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筝行動 "25 分鐘的戲,
他們籌備了近 4 個月。
作者:馮群星
編輯:田 亮
今晚,《三體》電視劇就要在線上平台播完了,各路觀衆感慨良多。
開播之前,有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原著書寫了詭谲的宇宙幻想,構建了遼闊的世界觀,發出了深遠的文明之問。可這些怎麼視覺化?光是想想,科幻迷、" 大劉粉 " 和 " 書粉 " 們都不敢相信,誰能拍得出來。
沒想到,開播之後,一片驚喜。" 成了成了!"" 穩了穩了!" 觀衆們奔走相告,《三體》頻頻登上熱搜。
即使一衆主創都已投入新項目中,白天天各一方地忙,深夜回到住處依舊會一邊追《三體》一邊視頻連線," 一幫大老爺們兒,眼淚嘩嘩地流 "。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三體》總導演楊磊也覺得這場面有些好笑。
但在那時,隻有眼淚才能抒發他們心中炙熱又複雜的情緒。" 我是帶着一個粉絲捍衛原著的心态來拍的。" 這是楊磊反複跟記者說的一句話。在他和視覺導演陸貝珂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關于冒險和初心的故事。
深度的哲學思考
2020 年 8 月,正在拍攝紅岸基地戲份的楊磊第一次見到了偶像劉慈欣。
面對前來探班的劉慈欣,原本工作風格言簡意赅的楊磊變成了話痨。兩人從電視劇的拍攝聊起,聊到小說的外文譯本、改編版本,又聊到牛頓、愛因斯坦和物理學的曆史。這信息量爆炸的一天,讓楊磊幸福極了。
·《三體》總導演楊磊在指導拍攝紅岸基地部分。
最重要的是,當楊磊說,他從進組第一天就明确 " 按照現實主義拍 " 時,劉慈欣點頭:" 我同意。"
劉慈欣認為,當年《三體》的連載,就是他這個作者和所有讀者一起," 經曆了一段想象中的未來史 "。
劇本打磨了近 3 年。" 以前有其他制片人提過,改編科幻就是要拍好萊塢大片。但《三體》小說的基礎是 15 個思想實驗,是深度的哲學思考。" 楊磊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他堅持認為,一定要粉絲來參與劇本創作,可以改編,但不能觸碰小說的底線。拿到劇本後,楊磊一看,覺得穩了,改編、添加得不多,而且都是為了幫助小說影視化。
現在播出的部分,隻呈現了《三體》三部曲的第一部《地球往事》,書中的主線故事發生在 2007 年,支線故事則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60 年代。
這些時間都是當下的觀衆親身經曆過的,楊磊由此笃定電視劇的呈現不能 " 懸浮 ",不能為了科幻而科幻。" 首先要讓觀衆相信你所表達的世界,然後他們才會一步步跟着你走向科幻。"
在劉慈欣筆下,從 20 世紀 60 年代到 80 年代,主人公葉文潔都生活在東北的紅岸基地。正是在這裡,她對三體文明做出應答,由此改變了人類的命運走向。
楊磊是用考據的辦法去拍這段時期的。他帶着劇組搜集了 4000 多張照片。人的衣物、發型、作息,當時的流行歌曲、書籍畫報、建築樣式 …… 每一個細節都請專家來詳談。" 簡直是在這些照片裡面活了一遍。" 楊磊說。
陸貝珂對《環球人物》記者回憶道,去山間航拍,常常要在壓根沒路的地方 " 連滾帶爬 "。有一次無人機挂到樹上,他們找到專業人士才取下來,珍貴的素材得以幸存。
在黑河取景時,劇組經曆了接近零下 40 ℃的極寒考驗。拍攝的第一晚,所有機器不到 3 分鐘便徹底罷工,造雪機的水管裡全是大冰坨子。
