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陳斯文
來 源:華商韬略(ID:hstl8888)
" 價格,給你打下來了 "。
中國生鮮商超之王、永輝超市創辦人張軒松,應該是最早有資格講這句話的人。
但現在,他要被打下來了?
眼看着麥德龍、新華都,甚至沃爾瑪都殺進了福州,1999 年,開超市的張軒松急了。
他的超市叫 " 永輝 ",開在福州火車站,但好地段幹不過大品牌,心急如焚的他跑到同行店裏調查,最後認準了一條路:向生鮮轉型。
2000 年 7 月,張軒松開出了福州第一家專業生鮮超市:永輝屏西生鮮超市。
一般的超市,賣的是凍肉、根莖菜,在永輝,賣的是鮮肉和葉菜;一般的超市,生鮮區隻占總面積的 20%,在永輝,這個數字是 70%;一般的超市,開門時間是 9 點,永輝是 6 點半——爲了配合早市買菜的習慣。
這些區别,就是專業的起點。
張軒松做生鮮,看好兩點:第一,在中國,新鮮菜天天買,必須買,行話叫高頻剛需;第二,老外同行幾乎不做,市場空白,就是差異化競争的機會。
中國人對食材 " 新鮮 " 的追求,可能是最極緻的。蔬菜要連着泥的,魚要會遊泳的,雞要現場殺的 …… 否則就是次等貨色,隻能賤價甩賣。
但生鮮的保質期非常短,葉菜不灑水會蔫,灑水會爛,橫豎隻能挺一天;成熟香蕉在室溫下會發黑;黃瓜一摩擦,就失去了 " 頂花帶刺 " 的資格 …… 一個爛水果沒被及時發現,就可能害死一箱。
生鮮的物流也難,即便冷鏈也如此,何況當時根本沒冷鏈。同時放進 15 ℃冰箱,番茄能扛一星期,桃子可能早爛了。
這些綜合下來讓生鮮難做、損耗大、成本高,如果能高溢價也好做,但生鮮卻又貴一毛錢,都可能把顧客趕到隔壁農貿市場。
可張松軒還是找到了一些辦法。
很多省直機關住宅區的老居民都記得屏西路的永輝,因爲那裏的菜:
又好又便宜。
2000 年,張軒松在永輝成立了采購團隊,直對農戶,産地直采。
農戶 / 基地—一級批發商—農産品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商—超市 / 農貿市場—消費者。張軒松決定,把中間那些批發商都砍掉。
這就是他最大的辦法。
砍掉其他中間商,自己成爲唯一中間商," 又好又便宜 " 就有了更多可能。
如今,帶貨主播常把一句話挂在嘴邊:
" 價格給你打下來了 "。
張軒松,應該是最早有資格講這句話的人。
" 下海下田 " 的永輝,商品 " 又好又便宜 ",從農戶到顧客還個個滿意:
" 便宜都讓我們占了。"
自己做好了,曆史進程也來關照。
2001 年 12 月,一位大領導走訪了永輝超市,表揚了它的模式。
而永輝被表揚時,領導們還操着一個心:
當年的農貿市場," 黑心米 "、" 注水肉 "、" 瘦肉精 "、" 蘇丹紅 ",問題頻出,國家因此推動了 " 農改超 " 工程,希望農貿市場有超市一樣的質量。
" 又好又便宜 " 的永輝,因爲被樹成 " 農改超 " 的标杆,并順勢得到了一個發展良機——接手福建地區的農貿市場改造工作。
三年後,永輝超市門店數量已達 50 家;再過五年,永輝開進了北京。2010 年,已經營收破百億的永輝,還在 A 股拿下 " 商超生鮮第一股 "。
得到資本市場助力後,永輝繼續飙升。到 2015 年,其營收已沖破 420 億元,同比增速最少的一年,也有 14.75%,到 2018 年,其門店已達 1275 家,市值突破千億門檻。
但從 2015 年開始,張松軒就感到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主要是錢難賺。
2015 年,421 億元的營收,淨利卻隻有 8.51 億元,毛利率則常年維持在 19% 左右難突破。
這和超市的行業特性有關。強如沃爾瑪,毛利率也隻在 25% 上下。但它勝在有規模——在美國,沃爾瑪在内的前三大超市品牌,占據了 80% 的市場份額,而即使在今天,永輝超市也隻占了 5.7% 的份額。
既沒有規模,也沒有高毛利,任何一個企業家,都不會對這個狀況感到滿意。張軒松和永輝的管理團隊,也不斷想辦法。
首先是,引入高毛利的零食、酒水。消費者爲低毛利的生鮮走進門,順手買幾樣高毛利商品,綜合毛利率也就跟着上去了。
但這隻是敲邊鼓。主戰場,還在生鮮。
對此,永輝是雙管齊下。一方面,找直采要更多利,一方面讓自己的終端更賺錢。
2014 年開始,永輝陸續通過合資和入股,與養畜禽的新希望六和、搞水産品加工的 CJ 集團、種水果的朗源股份等結成聯盟,向上遊要更多利。
2015 年,張松軒還開始梳理永輝的終端。
生鮮損耗這件事,夫妻店比全球最牛超市都做得好,因爲他們照顧得精細,損耗小,而有損耗也能再利用——
被掐出指甲印的西葫蘆,老闆自己炒着吃了。
張軒松向夫妻店學習,推出了面向 B 端商家的 " 彩食鮮 ",品質沒問題,有點小破損的進 " 彩食鮮 "。B 端不那麽在意被掐出印的問題,也就可以 " 自己炒着吃 " 少浪費。
除了上遊的重構和終端的梳理,張軒松還拍闆了一個對長期很有益的戰略——自建物流。
運輸轉存,是生鮮超市的效率與品質雙難題,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物流配送中心一建起來,也就更有了利潤提升的可能性。
這種思考,和另一位企業很像:京東劉強東。2007 年的時候,劉強東就不顧投資人反對,一定要自建倉配一體的物流。
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張軒松受到過劉強東的影響。但也就在 2015 年,京東就以 46 億元成爲了永輝占股 10% 的股東,并在此後不斷加強合作。
這樣的背景下,兩位老闆交流一下對供應鏈的看法,不過分吧?
