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爽又出事了。
前幾日,其前夫張恒在美國召開發布會。
直指某爽虐待兒女,并公布相關圖片、視頻。
圖中,女兒手指受傷縫針,兒子鼻下也有傷口。
兩個孩子皆在某爽監護期間受傷。
據張恒稱,孩子們所說的受傷原因與某爽的說法不一緻,且多次表示恐懼,「不要去媽媽那裡」。
随後,某爽父親發文駁斥張恒說辭。
某爽本人也回應,稱虐童子虛烏有。
雙方各持一詞争論不休,多次發文對峙。
誰對誰錯目前還沒有定論,是否虐童仍是疑雲。
在吃瓜之外,魚叔注意到了一個問題:
我們對「虐童」這件事,存在太多的誤解。
就像微博熱搜下,不少網友隻看了孩子的受傷照片就斷言:不算虐童。
理由是:誰小時候沒受過傷。
同時,另一批人則言之鑿鑿:這在美國就算虐童。
由此還延伸出了中美關于虐童的社會文化、法律差異話題。
那麼,怎樣的傷害算虐童?
為什麼本應是避風港的家庭,會成為孩子們的噩夢?
今天,魚叔想借一部高分冷門韓劇追問——
《赤月青日》
붉은달 푸른해
主角車友京(「金三順」的演員金宣兒飾),是一位兒童心理咨詢師。
工作中常與心理問題患者兒童接觸。
她愛童護童,正視尊重孩子。
對虐童者,更是零容忍。
但一次車禍,徹底摧毀了她的生活。
高架上,一個小男孩突然沖出,死在了她的車前。
愛童者成了殺童者,愧疚感快将人撕碎。
更詭異的是,從那之後,車友京總能看見一個綠衣小女孩。
女孩不會說話,總是突然出現。
并将車友京推入一個又一個命案之中。
而這些案件又都有同一個主題:虐童。
《赤月青日》布局數個虐童疑雲案件。
無一不在試圖挖掘一個問題:
虐童這樣人神共憤的事件,為什麼會頻頻發生?
有人虐童,是為了錢。
一個案件中,某男子被發現死在車裡,身邊放着 300 萬現金。
他的妻子被傳喚到警局,卻毫無悲傷表現。
審訊過程中,隻在乎自己能不能拿到賠償金。
女兒更是奇怪。
爸爸死去,不僅沒有眼淚,反而脫口而出驚悚之句。
原來,母女之所以對男人之死如釋重負,是因為之前遭受非人折磨。
死去的男子是個賭徒,并有十分嚴重的家暴行為。
他經常當着孩子的面毆打妻子,甚至緻殘。
又因嗜賭欠債,不得不到處籌錢,直到他發現騙保可以帶來新财路。
為了拿到保險金,男人可以生生折斷女兒的手指。
孩子對于他來說,隻是帶血的搖錢樹。
車内的 300 萬,就是用女兒的哭嚎與傷痛換來的。
而有人虐童,是因為厭惡孩子。
因為不喜歡,所以随意處置。
就像另一起案件中的嫌疑犯,狗廠老闆。
他十分好色,強奸了一個拾荒女孩,緻使她誕下兩名女嬰。
在這樣的生存境遇下,孩子的出生成了徹頭徹尾的悲劇。
極端生存環境加上挨餓,讓一歲多的妹妹經常哭鬧不止。
狗廠老闆對此十分厭煩,動辄動手讓孩子閉嘴。
長此以往,妹妹死在了拳頭之下。
而姐姐小娜,親眼看着屍體被草草埋葬。
還有人虐童,竟然是出于信仰。
數年前,一起夫妻合作殺子焚屍的虐童案引起轟動。
二人因奇怪的信仰犯下罪行。
丈夫殺子後,妻子幫其焚屍滅迹。
二人對此不悔不痛,甚至因同謀而感情日笃。
孩子的死,竟成了夫妻感情的助燃劑。
這些劇情,看似極端,但其實現實還要更殘忍。
弑子騙保案,幾次登上熱搜。
邪教信徒殺掉親生孩子的案例,并不鮮見。
至于雙人共犯,在現實中也有類似案例。
2020 年的重慶兩幼童墜亡案,表面看是意外事故,實際上是親生父親和情人所犯下的謀殺。
他們将孩子視為阻礙。
恰似劇中所描繪的那樣,如此駭人的罪行竟然是為促進二人之間的關系。
兩名罪犯的聊天記錄
這些案例擺在眼前,沒有人會不震驚、不憤怒、不恐懼。
而這部劇則用另一種極端方式,釋放了大衆的情緒——
犯案的虐童者,相繼被殺。
騙保男死在車裡不久後,狗廠老闆也突然暴斃。
死狀慘烈,牙齒全被拔除。
屍體呈下跪認罪姿勢,背後還被刻有虐童詩句。
而殺子焚屍案當中的犯人,則與被害者一樣,被殺害焚屍。
比起常見的連環殺人案,這更像是一場審判式的複仇。
更巧合的是,這些案件或多或少都與女主車友京有關。
她或是發現了屍體,或是提供了線索 ……
然而正當警方決定追查車友京時,反轉再次到來。
多數人将虐童與身體傷害劃上等号。
但實際上,更多的暴力是肉眼看不見的。
某爽虐童事件中,鄭父曾提及張恒的「仇恨教育」。
雖然真相未明,但相似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見。
在孩子心中灌輸仇恨與恐懼,就像将勾刺置入血肉。
伴随着疼痛的成長,如何能健康。
劇中,狗廠老闆将妹妹埋屍後警告小娜:
「敢說出去試試看,擰斷你脖子宰了你!」
