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新聞《潛望》作者 羅飛 發自香港
" 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麽,隻能等。"
無論是香港一級市場 IPO 的從業者,還是做二級市場的基金經理們,如今均對騰訊新聞《潛望》表達了同樣的苦惱,并焦急期待着市場的回歸。
這種心情與港交所過去這段時間的交易量有關。港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8 月底,過去 8 個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爲 1120 億港元,這相對港股 2021 年全年平均每日成交額 1667 億港元來說,下跌超過 30%。其中 8 月連續 15 天每日成交額不足 1000 億,曾經一度還跌至 800 億港元以下。
港交所的數據顯示,更早之前,2022 年每日平均成交金額也僅有 1090 億港元。
比投資者更着急的可能當屬唐家成了。他是香港特區政府 8 月底才新成立的 " 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 " 的組長。
這個小組的功能爲,全面檢視香港資本市場流動性的内外主要因素,其中包括上市制度、市場結構、交易機制等,就提升香港股票市場的競争力、以及如何向中東市場的發行人以及投資者推介香港的股票市場等事宜提供具體的建議,即爲解決香港股市流動性問題提供 " 藥方 "。
騰訊新聞《潛望》獲悉,唐家成也是明年港交所董事長職位的熱門候選人之一。港交所當前的掌門人爲其主席史美倫。
在這之前,香港特區政府可能更希望唐家成可以适時交出 " 救市藥方 "。
最新的消息是,唐家成帶着小組的其他 8 名成員于 9 月 6 日召開了首次會議。他通過香港媒體對外表示,當前隻是讨論了小組的工作方式,同時也聽取了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及港交所等對于當前交易量現狀的分析。
不過他也表示,在 10 月份香港特區政府發布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之前,他和小組将會先提供短期可行的增加流動性的建議,之後再聚焦中長期的建議,并形成報告。
更多具體的内容,騰訊新聞《潛望》暫未能獲悉,但是多位香港從業超過 20 年的金融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他們對于這個小組提供整體的 " 藥方 " 持謹慎的态度,但是對短期的方案更感興趣。
這些短期的建議包括減免股票買賣印花稅。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會長鄧聲興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他之前參與了香港财政司司長陳茂波組織的金融闆塊的《施政報告》咨詢會,并在會上與大多數的金融人士都提及了這個方案。
他告訴騰訊新聞《潛望》,在發言中,他提出減免投資者買股票的印花稅,即 " 減免單邊印花稅 "。在他看來,這可能會比同時減免買賣印花稅更有效。但是他也提及,在一個 " 賺不到錢的市場,減免印花稅的手段不是最重要的 ",關鍵要解決賺錢的問題," 能賺錢了,資金自動會來的 "。
" 錢 " 去哪裏了?部分基金轉戰美股
香港資本市場現在的流動性不足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問題,即市場缺錢了。相較于 2021 年港交所平均每日交易量超過 1600 億港元,現在港交所每天的交易量大概在 1000 億港元左右,甚至還不足美股一家公司交易額的三分之一。
美股的特斯拉和英偉達等交易活躍的公司,其每日成交額一度都曾超過 300 億美元。
鄧聲興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香港資本市場目前最重要是資金量的問題。在出任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會長之前,鄧在香港資本市場從事與二級市場有關的工作超過 20 年,他 2007 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盡管暫未能通過公開渠道獲悉香港資本市場的資金具體構成,但是外界一般會通過外資券商、中資券商以及北水的倉位來估算。
除了港股交易的資金池在縮小外,按照這個估算,過去這幾年,外資券商的持倉量确實是逐漸在減少,自 2020 年的持倉 41.7%,至 2023 年 9 月 7 日的 37.5%(如下圖),但并非外界認爲 " 忽然爆減 "。
(來源:中泰國際)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顔招駿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這個數據更多指向的是趨勢,并不精準,因爲不排除不少本地資金或者中資背景的資金在外資中介開戶的可能性。