來來回回調機器調了 12 個小時後,楊磊還是一個鏡頭都沒拍出來。劇組痛下決心購置了暖風炮,這才正式開工。
·劇組在黑河拍攝紅岸基地外景。
對于東北的寒冷,楊磊其實是有恐懼的。12 年前,他在東北執導電視劇時一度被凍得腰部纖維環斷裂,最後半個月躺在擔架上完成工作。但為了《三體》的真實質感,他覺得必須再赴極寒之地,哪怕穿兩層羽絨服也得去。
除了要貼近真實的曆史,還要貼近真實的科學。粒子對撞、納米材料、宇宙閃爍 …… 開機之前,楊磊和工作人員找到各個領域的科學家,采訪、學習了數月。
" 如果弄不明白,根本不知道要拍什麼。文字上可以簡略帶過,但影視上就必須有清楚的呈現。" 有時候大家讨論一個星期,不過是為了敲定電視劇中出現隻有幾秒的科學公式。
他們花了數月的時間跟科研機構溝通,一次次地表達拍好《三體》的願望和誠意,希望能實地取景。
幸運的是,科研人員中也有不少《三體》的 " 書粉 "。劇中的加速器段落最終是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邊完成的,這也是對撞機建成後唯一一次對外開放拍攝。
劇集籌拍期間,楊磊寫了幾大本密密麻麻的科學筆記,也拍下了在國家納米中心、國家天文台密雲站等地的珍貴實景。
" 古筝行動 "
如果說《三體》小說中的科學部分還可以參考真實世界的經驗,那麼科幻部分的呈現則考驗着主創們的審美和想象力。
令許多 " 書粉 " 稱道的是,電視劇高度還原了書中的諸多 " 名場面 ",尤其是情節高潮點的 " 古筝行動 " ——地球三體叛軍所在的 " 審判日 " 号巨輪被琴弦般排列的納米細絲切成片狀,最終像一疊被推開的撲克牌一樣倒在巴拿馬運河岸邊。
" 古筝行動 " 也是楊磊和陸貝珂最喜歡的段落之一。" 這段戲最後在成片裡大概 25 分鐘,但我們籌備了近 4 個月,拍攝了 27 天。" 楊磊說。
·《三體》視覺導演陸貝珂。
由于無法前往巴拿馬運河拍攝,劇組隻能沿着長江、黃河、瀾滄江尋找合适的河段——巴拿馬屬于中美洲熱帶地區,氣候、氣溫、植被、光線、河寬、水的色澤,都與中國的河流有明顯區别。
特效方面,一艘船被切割成 " 撲克牌 ",到底會發生怎樣的擠壓和形變?最終以什麼姿态倒下?" 以前沒人做過,沒有任何可以拿來參考的資料。" 開拍前,陸貝珂甚至組織大家一起學習了船舶設計理論。
為了收集船艙内部的影像資料,劇組在 2020 年夏天登上了停泊在舟山的一艘大貨輪。聽說他們要去船艙底部,船員們仿佛看到外星人一樣:" 你們自己下去吧,我們是絕對不會下去的。"
到了底層,楊磊和陸貝珂才發現這裡的溫度超過 50 ℃,到處彌漫着設備、物資化學反應後産生的 " 瘴氣 "。" 好幾個工作人員走着走着就‘哐哐’倒地,緊急拉到醫院救治後才知道是氣體中毒。" 楊磊對記者說。
拍攝到關鍵處,合作多年、默契十足的楊磊和陸貝珂還出現了一些分歧。
楊磊認為,劉慈欣以極其冷靜、克制的筆觸描寫了 " 審判日 " 号通過死亡之琴的過程,主人公汪淼 " 甚至懷疑鋼柱間的納米絲是不是真的就不存在 "。那背後是一種于無聲處傳遞出的窒息感。
" 誰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我覺得一定要把這種感覺拍出來。" 楊磊說。
但在陸貝珂的物理模拟中,現實是另一番景象。" 船體最高處一根被切斷的天線滾落下來,一定會在水中濺起巨大的水花。整個船體在切割中也會發出巨響,而不是像原著中那樣靜悄悄的。"
如何取舍?兩人溝通後,陸貝珂同意了楊磊的方案," 還是要突出那種緊張感 "。他想了一些辦法,比如用陰影遮住掉落的船體結構,使觀衆不會注意到其中的違和之處。
·劇組在浙江拍攝 " 古筝行動 " 部分水下畫面。