但到了 2023 年,就不是交流這麽簡單了。
7 月開始,低迷了好一陣的永輝股價一路拉高,8 月 2 日,還封了漲停闆。
漲停和前一天的市場傳言有關:京東将全資收購永輝超市。
京東很快回應:沒有意向。永輝的回應晚了一點,但也是沒有。
大家相信傳言,實在是因爲它聽起來太合情理。
股權結構上,京東在永輝已是舉足輕重。
截止 2023 年一季度,北京京東是第四大股東,宿遷涵邦是第六大股東,兩者合計持股 13.38%,和京東關系密切的騰訊,也在永輝超市持股 5.27%。
而張軒松本人在永輝:8.72%。
人事結構上,永輝現在的 CEO 李松峰,在京東幹了整整 10 年;永輝的董事會,還有一個京東的名字:許冉。
所以有些事,不是非要聯想,實在是想象空間給得太足。
但真正讓人對永輝 " 被收購 " 産生猜測的,還是它自己的身體,似乎快要撐不住了。
2021 年和 2022 年,永輝分别營收 910.6 億元和 900.9 億元,但卻分别虧損 39.44 億元和 27.63 億元,幾乎抵消了 2017-2020 年四年的全部利潤。
更糟的是,2023 年一季報顯示,截至 3 月 30 日,永輝超市流動資産合計 198.94 億元,流動負債合計 250.19 億元。
人們往往把永輝的虧損,歸結爲疫情中消費者習慣的改變——在社區團購、電商平台的沖擊下,線下商超像是 " 被時代淘汰的物種 "。
這對,但也不對。
如今回頭看,它的危機有一多半是面對電商對線下的沖擊,既缺乏戰略定力,沒把生鮮練到更境界——比如利用好互聯網來做生鮮生意,也因戰略焦慮,搞了一些瞎折騰。
最近這些年,永輝所謂的大創新,對消費者,尤其對做強生鮮來說,意思都不大。
2017 年,對标阿裏旗下盒馬鮮生,永輝推出了 " 超級物種 ",要做:" 餐飲 + 商超 + 數字化零售 "。
想得太多,想要的也太多,但它既沒把生鮮練到更極緻,也沒做出盒馬的綜合效應。僅僅幹了兩年,就從巅峰時的 80 多家門店,降低到今天的個位數。
2018 年,永輝又開始發力 mini 店,僅在 2019 就一口氣開出近 600 家店。mini 看起來像是生鮮超市的 " 家門口版本 ",但也幾不像,很快從大擴張到大關店。
而它唯一成功的,就是看上去更适合被京東全面接管的,2021 年開始的線上業務。
2021 年 8 月,曾經在京東任職的李松峰,擔任永輝超市 CEO,他在張軒松的支持下,明确了永輝接下來的目标和戰略定位:
一個以生鮮爲基礎,以客戶爲中心的全渠道數字化零售平台。
新定位很長且又複雜,但它讓永輝回到本質和簡單。生鮮和客戶,原本就是永輝的基礎和中心。
2022 年,永輝線上營收 159.36 億元,同比增長 21.37%。更好的消息則來自于 2023 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爲 3.9 億元。
永輝開始走出來了,最重要的是,線下零售現在應該是沒有前幾年那樣的飛來橫禍了。永輝這幾年的更大麻煩也在于時運不濟。超級物種也好,mini 店也好,幾乎都是剛剛大規模起跑,就被當頭一棒,然後一棒錘幾年。
在前幾天的一連串傳言中,有人分析,京東一定會收購永輝,因爲永輝太缺錢,張軒松隻能把公司交出去。
缺錢是肯定的,但現在的張軒松,恐怕不會把公司交出去。
嘔心瀝血打了 20 來年難仗、惡仗才稱王,最苦的時候熬過去了,主陣地還在,子彈也送上來了,任何人去問,或許都隻能得到一個回答:
絕不繳槍。
參考文獻:
[ 1 ] .《京東收購永輝這事可能性有多大》,界 . 面新聞
[ 2 ] .《陰雲終将過,非常時期顯韌性,競争環境改善下超市龍頭再起航》,東吳證券研報
[ 3 ] .《1Q23 毛利率恢複至疫前,數字化供應鏈建設顯成效》,海通國際研報
[ 4 ] .《超市的黃昏靜悄悄》,遠川研究所
[ 5 ] .《永不止步的創新,成爲超級零售巨頭》,閩商傳媒
排版 | 武小周
編輯 | 星辰 輪值主編 | 孫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