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嘉,獨居生活樣本
本年度最讓獨居人精神共振的畫面出現了。
是李維嘉在《家務優等生》裏吃漢堡的那一幕。
拖着行李箱回到一個人的家裏,陀螺一般做完犄角旮旯的衛生,然後坐在空蕩蕩的餐桌邊角,舒一口氣,吃一隻冷掉的漢堡。
一個人,一天三頓,坐在同一個地方,用一個姿勢吃飯。
并不是要評論這一幕有多心酸、多孤單。有趣的其實是李維嘉自己觀看這一段時的反應。
嘉賓問他,是不是在家裏就享受這種安靜的狀态。
我當時下意識地想,他應該會點個頭說對,就是享受獨處,喜歡安靜,巴拉巴拉,總之就是說起獨居生活時常用的那一套。
然而李維嘉給出了一段短暫的沉默。是這一刻的沉默真正擊中了我。
獨居生活作爲大城市裏最有共鳴的社會議題之一,在網上被讨論過千千萬萬遍。
開播當天,李維嘉獨居相關話題就沖上了各家平台的熱搜。
# 吳昕說李維嘉是獨居老人 #,# 李維嘉吾日三洗吾家 # 等話題登微博抖音多個榜單 TOP1。
節目播出三期,各種衍生話題如 # 李維嘉退房前先打掃房間、# 吳昕在維嘉家裏一秒也呆不下去 不斷引發熱議。
評論的網友,主要分兩個派别。
一個是支持的,把 " 自己待着 " 當成處世真理,獨居就是因爲享受孤獨的狀态。
另一派是憐憫的,同情的,認爲獨居都是被逼出來的,沒得選而已。
但真的獨居了就會發現,你是很難把自己套進這兩種刻闆的派别裏的,常常會兩種情緒共存。
就像李維嘉的沉默——他選擇了獨居,但他也沒有斬釘截鐵說享受這種安靜。
他明明也需要互動,喜歡熱鬧,會抱着朋友寄放在家裏的狗絮絮叨叨,跟寵物介紹自己的每一塊冰箱貼;
會約朋友來家裏小聚,幾個人甚至還要故意摟在一起又抱又跳,故意營造熱鬧氛圍感。
這些畫面與他一個人吃漢堡的樣子重疊着,交纏着,分不開。
這才是大多數人的獨居生活,它沒有那麽多非此即彼的意義,它由許多混沌又平常的細節組成。
選擇獨居的人,遵從的不是網絡上的刻闆印象,或某一句口号。隻不過是在萬般浮躁中選擇了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然後用點點滴滴的細節去豐滿它。
比如認真吃外賣,出門遛彎拍花花草草,濕巾使用前要過一遍水,拖鞋底走幾步就脫下來擦。
有人嘻嘻哈哈地說他是獨居老人,日子過得好心酸;有人贊美他的精神世界井然有序,這樣獨居不要太爽。
這些評價都沒錯,也都影響不了他。因爲一個人無論是處于什麽樣的生活狀态裏,變快樂最有效的方式都是少想意義多做事,做平凡的、日常的事。
他形容做家務的感覺很舒服,整個人放空一樣,這倒讓我想起小時候玩俄羅斯方塊的感覺。
有變化但不多,有挑戰但不難,其實就是不斷在重複,玩久了連腦子都不用動,就是手指的肌肉記憶在自然反應。
整個腦海是放空的,但它又持續不斷地反饋給你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長大以後玩過很多種遊戲,見識過各式各樣的玩法,回頭一想,還是覺得那才是最厲害的。
正如《家務優等生》最新一期片頭讨論的那個話題,什麽樣的陪伴是有效的?及時反饋。
向外與他人相處時,需要及時反饋,讓愛意有回應。向内,與自己、與自己的生活相處,同樣也需要及時反饋。
能力要一點點學,錢要慢慢攢,職位要龜速升,人生已經有太多快樂的事必須要延遲滿足,唯有地闆一擦就會幹淨,衣服洗好了就是香的。
因爲有及時的反饋,才會讓李維嘉們甘于不斷地重複和堅持。
聰明人,從不跟生活硬剛
每次看到李維嘉的片段,嘉賓們總要争執半天。這算過分嗎?這需要看醫生嗎?