" 觀衆對科幻特效的期待可能是好萊塢電影級别的,但我們畢竟是一部電視劇。一共要做 500 分鐘的特效和 3D 動畫,涉及數千個鏡頭,每個鏡頭做到什麼程度算通過?有時候你不得不‘将就’一下。" 陸貝珂說。
例如,3000 萬個秦朝士兵模拟主闆元件構成了 " 人列計算機 ",但由于算力有限,特效部門隻能渲染 700 萬個數字人模型,剩下的就要靠剪輯和配樂的技巧來輔助了——在華陰老腔的樂聲中," 秦一号 " 從局部特寫逐漸切換到大全景,人列主闆不斷閃爍,由此營造出恢弘氣勢。
令陸貝珂欣慰的是,即便劇中一些片段沒有達到他心中的完美程度,觀衆還是給出了許多鼓勵和認可。他覺得,可能是觀衆感受到了團隊作為《三體》粉絲的誠意。
此生無憾
楊磊和陸貝珂都是重度科幻迷,《科幻世界》是他們共同的啟蒙讀物。" 初中時每周有點零花錢,一定要到報攤上買一本。"
2006 年,楊磊正是在《科幻世界》上第一次讀完了連載的《三體》第一部," 徹底被劉慈欣震撼了 "。" 我看到了我們的自信,從中國人的角度出發去寫屬于我們的科幻作品,這個非常重要。"
2019 年夏天,楊磊接到了電視劇《三體》的導演邀約。面對難得的機會," 懵了 " 的楊磊沒有立即答應下來,而是回複說 " 要好好想想 "。
一向沉穩的 " 理工男 " 陸貝珂知道後簡直要 " 瘋 " 了,拉着楊磊不停念叨:" 接啊!趕快接啊!"
楊磊回家閉關,認認真真重讀已經翻過無數次的劉慈欣原著,邊讀邊琢磨該怎麼拍,覺得能還原出 70% 才下定決心。
這期間,始終沒見他回音的陸貝珂幹脆寫了一封 2 萬字的長信,向楊磊細數特效方面的技術儲備和拍攝《三體》的可能性。" 從 2006 年到 2019 年,我每次讀《三體》都會想想特效怎麼做。" 陸貝珂對《環球人物》記者笑道。
在萬字長信的結尾處,他寫道:" 我們的生命能和《三體》重合一次,此生無憾。"
·楊磊(右)和陸貝珂在野外尋找合适的外景。
和他們一樣,劇組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員幾乎都是劉慈欣和《三體》的粉絲。或許正是這些熱愛和夢想成就了此前并不被輿論看好的電視劇《三體》:截至發稿,豆瓣評分穩定在 8.4 分,這是國産劇相當亮眼的成績。
在電視劇開播前,楊磊也有過忐忑。數據不好怎麼辦?" 播出平台給我的回複是,首先我們做了一件難而有意義的事,其次我們堅持了初心,把我們捍衛的《三體》拍了出來。既然如此,我們就要接受可能的失敗。" 楊磊為此頗為感動。
對于中國的科幻劇集來說,《三體》的成功可以複制嗎?楊磊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 我拍了 20 多年戲,到了《三體》這個項目中依然面臨着許多未知數。最初誰能想到,三個月的時間我們隻剪出了一集?調色、特效,甚至是劇組人員的磨合,很多方面都有寶貴經驗。下次再面對類似的項目,我們就知道可以在哪裡多留些空間,時間上怎麼安排,什麼樣的人能匹配。"
陸貝珂也感受到,影視創作者盡可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得更好,讓觀衆感受到誠意,投資方、創作者、觀衆形成正向的循環,行業才會越來越好。" 我希望和中國科幻影視的上坡之旅一起加油。"
回想去舟山勘景的那天,當陸貝珂走在貨輪船底時,突然理解了多年前的劉慈欣——在龐大的娘子關發電廠腳下,劉慈欣寫出了《三體》;此刻同樣面對龐大的機器,自己則想方設法把書中文字搬進現實:" 你會突然感覺到,很多東西之間有時間跨度特别長的聯系。"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 "HQRW2H" 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