這句威脅像一團恐怖烏雲,包裹起小娜的生活。
小娜不敢睡在床上。
每晚睡覺前,還會背誦這句警告。
像是怕忘記,又像是已經魔怔了。
每當車友京和警方想從小娜口中找到狗廠老闆的犯罪線索,小娜便會不停重複這句話。
如果不小心說出了「危險的話」,小娜會吓得直接捂住嘴巴。
孩童之口說詛咒,惡毒殘忍與天真形成巨大對比,讓人心痛。
小娜也從來不哭。
驚吓或受傷,都能波瀾不驚。
看似是超乎年齡的淡定,實則是根植于内心深處的恐懼。
眼看妹妹因哭鬧被殺之後,又怎麼敢再掉眼淚。
确實,養孩子被很多人視為「麻煩」。
于是有人隻管生不管養,任由孩子自生自滅。
但其實,幼童沒有基礎的生存能力,棄養、怠惰育兒也是虐童。
車友京在車禍後,一直沉浸在對去世男孩的愧疚裡。
她很想做些什麼,彌補這個巨大的錯誤。
但男孩去世已半年,父母都難覓蹤迹。
車友京自作主張,找尋起孩子的親人。
幾經周折,卻發現其父身在監獄。
好不容易找到孩子母親,請求她領回骨灰,誰料卻遭到拒絕。
孩子母親生育時還未成年,19 歲又生了二胎。
連自己都無法負責,遑論孩子。
于是直接丢掉,不管不顧。
被棄養後,一對子女相依為命。
哥哥為找妹妹,死在高架上。
妹妹生活在垃圾堆裡,奄奄一息。
作為父母,二人沒有虐打行為,但同樣将孩子推入深淵。
更氣人的是,當孩子因被丢棄而死,才能再次變得「有用」起來。
成為自私大人手中勒索敲詐的利器。
當然,也有負責的父母。
但親則生狹,容易失去界限。
輕者,對孩子冠以「愛」之名的言語侮辱到處可見。
重者,不知不覺間将「為了你好」發展成過度控制也是虐童。
孩子難辨其中差别,自然信任父母。
但身心創傷性感受和怪異行為是誠實的。
傷痕與眼淚,也是誠實的。
虐童看似是即時性事件,打罵停手就算結束。
但經受過身心暴力,又或目睹過虐童事件的孩子,後遺症更令人不敢細想。
精神創傷會催生毀滅傾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将毀滅欲分為向内的與向外的。
向内,就是自殘。
比如經曆過妹妹死亡的男孩,就特意讓自己從樓梯上摔下去。
這些非常細小幽微的變化,常因孩童年幼而被輕視。
更有父母将其當成意外,不願「小題大做」。
男孩的父母,就将心理咨詢視為精神疾病前兆。
因顧忌「家醜」切斷了男孩的心理治療。
但現實卻是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還會發展成向外的暴力。
從傷害自己轉向傷害他人。
仇恨勢必會滋養出更尖銳的仇恨。
原生家庭的詛咒藤蔓也由此瘋長。
除此之外,孩童還會模仿施暴者的行為,成為成長隐患。
就像小娜目睹狗廠老闆的埋屍之後。
自己撿到死去的麻雀,也會「複制」當時的情形。
很多案例中,被虐待的傷痛将會伴随一生。
車友京身邊的綠衣女孩幻相,其實就來源于兒時的夢魇。
目睹過的虐童現場,成了童年時埋下的炸彈。
随時可以引爆,炸毀岌岌可危的生活。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句經常被引用的名言: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每一件虐童案,都挑戰着大衆底線。
不僅因為孩童幼小,是人都會有恻隐之心。
更是因為這傷害來自最親近的人,更添絕望。
《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調查與研究報告》中調研發現。
697 例案件中,父母施暴占比 84.79%。
這個數據,稱得上觸目驚心。
誠然,人人都有組建家庭的權利。
但卻常常忽略,其實為人父母需要終生的學習。
比「為了孩子」的口号更重要的,是真正設想孩子的處境。
諷刺的是,某爽虐童案件中,雙方都說孩子是底線。
可又是怎麼做的?
張恒的視頻顯示,在孩子們驚恐大哭、語無倫次時,他不僅沒有安撫,還持續制造壓力逼問孩子,令孩子愈發崩潰。
而某爽這邊,回應質疑的同時還不忘在文中夾帶廣告。
兩方都試圖讓外界站在自己這一邊,相信自己是被構陷誣賴的。
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當中,隻有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輿論風口、婚姻戰場又或頭版頭條,從來不是利于孩子成長的空間。
希望,大人有力罵戰時。
也能想一想。
孩子是否有力承受。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