、爲人友善的人,但大家卻始終認定她又懶又笨,這樣的偏見最終把米歇爾逼上了絕路。
在我們身邊," 标簽化 " 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一個人,如果不修邊幅那他肯定很懶;如果不善言語,那他肯定很笨……
不管這個人真實的性格如何,隻要被貼上标簽,就再也無法擺脫别人的刻闆印象。
然而,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經曆不同,彼此之間難免存在着差異。
如果一味用自己的标準去評判别人,就難免陷入偏見。
就像有句話說的:" 有些事我們無法理解,不代表這件事是錯的;有些東西我們沒見過,不代表它不存在。"
一個人成熟的标準就是,不再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生活。去兼容更多觀點,去包容更多不同。
3. 去穿别人的鞋
香港富豪田北辰曾相信 " 讀書無用 ",他認爲無論學曆如何,隻要努力就能改變現狀。
于是,他參加了一檔真人秀節目,去體驗清潔工的生活。他很快發現,事實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
那段時間,他每天筋疲力盡回到出租屋倒頭就睡,根本沒有精力去做提升自己的事。
這時,田北辰才真正體會到底層人員的困境,明白了學曆和見識的重要。
一個人,隻有穿上别人的鞋,才能懂得别人的難;看見别人的困境,才能找到許多問題的關鍵。
結語
作家王小波曾寫過一個 " 花剌子模信使 " 的故事:
古代有一個國家叫做花剌子模,這個國家的君王非常專制。
每當有信使傳來好消息,他就會龍顔大悅,給信使封賞;每當信使傳來壞消息,他就會把信使送去喂老虎。
久而久之,大家都隻報喜、不報憂。最後敵軍兵臨城下,他卻一無所知。
在 " 信息繭房 " 厚重的今天,倘若一味沉浸在算法營造的世界裏,就會像 " 花剌子模國王 " 一樣,喪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主動破繭,跳出網絡,融入生活,走出單一的環境,去接觸更多的人和事。
讓自己打破思維的僵局,不斷更新、不斷進化。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