彈幕裏也一樣,不少人讨論這樣的潔癖是否合理,需不需要改。
嗐,他自己的生活,全憑自己樂意,管旁人看得累不累呢。
人呐,要過得快活,就不能跟生活硬剛。
與其天天争輸赢對錯,不如從那些瑣碎的細節裏得到實在的快樂,這就是不跟生活較勁的智慧。
畢竟當你在水龍頭下洗着碗的時候,是不會分神去思考生活究竟有什麽意義的,水池裏的碗就是意義本身。
節目組請來的幾組嘉賓,巧妙地覆蓋了 # 獨居生活 #、# 姐弟戀 #、# 全職兒女 # 等好幾個社會議題,他們的生活日常大不相同,卻都能看出幾分共同點來。
陳紫函和戴向宇的夫妻組,一個是完美主義的姐姐,一個是浪漫理想的弟弟,兩人處處不同,挂個窗簾都恨不能吵上一架。
但他們始終沒有真正的火藥味,因爲誰也沒有去強硬地改變對方。
弟弟理解不了一進門不休息就忙着做家務的生活态度,姐姐便讓他做點能做的," 那你去幫我倒杯水吧 "。
情商富裕的姐姐不明白爲什麽弟弟那麽抗拒加别人微信,弟弟也隻是說," 你這樣很厲害,你是生存能力很強的人 "。
生活習慣和價值觀雖然不同,這股不跟生活硬剛的勁兒卻相同。
吳昕贊歎她很會給老公找台階,陳紫函是不是 " 弟弟腦 ",甚至 # 陳紫函戴向宇相處模式 #,都成了網上熱烈讨論的話題。
我很贊同嘉賓于老師評論他們的夫妻相處之道時說的那句話,成年人隻篩選,不改變。
台階是雙向的,包容是互相的。成年人的聰明之處,就是選擇了一個什麽樣的人,一種什麽樣的生活,就接受它的方方面面,愛它的全部。
另一組是李俊濠和他的父母,幾乎可以預見他們生活中的種種沖突:
想睡懶覺,爹媽偏要喊你起來吃早餐;
媽媽放着洗衣機不用非要手洗衣服,怎麽勸都沒用;
父母又想要孩子做家務,又嫌棄他這也不會那也不懂。
年輕人跟父母相處艱難,都是從這些小事上互不相讓開始的。
然而李俊濠家裏并沒有出現兩代人價值觀的硬剛。
一大早,父母按自己的習慣吃着熱騰騰的粉面,也不會阻止兒子啃冰箱裏的面包當早餐。
李俊濠相信洗衣機、洗碗機和掃地機器人,但也不會硬逼着媽媽戒掉手洗衣物的習慣。
哪怕親密如父母子女,也總有越不過去的邊界,與其硬剛,不如各自尊重,和而不同。
也隻有在這種氛圍的家庭裏,才會出現爸媽滿面桃花給兒子傳授當年的戀愛經驗,兒子興緻勃勃拉着爸爸試驗多巴胺穿搭的神奇場面。
家務是最真實的生活方式
實不相瞞,小時候我是很讨厭做家務的,爲了逃避飯後洗碗,甚至故意把作業寫得慢一點。
如今獨立生活了好幾年,年紀上來了,倒是能從這個以 " 家務 " 爲名的節目裏琢磨出許多真滋味來。
說到底,做家務就是過日子嘛,一個人是怎麽過日子的,看他如何做家務就知道了。
若隻是坐在那裏讨論 " 獨居生活 "、" 姐弟戀 "、" 全職兒女 ",那隻是一個又一個模糊不清的議題。
隻有當話題變成了具體的打掃、煮飯、洗衣服,你才能在每一個熟悉的畫面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群是怎麽用自己的方式過日子的。
李俊濠在節目裏做家務的前後變化,幾乎就是他成長的縮略曲線。
從小習慣了家裏的地闆永遠是幹淨的,飯菜是準點的,直到自己動手去做,才知道彎腰擦地有多累,糖醋排骨不能一次放一包冰糖。
把成長形容得具體一點,大概就是從逃避洗碗到主動拖地吧。
好在他是父母最想要的那種 " 全職兒女 ",有時間就陪着家人撒嬌說笑,雖然什麽也不精,卻勝在什麽都肯學。
于是生活習慣差異很大的兩代人,在一次次菜能不能網購、洗碗機管不管用的家務讨論中,互相尊重,和諧共存。
姐弟戀裏的弟弟戴向宇同樣如此,頂着一身該出現在健身房而不是廚房的氣派燒了一次菜,就熬到了 " 做飯修的是人心 " 的哲學高度。
幸好姐姐陳紫函始終尊重他本來的個性,尊重自己選擇的是一個更善于送花而不是燒菜的丈夫。
所以才總是願意在一桌色香味俱無的菜裏找出一星半點的好來:" 這個其實味道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你沒有切好。"
端着一杯沒有加水的粥一樣的果汁,皺着眉頭喝完,還能笑着問一句:" 明天可以榨得更好喝嗎?"
第二天戴向宇榨出來的果汁,果然不再濃得如同一碗粥了。
獨居者,家庭親子關系,姐弟戀夫妻,這三組完全不同的嘉賓,恰好也是這兩年網上讨論得很熱鬧的三種生活方式。
節目組選中了這三個議題,但在他們生活的細節裏,又不斷衍生出新的議題和思考。
獨居生活的究竟是消極的離群索居還是積極的與自我相處;價值觀不同的姐姐弟弟如何才能攜手走得更遠;年輕的孩子如何從父母的愛情觀裏塑造出另一個自我。
過日子這件事,讨論得再多,大道理聽得再多,也不如真的洗兩個碗做一頓飯。
就像節目裏的他們一樣,在那些又瑣碎又具體的小細節裏,獨居的勇者自得其樂,無憂的孩子慢慢長大,直男的丈夫學着成爲更熨帖的愛人。
誰也不套誰的模闆,隻在一件件小家務裏,腳踏實地去過真實、具體的人生。
從《做家務的男人》到《家務優等生》," 家務 " 成了愛奇藝專門開發的生活類綜藝賽道,再借由這類綜藝,持續保持着對大衆的生活和情緒的關注。
撿起了生活中最瑣碎,最逃不開的一面,呈現給觀衆。透過嘉賓們和家務相處的過程,也能思考自己和生活相處的意義。
因爲家務就是最真實的生活方式。