從微觀來看,這個趨勢倒更爲真實些。包括鄧聲興在内的數位中環金融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那些他們曾經熟悉的外資長線基金經理們減倉離場的不在少數,也有些本地的基金轉而投資美股市場。
據顔招駿等了解,過去這一年多,轉戰美股市場的基金大多數都在賺錢。
更有意思的是,顔招駿也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越來越多的公募基金正通過美股市場賺錢。公開數據顯示,包括華夏廣發等中資機構投資美股的 QDII 基金收益,在過去的大半年中都很靠前。QDII 基金是指,經有關部門批準後可投資境外的證券投資基金。
幾乎所有接觸到的在港金融人士都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地緣政治等宏觀因素是當前影響港股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顔招駿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港股基本面的差強人意也是導緻港股交投量起不來,不少投資者轉去美股的原因。
市場人士建言:擴大南下資金渠道
" 有貨有錢,市場才能活躍。" 鄧聲興在他位于銅鑼灣的辦公室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他認爲,現在港股市場已經擁有了幾乎全中國最好的公司股票,急需解決的就是 " 錢 "。
鄧聲興透露,在之前陳茂波邀請參加的《施政報告》咨詢會上,他提出了一個方案,增加内地 " 北水南下 " 的通道,即内地人的錢合法合規南下的通道。
他的設想是,若是兩地政府願意嘗試的話,可以效仿當年港交所前總裁李小加已經嘗試成功的 " 港股通 " 模式,即南下的北水資金可在港閉環式投資港股市場,除了股票,也包括參與 IPO、期貨等其他衍生品市場的交易,但是和港股通一樣,完成交易後的資金不可流入香港,需要原路返回内地。
他對騰訊新聞《潛望》透露,他自己身邊不乏内地高淨值客戶,這些客戶對于投資港股除股票之外的産品的興趣也很大。
對于他這個想法,不少在港金融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這個 " 藥方過于猛了 ",太激進了,并不是香港特區政府可獨立完成的,可預見的未來都不太可能實現。
鄧聲興倒沒有這麽悲觀。他告訴騰訊新聞《潛望》,他和同行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咨詢會上提出的關于開放投資移民的建議,當時也有很多人覺得不可行,但是最後,這個方案确實是被部分采納了。
他表示,希望監管機構可以先試先行,比如可小範圍地與深圳前海等積極發展金融的自貿區合作,若是可行,再擴展至其他區域的通道。
關于增加 " 北水南下 " 通道的讨論,陳茂波也在近期公開表态稱,要如何更加方便地讓 " 北水南下 ",需要聚焦讨論,甚至需要構思更多的風險管理工具、衍生品等。
不過,鄧聲興認爲,減免印花稅和增加資金來源是中短期可行的辦法,但這些都治标不資本,更爲長遠的是香港的監管機構需要重新考慮有關 " 繼續強監管還是強披露的方式 "。
包括他在内的不同的金融從業者都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現在香港資本市場在 " 強監管 " 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之前香港監管推出 SPAC 業務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是一種由投資者發起并籌資的公司,旨在通過收購其它公司或企業實現上市。
香港 SPAC 的上市門檻相較于美股來說要高不少,例如在進行 SPAC 并購交易前僅限專業投資者可投資 SPAC,此外對于募資額也有規定,更爲重要的是對發起人的經營曆史、資産收入和專業能力等都有嚴格的要求——美股的 SPAC 對這些都沒有具體要求。
一位曾經專門在港募資投資 SPAC 的基金管理人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管得太死了," 這個市場像個死水一樣了 "。過去的這大半年,他都在積極籌備美股的 SPAC。
不過,顔招駿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加強監管減少讓那些不夠優秀的公司赴港上市并不是壞事。在他看來,2018 年港交所曾經一度放開 18C(即非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可赴港上市的政策)後,幾十家生物醫藥公司瘋狂赴港上市,現在幾年過去,這些公司的成交量低得驚人,這會給港股市場的活躍度 " 拉後腿 "。
盡管市場 " 營救港股 " 的聲音很多,但是最後的解藥在哪裏,暫時沒有人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若是港股市場可以讓人賺到錢了,資金一定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